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合作應成為絲綢之路 經濟帶建設的堅實基石
今年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五周年。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延伸的第一個國家,哈薩克斯坦具有地處歐亞大陸中間地帶這樣的便利和與中國長期友好互動頻密的政治關係,以及在歐亞地區最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經濟環境。因此,中哈兩國之間的經貿投資與合作對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有著積極的示範效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在與哈薩克斯坦開展合作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能夠進一步將哈薩克斯坦作為基石與樞紐,深度融入並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合作。
文|哈薩克斯坦 高琪
阿斯塔納著名的“大帳蓬”購物中心
資源稟賦優質 政經實力出眾
在遙遠的過去,哈薩克斯坦所處的地區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所和東西方聯通的主要通道。而現在,哈薩克斯坦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延伸的第一個國家,是聯繫東亞與歐洲的最為便捷的陸上走廊。哈薩克斯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地處中亞腹地,跨越亞歐兩洲,北鄰俄羅斯,南接南亞、西亞,向東是中國和亞太經濟圈,向西可通達歐洲和大西洋,是世界第九大國,也是亞歐大陸橋的樞紐。這樣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得哈薩克斯坦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無法逾越且不可或缺的天然夥伴。
自1991年12月獨立以來,哈薩克斯坦保持了國內政治穩定,民族關係和諧,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目前已是中亞地區規模體量最大、最為先進發達的經濟體,被公認為前蘇聯地區經濟發展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2017年,哈國民生產總值(GDP)為1,628.87億美元,占中亞地區各國的60%。哈薩克斯坦也是前蘇聯地區少有的能夠提出長遠發展規劃的國家,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相繼推出“2030戰略”和“2050戰略”,從全局視野和戰略高度為哈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出前瞻性構想,確保該國經濟行穩致遠。在“2050戰略”中,更將2050年哈薩克斯坦進入世界30強作為哈國未來發展的核心任務。優質的經濟環境和可預見的發展前景,使得哈薩克斯坦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一個具備良好資質的商業夥伴。
鑒於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備,中亞各國一直是世界大國競相角逐和拉攏的目標。哈薩克斯坦在風雲變幻的中亞地區長期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大國平衡和多元交往的對外政策,重視發展與俄羅斯、中國、中亞鄰國、美國、歐盟和伊斯蘭國家的合作與交往,積極參與歐安組織、上合組織、伊斯蘭合作組織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與所有大國都保持和發展建設性的平等互利合作關係,同時積極維護中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重視推進中亞地區一體化和歐亞空間一體化,在中亞地區實質發揮著地區領導作用。正是由於哈薩克斯坦具備良好的外交資源和區位影響力,中國選擇哈薩克斯坦攜手共同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宣傳和推廣合作理念並付諸實踐,使這一倡議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夢想。
政治關係良好 經濟合作密切
自從哈薩克斯坦獨立伊始,中哈在第一時間建立外交關係,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日益發展深化。2005年7月,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於建立和發展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此後,兩國國家間關係又進一步上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哈薩克斯坦也成為首個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與我國新疆接壤,雙方的共同邊界長達1,700多公里。在前蘇聯地區國家中,哈薩克斯坦最早與中國解決了邊界問題,為中國確保西部邊疆地區安全與穩定和全面解決邊界問題提供了保障,也使得中哈兩國之間發展政治友好關係,破除了阻礙。
習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後,哈薩克斯坦積極響應,主動將本國發展戰略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對接。2014年11月,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其國情咨文中宣布推行“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其要旨包括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反危機措施兩個方面,其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7個方向,分別是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工業基礎設施、電力基礎設施、旅遊基礎設施、教育基礎設施、住宅物業現代化、支持經營主體的發展。其中,在交通物流基礎建設方面,“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點完全契合。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強調要做好“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的對接。在雙方的共同努力和推動下,2016年9月,中哈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合作規劃》。
阿斯塔納“光明之路”步行街
中哈兩國在產業分工和資源稟賦上存在極大互補性。哈薩克斯坦礦產資源豐富,有超過90種已經證實的資源,如煤、鐵、銅和鉛。其中,銅、鉛、磷等儲量居亞洲第一,鈾產量居世界第一。探明石油儲量1億噸以上,煤炭儲量4,000萬噸,天然氣儲量1兆2,000億立方米。豐富的資源基礎為哈薩克斯坦重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而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國能源需求旺盛,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迫切需要強化與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各國的能源合作。中哈原油管道作為我國最先開通的陸上能源戰略通道,是中國的第一條戰略級跨國原油進口管道,截止2017年3月,累計向中國輸送原油達到1億噸,成為我國三大陸上能源戰略通道中第一個建成投用且輸油量達億噸的跨國管道。
另一方面,哈薩克斯坦工業化的短板也十分明顯,產業門類嚴重不全,基礎設施存在巨大缺口,而中國具有較為完備先進的工業體系和優質富餘的產能。2014年12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首次正式對外提出“產能合作”倡議,並與哈國領導人達成開展產能合作的共識,拉開了中哈產能合作的序幕,哈薩克斯坦成為中國對外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起點。與此同時,中哈之間建立了產能與投資合作對話這一政府間平台,形成了5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金額達277.17億美元。涉及有色金屬、基礎設施、建材、化工、機械製造、高新技術、農業等領域。江淮汽車組裝廠項目、新疆三寶集團聚丙烯項目、阿斯塔納輕軌項目、葛洲壩集團熟料水泥項目、大口徑焊接鋼管生產線建設項目、愛菊糧油面粉加工項目、金駱駝奶粉生產項目等已陸續開工。中哈產能合作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改善了民生,還在一些領域填補了哈薩克市場的空白,中哈在該領域合作的務實與成效更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樹立了標杆和示範。
深化民心相通 厚植兩國情誼
縱觀中哈兩國在各領域的交往與合作,也並非全部都是正面信息。從“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個維度去衡量,中哈合作在“民心相通”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哈薩克斯坦政府高層高度重視中哈友好關係,對於發展與中國的友好關係和經貿投資合作抱有高度熱情和良好願望,並在實踐中積極推動兩國高層政治經濟交往。“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提出,促使更多的哈薩克民眾關注和了解中國,越來越多的哈國學生到中國留學。同樣,更多的中國普通百姓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更好地了解了哈薩克斯坦。但是哈國的民眾對華負面聲音和印象仍在一定範圍內存在,主要表現為少部分民眾對於來自中國的人員、商品、投資不是很友好、很歡迎,缺乏信任度。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雙方民眾的交往和溝通不足,持有這種負面態度的人大多沒有到過中國,也較少或沒有與中國人員交往的經歷,往往受到哈國當地網絡一些對華負面傳聞的影響,導致一部分哈國民眾形成對中國的負面印象。另一方面,中哈雙方人員交往便利化程度還不夠高,限制了兩國民眾的相互往來,進而也妨礙了對彼此的了解和認知。
國之親在於民相交。鞏固和發展中哈之間的長期友好合作關係必須傾力培養兩國民眾的友誼,構築更加堅實、更加廣泛的民意基礎。中哈兩國唇齒相依,兩國民眾大多對對方國家和人民抱有樸素友好的認知。兩國良好的政治關係為民間往來和交流提供了保障,經濟合作的日益密切帶動了商務和務工人員的往來。與此同時,應通過兩國民眾之間更加頻密、更加便利的交往感受和了解對方國家和人民更加真實的一面。另外,引導兩國媒體加強對彼此國家的正面宣傳也至關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准確客觀地反映對方的國家狀況和人民生活。在中國境內還生活著一百餘萬哈薩克族人,這些年來有相當數量的哈薩克族人移民到哈薩克斯坦。對這些哈族移民,應鼓勵和引導他們成為中哈民間友好交流的使者和橋樑,使哈族移民成為厚植中哈友誼的源泉。
香港與哈薩克斯坦合作擁有無限空間
從地理區位來看,香港似乎與哈薩克斯坦和中亞相隔遙遠,但藉助現代化的交通和通訊手段,香港與哈薩克斯坦便是天涯咫尺。而香港在金融服務、商品貿易、司法制度、交通物流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與哈薩克斯坦在貿易、金融、投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香港是享譽全球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是中國內地與海外開展貿易流通的重要平台,香港自身對於其他國家的優質產品也有著極大需求。哈薩克斯坦除了傳統的能源礦產產業之外,在農牧業方面也極具優勢,面粉、牛羊肉、蜂蜜等農產品品質上乘、綠色安全,能夠成為香港食品進口的可靠來源。哈薩克斯坦本身因輕工業欠發達,輕紡產品對國外進口依賴度較高,這也為香港開展對哈出口或轉口貿易提供了商機。香港貿發局於今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經濟中心阿拉木圖開設了駐哈及中亞地區代表處,將著力開拓哈國及整個中亞地區市場。按照香港貿發局提供的信息,目前哈薩克斯坦和香港之間每年的商品交易額僅為1.47億美元,雙方的共同目標是在短時間內把這個數字提高10倍。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健全發達的金融體系、便利快捷的融資渠道和富有吸引力的稅費成本。哈薩克斯坦作為發展中經濟體,對資金有著巨大的需求。香港可以成為哈薩克斯坦重要的融資平台,而哈國家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更兼有資源基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中,其還貸能力和國家信譽均屬上乘。同時,哈薩克斯坦也在雄心勃勃打造自己的金融中心。今年8月,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正式開業。按照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簽發的法令,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被授予特殊的法律地位,採用普通法系,實行寬松的稅收政策,將英語作為金融中心工作語言,引進美國、英國、新加波等國家的先進經驗,旨在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準、能夠為企業和投資人提供高水平金融服務的綜合性金融平台,未來將努力發展成為輻射歐亞地區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香港擁有完善的以英美法系為基礎的司法體系和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運作體系,擁有與哈方開展金融合作的完美基礎,可以通過早期參與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幫助提升和塑造哈薩克斯坦的國際金融業務能力,進而以此為平台,深度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市場。
哈薩克斯坦總統府
哈薩克斯坦有著極大的引資需求,計劃至2022年吸引1,180美元直接投資,同時,哈國也在著力改善營商環境。經過積極努力,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世界銀行“營商便利度”排行榜上,哈薩克斯坦目前排在第35位,是中亞各國中排名最為靠前的。香港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在哈薩克斯坦進行項目和融資。同時,大量的中國內地企業在哈薩克斯坦投資經營,也可以依托香港的資金和人才優勢為提供包括盡職調查、風險管理、商業估值、法律諮詢、市場推廣以及財務融資等多個方面的專業服務。另外,香港與哈薩克斯坦之間實行免簽證制度,在人員往來方面香港也具有一定優勢,一些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注冊,然後到哈薩克斯坦投資,也為香港帶來更多的商機。
無論是從彼此毗鄰的區位環境,或是共同傳承的絲路歷史,還是日益緊密的經濟合作角度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匯集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同的利益。“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是輻射沿線數十個國家、惠及今後幾代人的宏大而長期的工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是中國提出的構想,更應成為沿線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哈薩克斯坦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不但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在實踐中積極推進本國發展戰略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對接,同時還積極倡導絲綢之路發展概念。另一方面,哈薩克斯坦在歐亞地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中所具有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實力,使其可以在共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方面成為我國極具價值的夥伴。中哈合作不但可以為兩國人民帶來持續的福祉,更可超越兩國的範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可靠基石。
(作者係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駐哈薩克斯坦代表處首席代表)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