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締造未來 —— 紀念中國福利會成立80周年
1938年6月14日,宋慶齡在香港創建了保衛中國同盟。抗戰勝利後,保盟改名為中國福利基金會,遷至上海。1950年,宋慶齡和周恩來總理商定中國福利基金會的工作方針為:在婦幼保健衛生、兒童文化教育方面進行實驗性、示範性的工作。同年8月,中國福利基金會改稱中國福利會。伴隨著新中國經濟和文化建設,中國福利會的各項事業也蓬勃發展︰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家兒童藝術劇院、第一個兒童藝術劇場、第一家少年宮、第一本少兒讀物、第一家寄宿制托兒所和第一座婦幼保健院。在成立80周年的新起點上,中福會人將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團結凝聚更多社會力量支持婦女兒童事業,在新時代奮力續寫中國福利會事業的新篇章!
文|中國福利會副主席、黨組書記、秘書長 張曉敏
1938年6月14日,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宋慶齡在香港創建了保衛中國同盟(以下簡稱“保盟”),高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旗幟,領導團結了無數國際友人、港澳同胞和愛國華僑,從道義上、物質上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選擇香港作為創辦地,是因為保盟的工作性質使它必須具有開放性和便於與世界聯繋的特徵。宋慶齡任保盟中央委員會主席,宋子文任會長,其他六位中央成員包括:香港醫務總監司徒永覺夫人希爾達·賽爾文·克拉克、香港大學高級講師諾曼·法朗士、香港銀行家鄧文釗、廖承志、廖夢醒和伊斯雷爾·愛潑斯坦。
1958年“六一”兒童節,宋慶齡與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歡度節日(資料圖片)
國際性的醫療救援組織
保盟是宋慶齡在抗日戰爭時期創建並領導的許多團體中,最為重要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個。不同國籍、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宋慶齡偉大人格和思想影響下,源源不斷地匯入支持中國抗戰的隊伍中,他們中有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母親和夫人、英國工黨領袖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夫婦、印度國大黨領袖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約瑟夫·史迪威將軍和埃文森·卡爾遜上校,還有眾多的新聞記者、傳教士、醫生、護士和社會活動家。
1938年6月14日,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會成立。左起愛潑斯坦、鄧文釗、廖夢醒、宋慶齡、克拉克、法朗士、廖承志(資料圖片)
宋慶齡看到,當時中國迫切需要最先進的軍隊醫療機構、合格的醫務人員和醫療、醫藥等物資。通過從海外募集物資和捐款,保盟幫助中國軍隊在抗日根據地先後創建了八所國際和平醫院、42所分院,以及醫學院和製藥廠。一支由來自加、印、美、英、奧、德、新和東歐多國等10多個國家120多人組成的醫療隊從香港奔赴抗戰一線救治將士,他們中包括國際和平醫院首任院長白求恩。當年抗日前線第一輛設備齊全的大型救護車也是通過保盟從英國募集,在香港組裝並送往前線的。
反法西斯的宣傳陣地
宋慶齡創辦了《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以下簡稱“保盟通訊”),把中國人民在法西斯陰影下的危險處境和他們的英勇鬥爭傳播給全世界同情中國、支持中國人民抗戰事業的人們,並向全世界全面、真實、準確地宣傳介紹中國抗日戰爭的現狀和建設民主自由新中國的理想。幾乎每一期保盟通訊都有“戰地報告”,大多數作者是國際友人,他們通過描述耳聞目睹的親身經歷,充分體現作者的公正立場和正義情感。保盟通訊是抗戰時期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和海外僑胞之間溝通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爭取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的鬥爭中起到了號角作用。
濟貧救災的堅強後盾
宋慶齡向海內外友人宣稱:保盟的職能是純救濟性的,但不是中立的,它的救濟工作有一定的目的,希望在自己的範圍之內,幫助打贏這場反法西斯的戰爭。為此,她殫精竭慮,在香港籌劃並發起一場又一場聲勢浩大的濟貧救災活動。
1939年初,保盟與香港難民救濟會中國委員會聯合開展為中國內地難民和傷員籌措物品的“卡車滿載運動”,在香港維多利亞教會主教何明華的支持和幫助下,將募得的滿滿五卡車醫療物品經海防運往內地。
抗戰初期,由於缺乏衣被,不少華北傷員因無法抵禦嚴寒而死去。1939年4-5月間,保盟發起了募集毛毯運動。宋慶齡多次通過講話、文章、函電發出了“不要讓凍死傷員的事情在今年冬天重演”的呼籲,各國援華機構紛紛向保盟捐贈毛毯,先後共募集到近三萬條毛毯送往華北前線。
1941年,為了支持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救濟華北災民,保盟在香港發起了“一碗飯運動”,宋慶齡任活動委員會名譽會長。5月初,委員會發售餐券2萬張,每券2港元,認購者持券到提供贊助的餐館、茶室吃炒飯一碗,收入全部用作中國工合救濟華北災民的經費。
7月1日晚,“一碗飯運動”在英京酒家舉行開幕式,得到時任港督羅富國爵士的支持,出席的有港英軍政要員、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共150餘人。8月1日,“一碗飯運動”正式舉行,原計劃舉行3天,後來一直延至8月30日。9月1日,宋慶齡、何香凝、印度婦女運動領袖卡馬拉黛維夫人等出席在英京酒家舉行的“一碗飯運動”閉幕式。“一碗飯運動”很好地起到了號召香港各界資助抗戰、救濟同胞、同仇敵愾的效果。
保盟還幫助在國民黨統治區和抗日根據地建立和發展工業合作社,組織災民生產,增強抗日經濟實力,同時幫助邊區建立保育院,救助戰災兒童。它還資助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等抗日教育機構。宋慶齡認為:這些經濟和醫藥援助,對於保衛中國的作用,“不亞於以飛機坦克和槍支的支援”。
從香港到重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法朗士在參加城防志願隊作戰時犧牲,貝特蘭和愛潑斯坦被關進拘留營,克拉克被日軍監禁,廖承志被秘密投入集中營,其餘的保盟中央委員都被迫隱蔽起來。
12月10日晚,宋慶齡乘坐最後一班飛機離開香港前往重慶,在那裡重建保盟,並設法恢復與海外援華機構的聯繫。她邀請孫科、馮玉祥、尼赫魯等中外知名人士擔任榮譽會員。這一時期,除不時組織對災民的救助外,保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支援抗日根據地軍民的工作中。宋慶齡說:“我們將遇到更多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繼續努力和加強合作,這些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抗戰勝利後,保盟改名為中國福利基金會,遷至上海,把幫助中國人民戰後恢復的工作作為自己的職責。
全心全意為婦女兒童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宋慶齡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本著解決急需、著眼未來的原則,考慮如何使中國福利基金會這一人民團體,在新形勢下更好地為人民、為婦女兒童服務。1950年,她和周恩來總理商定今後的工作方針為:在婦幼保健衛生、兒童文化教育方面進行實驗性、示範性的工作。同年8月,中國福利基金會改稱中國福利會。
伴隨著新中國經濟和文化建設,中國福利會的各項事業也蓬勃發展︰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家兒童藝術劇院、第一個兒童藝術劇場、第一家少年宮、第一本少兒讀物、第一家寄宿制托兒所和第一座婦幼保健院。為更好地向世界宣傳中國,宋慶齡還創辦了多語種對外報道刊物《中國建設》雜誌(後改名為《今日中國》),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根據宋慶齡的指示,各單位還廣泛開展了科學研究工作。
1981年5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在北京逝世。她創辦的中國福利會從孕育、誕生到所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無不滲透著宋慶齡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精神,彰顯著她獨特的文化背景和人格力量。她親自領導這個組織長達43年,對它懷有特別的深厚感情。
改革開放走強會之路
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福利會以優生、優育、優教為核心開展各項工作,同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強與社會各界聯繫,進一步堅持與發展了工作方針:實驗性、示範性,加強科學研究,開展對外宣傳,發展國際交往與合作,確定了立足上海、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工作格局,歷任主席有廖承志、康克清(名譽主席)、黃華、胡啟立,現任主席王家瑞。
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是原國家衛計委高通量基因測序(PGSPGD)首批臨床應用試點單位。圖為胚胎植入前診斷(PGD)實驗室
宋慶齡幼兒園、中福會信息與研究中心、兒童教育電視製作中心、宋慶齡學校、中福會養老院和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等單位和機構相繼建立,中國福利會堅持走高標準、高質量的強會之路,不斷拓展事業版塊,涵蓋婦幼保健、學校教育、校外教育、兒童戲劇、少兒出版、老年福利以及公募基金等七大領域。與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等合辦了“三獎一節”,即宋慶齡獎學金、宋慶齡樟樹獎、宋慶齡幼兒教育獎和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推動了婦女兒童事業的發展,並已成為全國婦教領域的國家品牌。
中國福利會實施了一系列扶貧支教、改善民生的服務國家戰略項目,如“雪蓮計劃”“春曉計劃”“格桑花計劃”“春蘭計劃”“點燃計劃”“櫻花計劃”“國培計劃”等,在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形成並完善對中西部地區系列幫扶,從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四川大涼山,到貴州遵義,從派遣醫療專家常年駐疆幫助當地醫院建設、提供貧困地區師資培訓,到“學校少年宮”輸出校外活動資源包,中國福利會優質資源和有益經驗示範推廣到祖國各地最需要的地方。
中國福利會自成立之初就具有國際性。多年來,中福會充分利用人民團體優勢,不斷加強民間與兒童外交,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搭建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科技教育等優秀成果交流服務平台。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小夥伴”藝術團作為全國優秀少兒藝術團體,在國內外各級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從世博會、APEC會議,到即將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都有“小夥伴”的身影,被中外友人譽為“中國的小大使”。
在新時期,香港各界人士對中國福利會事業的發展,一如繼往給予熱切的關注和真誠的支持。香港環球集團主席葉仲午先生向少年宮捐贈了電腦設施,為培養一批又一批少年電腦愛好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香港嘉里集團董事長郭鶴年先生向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捐贈建造了產兒科大樓暨格如大樓。香港蘇浙同鄉會會長周忠繼先生為信息與研究中心的建立慷慨捐助。中福會出版社和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定期召開滬港兩地兒童文學研討會,雙方攜手編輯出版的《中華子孫叢書》已成為兩地小讀者熟悉歷史、了解祖國的生動教材。香港宋慶齡兒童教育工作委員會主席、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理事陸趙鈞鴻女士擔任了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和宋慶齡幼兒園的高級顧問,多次組織滬港兩地幼教管理人員和教師交流考察活動。中福會所屬各教育單位也承擔了大量在上海一帶工作港籍同胞孩子的教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會在讀港籍學生超過300名。
重整行裝再出發
中國福利會自成立以來,始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熱情關懷和鼓勵。毛澤東主席為中國福利會少年宮題寫了宮名,朱德委員長為《兒童時代》雜誌題詞。今年6月14日,在中國福利會成立8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中共中央,並以他個人的名義向我會發來賀信,對中國福利會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強調,希望中國福利會團結凝聚廣大婦女兒童工作者,繼續致力於締造未來的事業,促進婦女兒童健康發展,為培養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福利會“海星之願”特殊兒童藝術體驗及介入研究計劃引進為腦癱和唐氏綜合症兒童創作的沉浸式戲劇。圖為中外演員合作演出劇目《可愛的農莊》
在成立80周年的新起點上,中國福利會需要在歷史和時代的結合中找準工作的切入點。當前,通過啟動建設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新院區,著力推進校內外教育和老年福利優質資源更好地輻射長三角、港珠澳及更廣大地區,舉辦國際少兒文化藝術節、國際少兒生活方式展以及國際兒童戲劇展演,推廣海外華文階梯閱讀,輸出中國原創繪本等一系列項目,講好中國故事,對標國際水準,用更優質的服務和更先進的科研成果,最大限度滿足社會所需和人民所盼。
回望80年,中國福利會風雨兼程;展望新時代,中國福利會任重道遠。中福會人將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團結凝聚更多社會力量支持婦女兒童事業,著力提升示範輻射帶動能級和水平,進一步突出公益性、民間性、國際性特色,繼往開來,擦亮品牌,在新時代奮力續寫中國福利會事業的新篇章!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