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編者按:“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暨共建‘一帶一路’(香港)高峰論壇”11月1日在香港舉行。本次論壇由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紫荊雜誌社、香港僑界社團聯會聯合舉辦。來自國家部委、國家級智庫專家學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僑界及香港各界的嘉賓共同探討在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如何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香港在其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現將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黃蘭發在論壇上所作的主旨演講摘要刊發,以饗讀者。
文 |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黃蘭發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四十年前,在鄧小平先生倡導和推動下,以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四十年來,中國人民用智慧和雙手書寫了改革開放的壯麗史詩,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遠影響了世界。中國的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3,678.7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7年底的82.7萬億人民幣,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黃蘭發
在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並不斷走向繁榮富強的過程中,香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作出了引以為自豪的重要貢獻。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央曾專門就香港等“亞洲四小龍”迅速發展的經驗進行研究;三中全會之後,即批准廣東在鄰近港澳的深圳、珠海等地興辦出口加工區,打開了對外開放的門戶。改革開放之初,香港大批企業家懷著赤誠的愛國之心和敢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北上投資建廠,為內地帶來急需的人才、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許多機構和人士通過多種方式,為內地培訓了大批市場經濟人才。隨著改革的深入,香港在土地使用、城市規劃、市政建設、城市管理、社會服務保障等方面的先進理念、模式,也為內地所借鑒。今天,香港仍然是內地最大外資來源地、最大境外融資平台,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
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廣大香港同胞既是參與者、推動者,也是受益者,祖國內地始終是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歷史機遇和堅強後盾。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香港製造業紛紛遷入內地,既通過內地的低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又為服務業全面發展留出巨大空間,推動香港成功轉型成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1997年到2017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3.2%,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失業率近幾年一直保持低位,基本上實現了全民充分就業。香港連續被評選為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在世界銀行對全球185個經濟體營商環境的排名中,香港連續多年位居首位。香港居民的人均壽命屢創新高,男女平均壽命達到81.7歲和87.7歲。
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將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進行。“一帶一路”是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提出5年來,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訂共建協議,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了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區,一批重大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陸續規劃並進入實施階段,經濟效益越來越顯現出來。支持香港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有利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始終保持自由開放的經濟環境,沿襲普通法體系,與歐美大多數國家接軌,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門戶;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是連接東南亞乃至世界的重要交通樞紐;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重要的國際投融資平台,過去兩年IPO集資規模居全球之首;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有發達的海外貿易網絡;香港同胞足跡更是踏遍全球,一直是民心相通、文化交融的友好使者。
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再次來到廣東視察,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強調要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並明確要求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我們相信,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新起點上,隨著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開通、港珠澳大橋的順利通車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有序推進,廣大香港同胞一定能牢牢把握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機遇,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與祖國人民攜手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本文根據11月1日演講記錄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周琦
編輯: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