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而不峻t話芡實
芡實又稱「鷄頭米」,可作為主食,也是一款很好的藥材,有補益、收澀、健脾去濕的功效。芡實也是蘇南地區的傳統食物「水八仙」之一,如果去蘇杭一帶旅遊,也常常看到叫做芡實糕的特產。
乾隆皇出巡喜得藥膳湯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為中國最長壽的皇帝,自詡為“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乾隆為探訪民情,從京城南下,經過了千山萬水,終於來到江南,同行的四位大臣舟車勞頓、日夜操勞,竟然累倒病了。乾隆下命重賞尋覓良醫妙方後,有位高人開出“芡實、蓮子、淮山、茯苓燉煮豬肚”的藥方,四人服用後立即康復。乾隆龍心大悅,昭告天下“四臣,事成!”,宣示四位大臣安好無恙。
《神農本草經》言:“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
四臣“芡實、蓮子、淮山、茯苓”,雖然不是“主病之謂君”的上藥,無治主病之力,卻是“佐君之謂臣”的中藥,具有扶佐之功。四臣與豬肚燉煮後食用,能溫脾健胃,對體弱勞累者有扶正之效,故得名為“四臣湯”。從此“四臣湯”在民間廣為流傳,閩南、台灣的百姓也非常喜愛用這道藥膳來調理身體。

益腎固精的食療首選
芡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微量元素,此外還有澱粉、少量脂肪油、核黃素等營養物質,可以保證體內營養所需成分。芡實可以加強小腸吸收功能,提高尿木糖排泄率,增加血清胡蘿蔔素濃度,長期食用可降低肺癌、胃癌的發病率。
《本草經百種錄》中有記錄:“雞頭實,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腎之藥也。脾惡濕而腎惡燥,雞頭實淡滲甘香,則不傷於濕,質粘味澀,而又滑澤肥潤,則不傷乾燥,凡脾腎之藥,往往相反,而此則相成,故尤足貴也。”中醫學認為,脾健則水濕自去,腎氣旺則固攝有權,久久服之,諸症自消。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澀;歸脾、腎經。
【功效】功效固腎澀精,補脾止洩。治遺精,淋濁,帶下,小便不禁,大便洩瀉。《本經》:“主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
【芡實化學成份】近年來藥理學家對它進行研究,發現它含有大量對人體極為有益的成分,如蛋白質、鈣、磷、鐵、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B2/C、粗纖維、胡蘿蔔素等。
【宜忌】外感前後,瘧痢疳痔,氣鬱痞脹,溺赤便秘,食不運化及新產後皆忌之。

芡實的食法
芡實可以分為生用和炒用兩種。生芡實以補腎為主,而炒芡實則以健脾開胃見長。芡實的最佳食用方法是煮粥食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咽,方能起到補養身體的作用。一次切勿食之過多,否則難以消化。
芡實粥:
材料:炒芡實50g,梗米50g。
做法:煮粥食用。
功效:可以補脾止瀉,固腎澀精,聰耳明目。
芡實核桃糊:
材料:芡實粉30g,核桃肉打碎15g,紅棗去核7枚。
做法:先將芡實粉加涼水打糊,加入滾開水攪拌,再加核桃肉與紅棗肉,煮爛成糊狀,加白糖拌入,不拘時服用,連食數周。
淮山芡實煲牛鰍魚湯
材料:牛鰍魚 1斤/1斤半,豬腱肉半斤,淮山20g,薏米/芡實各20g,果皮1片,紅蘿蔔1個。
做法:先把牛鰍魚起鱗洗淨,煎香備用,豬肉洗淨後汆水備用。淮山及薏米(或芡實)洗淨,而果皮則浸軟起瓤。紅蘿蔔洗淨,去皮及切件。把水煲滾,然後把牛鰍魚、豬展、淮山、薏米(或芡實)及果皮放進水裡煲50分鐘,然後再把紅蘿蔔放進湯內多煲1小時,最後下些鹽調味便可。
功效:補脾益氣開胃,適合氣血不足之人食用。

挑選芡實小貼士
江蘇芡實最有名。以顆粒飽滿均勻、粉性足、無碎末及皮殼者為佳,色萎暗,內種皮為褐紅色,質較差;齒咬鬆脆易碎的為身干,帶韌性者表明受潮。
平時置於通風乾燥處,注意防蛀。
徐錦全
香港中藥學會會長、香港藥行商會副會長。
編輯: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