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 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點,討論新一輪對外開放和共建“一帶一路”,探討香港與內地共同發展的新機遇,意義非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

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 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王一鳴

新一輪對外開放“新”在哪裡,它的內涵是什麼,與以往開放有何不同。我體會有四個方面:

一是新階段。回顧我國開放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91年,是探索階段,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沿海經濟開放區漸次鋪開。第二階段是從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到中國加入WTO,在第一階段初步探索的基礎上,堅定了對外開放決心和信心,開放範圍向沿江、沿邊和內陸省份中心城市加速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第三階段是加入WTO後到2012年,該階段的開放主要是履行入世承諾,對接國際經貿規則,修訂國內法律法規,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拉開了新一輪對外開放序幕,進入全面開放新階段,既要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雙向開放,外貿和外資相結合的多領域開放,製造業和服務業相結合的產業開放,又要推進沿海和內陸相結合的內外聯動開放,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開放相結合的全方位開放,多邊開放和雙邊開放相結合的多層次開放。

二是新環境。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一遇的大變革大調整,一方面,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推進,國際價值鏈分工不斷深化,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版圖。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和民粹主義抬頭,全球經貿規則加快重構,圍繞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的博弈加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全球經濟的內外聯動交互影響的特征更加明顯。國際社會看待中國的心態發生新變化,一些國家既想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又不願中國發展更快,甚至希望中國停留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中低端,不要擠佔他們的市場,中國對外開放的環境更加複雜、更具挑戰性。特別是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爭端,成為影響外部環境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 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由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紫荊雜誌社、香港僑界社團聯會聯合舉辦的“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暨共建‘一帶一路’(香港)高峰論壇”11月1日在香港舉行

三是新要求。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外開放也要轉向高質量發展,既要充分利用全球的高端生產要素,包括人才、技術、管理等,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結構升級和增長動力轉化,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品質和技術含量,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又要不斷提升我國高附加值產品與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支撐企業創新,加速出口結構升級,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是新內涵。開放的重心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放寬銀行、證券、保險的外資股比和機構設立限制,有序擴大教育、醫療、文化、養老、幼育、設計等領域開放。開放面向的對象過去主要是發達國家,現在要強化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新興經濟體佔世界的經濟份額已達四成,而且增長速度較高、增長空間巨大。在體制層面,要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並積極擴大進口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鮮明特徵和重要標誌就是共建“一帶一路”,探索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新機制。過去5年共建“一帶一路”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點到面地有序展開,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了“大寫意”。今後要整合資源、聚焦重點、完善機制,繪制好“工筆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是下一階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要求。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就要在項目建設上下功夫。更加重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質量,使每項工程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使每筆投資都能給所在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通過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要素自由流動,降低物流成本,在更廣範圍配置資源,使項目所在國在參與全球分工中得到收益。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就要在開拓市場上下功夫。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到沿線國家開展投資合作,發展現代產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搭建更多貿易促進平台,共建產業鏈和貿易鏈,帶動參與國結構轉型和發展水平提升。鼓勵更多企業從工程承包向直接投資、項目運營管理等方向發展,在當地落地生根,深度參與當地經濟發展。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就要在金融保障上下功夫。通過共組投資基金、共建產業園區,引導社會資金共同投入沿線國家產業合作、資源開發等項目。支持各類股權投資機構“走出去”,發揮專業優勢,彌補銀行債權融資的不足。發揮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作用,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支持。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就要在防範化解風險下功夫。加強對投資對象國的調查研究,深化對各類投資和建設項目的評估分析,精准判斷潛在風險。加強風險防範能力建設,完善風險防控體系。金融機構要堅持商業原則,審慎決策,既要控制自身風險,也要幫助企業理性決策,避免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盲目決策,盲目投資,盲目擴張。

在新一輪對外開放全面展開和共建“一帶一路”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香港深化與內地合作,主動服務“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融入“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實現新一輪轉型發展提供新機遇。

一是抓住內地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機遇,推動香港與內地合作再上新台階。內地2018年自貿試驗區版負面清單對外資實施的特別管理措施僅剩45條,全國版負面清單也僅有48條。此前比較敏感的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商貿物流、專業服務、基礎設施、能源資源等領域實現較大突破,並針對汽車、金融等重點領域進一步開放制定了路線圖和時間表。香港與內地區位相鄰、文化相近、民心相親又無語言障礙,可藉此機遇,搶占先機,進一步築牢紐帶,深耕內地大市場。

二是充分發揮香港優勢,助推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香港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營商環境一流,法律、會計、管理、諮詢各類人才集聚,在共建“一帶一路”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香港可以打造金融融資服務樞紐,為“一帶一路”的項目投資提供國際化、多元化的融資服務;打造商貿物流樞紐,為沿線企業提供全球供應鏈管理等高端物流服務;打造高端專業服務樞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金融、財會、擔保、法律等專業服務;打造人才國際化支撐平台,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國際化人才;打造法律服務及仲裁調解中心,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一流的法律調解和商業糾紛調解服務。總之,共建“一帶一路”將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亞洲乃至全球價值鏈管理樞紐的地位。

三是積極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兼具規模、金融、產業、科技等諸多優勢,有望成為繼美國紐約、舊金山、日本東京大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甚至實現超越。粵港澳大灣區陸地面積和PCT專利申請數量僅次於東京灣區,人口相當於其他三大灣區的總和。區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灣區總合的4.5倍。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1.37萬億美元,是舊金山灣區經濟總量的1.7倍,接近紐約灣區1.66萬億美元的規模,而經濟增速是紐約灣區的2.3倍,有望很快實現超越。尤其重要的是,有內地大市場和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作為依托,隨著國家賦予更多優惠政策、採取更多便利化措施,其前景值得期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加強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香港高增值服務業與內地高技術製造業的產業整合,促進香港金融機構跨境拓展業務和建設金融後台服務基地。香港企業與內地企業共同參與灣區建設,共同打造全球創新高地,培育利益共享的創新產業鏈,將為香港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香港與內地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也將造福香港廣大普通百姓。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一帶一路”將越走越寬,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將越來越好。順勢而為,抓住機遇,一定會再創輝煌。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 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