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濫權施政選情低迷 國民黨謹慎樂觀民意向好
11月24日舉行的“九合一”選舉,攸關台灣22個縣市首長人事更迭,關乎國民黨、民進黨等政治勢力消長,亦被各界視作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哨戰”。民進黨執政不彰,民意支持度大幅下滑,連帶拖垮年底選情;而面臨“黨產會”“促轉會”聯合政治絞殺的國民黨選情則謹慎樂觀,但也不敢輕言勝利。觀察目前選舉態勢,國民黨憑藉島內民意對蔡當局執政不力現狀的反彈,增加幾個縣市長席次或是大概率事件。
文|北京 韓冰
藍綠選情“兩樣天”
民進黨上台執政兩年多來,濫權施政,蠻橫衝撞兩岸關係,壓垮島內經濟民生,招致台灣民眾反感。9月26日,綠營背景的《美麗島電子報》公布民調顯示,民眾對蔡英文“不信任度”高達55.4%,創下2016年5月以來新高;民進黨“政黨好感度”落後國民黨4.3個百分點,“反感度”則比國民黨高9個百分點。
藍營選情雖呈向好態勢,但國民黨仍不敢輕言勝利。圖為7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前排左三)率該黨全體縣市長候選人在台北集體造勢(圖:中新社)
民意支持度“雪崩式下滑”,連帶拖垮民進黨年底選情。在台中、高雄、宜蘭等指標性地區,民進黨選情告急。10月7日,島內社會團體在社交媒體舉行模擬投票,國民黨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以69%的支持率力壓民進黨候選人蘇貞昌,國民黨台中市長候選人盧秀燕也以58%的支持率大勝只有24%的民進黨候選人林佳龍。在選民結構“綠大藍小”的宜蘭縣,10月8日,台《聯合報》民調顯示,國民黨籍候選人林姿妙以42%支持度大幅領先民進黨候選人陳歐珀的13%。曾為民進黨“鐵票倉”的高雄,目前也出現翻盤苗頭。10月17日,台灣年底縣市長選戰倒數38天之際,TVBS民調顯示,在有投票意願的高雄市民中,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支持度為42%,民進黨陳其邁為35%,韓國瑜支持度已由落後轉為領先。
民進黨選情吃緊,而面臨“黨產會”“促轉會”聯合政治絞殺的國民黨選情謹慎樂觀。其一,民進黨執政不力,民怨上升,青年族群對蔡當局不滿情緒發酵。其二,蔡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緊張,損害台胞福祉,民眾轉而肯定國民黨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近日,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57.8%的民眾認為國民黨比民進黨更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僅有10.1%的人認可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做法。其三,南部艱困選區選情逆轉,韓國瑜在高雄市長選戰中掀起“韓流”政治旋風,為藍營帶來新氣象。
藍營選情雖呈向好態勢,但國民黨仍不敢輕言勝利。早前,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在中常會上坦言,“新北市長選戰是生存之戰、台中市長選戰是勝負之戰,而高雄市長選戰才是翻天覆地之戰”,如果新北市無法勝選,“全黨都會覆滅”,只有高雄市勝出,國民黨才算大贏。
蔡當局“花招百出”
年底選舉是蔡英文執政“期中考”,也是她能否在2020年獲民進黨提名繼續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關鍵指標。面對沉重選戰壓力,蔡當局以多重手段挽救選舉頹勢,甚至祭出製造兩岸關係緊張的政治伎倆,欲與“台獨”基本盤抱團取暖。
一是打“兩岸牌”轉移施政不力焦點。在選情吃緊的情況下,民進黨為拉攏島內“獨派”、吸引深綠選票,不斷負面操作兩岸關係。除打壓島內統派力量、指控大陸“製造”“假新聞”介入台灣地區選舉外,還在近期屢屢觸碰兩岸關係紅線。10月10日,蔡英文在“雙十”活動的講話中,通篇用“中國”指代大陸,妄言“中國單方面的文攻武嚇和外交打壓,傷害了兩岸關係,更嚴重挑戰台海和平現狀”。10月20日,民進黨又在高雄舉辦名為“反併吞、護台灣”大遊行,鼓動民進黨員“踴躍”參加,其目的就是轉移選民視線,讓選戰主軸回到統“獨”議題,以箍緊深綠選票。
二是“挾洋自重”升高兩岸關係對立。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和島內“九合一”選舉臨近的語境下,蔡英文當局產生“機會來了”的幻覺,暴露出“配合西方反華勢力遏制大陸的險惡用心”。中美貿易摩擦發生後,民進黨當局第一個時間要求島內企業不得採購大陸鋼材;而在大陸減少向美國進口大豆之際,台當局又聲稱要向美國採購價值約15.6億美元的大豆。蔡英文之所以甘當美國馬前卒,主要是“台獨”勢力一向視美國為靠山,挑釁大陸既可向美國交出表忠心的“投名狀”,也能對綠營支持者發出投票“動員令”。
三是發動“負面選戰”抹黑國民黨候選人。此前,由於宜蘭縣選情緊張,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污稱國民黨宜蘭縣長參選人林姿妙“連公文都不會看”。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宜持續領先民進黨參選人蘇貞昌,綠營除猛攻侯友宜“宿舍案”外,前“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還在內部會議中揚言要利用舊案,以“影射”方式打擊侯友宜。目前,眼見韓國瑜在高雄聲勢直逼陳其邁,洪耀福調轉槍頭,聯手9位高雄“綠委”,惡意攻擊韓國瑜,將其污名化為“菜蟲、流氓、色情狂、黑道”。
四是限縮兩岸交流打擊藍營支持者。《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實施以來,廣大台胞踴躍申領辦理大陸居住證,刺激民進黨當局敏感的“台獨”神經。蔡當局為此祭出“卡、管、堵”等多重政治手段,不斷恫嚇、威脅申領居住證的台灣民眾。最近,蔡當局又拿台商開刀,以“防制洗錢”為借口,全面掐緊兩岸資金流動,嚴查台廠對大陸地區的匯收款。其目的就是通過製造“寒蟬效應”,強迫台胞“選邊站”。
國民黨“防守反擊”
島內社會環境丕變,民意相對有利國民黨,但掌握豐沛行政、司法資源的民進黨,在選舉技術與操作層面仍佔主動地位。面對民進黨咄咄攻勢,國民黨不得不謹慎應戰。
一是論述兩岸關係議題提振選情。民進黨當局逆島內主流民意而行,把兩岸關係推至危險邊緣,民眾期望兩岸和平發展的情緒不斷高漲,國民黨順應民意潮流,在島內逐步掌握兩岸關係主動權。5月22日,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出席黨中央宗教事務委員會第一次工作會議時,引述台灣地區憲制性規定的“增修條文”表示,“最終目的是國家統一為原則”。此外,他還在多個場合公開表達反“台獨”立場,表示“如果走上‘台獨’之路,就是自絕於中華民族,自絕於中華文化”。而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新北市長朱立倫等也接連開火,宣示國民黨兩岸政策,同時猛烈抨擊蔡英文在兩岸議題上的諸種謬論。
二是落實決戰“中台灣”戰略。縱觀年底選戰態勢,民進黨在台中市、宜蘭縣、彰化縣等地區選情吃緊,因此,台中市及其周邊縣市被視為“九合一”關鍵戰場。早在8月,吳敦義就指出,台中是勝負之戰,彰化、雲林若獲勝,意義重大,“決戰中台灣”戰略目標不變。10月14日,國民黨在台中市舉辦團結造勢大會,活動以國民黨台中市長參選人盧秀燕為主場的方式啟動,強打“決戰中台灣”政治訴求。不僅6個“直轄市”市長參選人合體登台亮相,吳敦義、馬英九、朱立倫、前台中市長胡志強等國民黨黨內要角,也齊聚一堂為年底選戰加持,希望以目前“北友宜、南國瑜,中秀燕”鐵三角輻射效應,拉抬藍營其他縣市氣勢。
三是推動“公投”配合年底選戰。民進黨依仗“全面執政”優勢,強力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對國民黨展開政治撲殺,使國民黨深陷“斷糧”“斷根”危機。國民黨為紓解困境,利用“公投”揭露蔡當局執政不力、玩弄權術導致台灣陷入發展困境的真相,針對台中民眾飽受空污荼毒、新北民眾對興建燃煤電廠心有疑慮、島內民眾憂心當局進口日本核災食品的現狀,相繼推出“反空污”“反深澳電廠”“反核食”等3項“公投”,安排多名“立委”加入盧秀燕、韓國瑜等候選人陣營直接協助推動“公投”,並規劃王金平、曾銘宗、黃昭順等黨內高層操盤彰化、台中等地相關活動,以藉此奪取民意高地,讓社會累積多時的民怨得以釋放,從而挫敗民進黨長期把持政權的圖謀。
年底選舉牽動島內政局走向
“九合一”選舉進入倒計時,藍綠兩黨殊死肉搏,刀光劍影彌漫島內政壇。民進黨欲守住13個執政縣市,並覬覦國民黨執政的新北市;國民黨則力求保住執政6縣市,且希望多贏5至7個縣市,實現“執政過半”目標。觀察目前選舉態勢,國民黨憑藉島內民意對蔡當局執政不力現狀的反彈,增加幾個縣市長席次或是大概率事件。
總的來說,年底“九合一”選舉結果對觀察島內政局走向具有重要意義,將在很大程度上揭曉民進黨是否會繼續鞏固政治勢力版圖、被全面打壓的國民黨是否能扭轉困境等問題的答案。但是,不論島內政局如何演變、政黨版圖怎樣位移,如果民進黨當局依舊出於一黨私利與“台獨”政治目的,破壞兩岸關係現狀,拖累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危害台灣同胞福祉,就難逃被島內民心民意拋棄的宿命。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問題專家)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