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架粵港澳 香港騰飛再添新翼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首座涉及“一國兩制”三地的世界級跨海大橋,一橋飛架粵港澳,不僅三地受益,而且對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實現再次騰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香港 楊志紅

實現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一橋飛架粵港澳  香港騰飛再添新翼

香港應藉助港珠澳大橋提供的便利,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圖:視覺中國)

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於9月開通,讓香港正式與內地的高鐵網絡接軌,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中國南大門的地位。接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邁出重要的一步。

現時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交通主要靠水路,並無直接陸路通道連接。大橋通車之前,從珠海經虎門到香港需要4個小時。大橋通車後,為珠江三角洲兩岸提供直接陸路連繫,令香港與許多內地城市或地區在經濟活動上有密切連繫,將發揮促進珠三角西部以至粵港澳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技術協作的重要作用,讓整個大灣區協調、平衡地發展。

現時,香港共有4個陸路過境通道連接內地,每日平均過境車輛約4.4萬輛次,其中貨車約2萬輛次。據統計,在出口方面,相比空運、海運、河運或者其他運輸方式,陸路運輸所佔比重是最高的。截至2017年,陸運佔總出口額的41.8%。過去,香港利用駁船把貨物由香港運到珠海洪灣港一般需要1至2天的時間,現有陸路距離超過200公里,行車需4小時,而港珠澳大橋將距離縮短至40公里,時間只需75分鐘。大橋通車後,車輛取道大橋可縮減往來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行車時間,減省陸路客運和貨運成本。

港珠澳大橋除了陸路運輸外,機場貨運也可協同發展。據了解,為配合港珠澳大橋,香港機管局興建行車橋,連接大橋人工島香港口岸,即從珠海經港珠澳大橋可直達香港機場。大橋通車後,珠江西岸利用香港空運出口將會更方便、更具靈活性,未來香港空運出口表現一定會提升。以往來珠海與香港機場為例,過去約需4小時,取道港珠澳大橋只需45分鐘。

除了在“運貨”方面起到極大積極作用,“運人”也是港珠澳大橋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從香港多達20個上落客點乘巴士即可直達珠海口岸,最低雙程票價為220港元,價格僅為船票的一半,乘客可以隨到隨走。

大橋有助香港融入灣區發展

一座大橋,三地受益。大橋通車改變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概念,可以將整個珠江口形成一個緊密的城市群,相互促進帶動,平衡差異,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隨著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通車,香港直通廣東省的東西橫向和南北縱向高速交通幹道基本建成。香港下一步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這兩條幹道加速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推動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邁向一個新台階。

粵港澳大灣區須放在國家整體發展大局中看,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及粵港澳大灣區是三個非常重要的區域,大灣區是其中最開放、潛力最大的。因此,隨著大橋與高鐵的開通,香港社會不應再糾纏於“一地兩檢”或抗拒融合等無謂議題上,必須切實理解大灣區整合過程對“兩特區九市”將產生的機遇和挑戰,做好迎接準備。隨着交通便捷將促進兩地人才頻密往還,特區政府既要鼓勵港青勇於北上發展,同時亦必須加強本地的教育和城市宜居水平,藉此吸引內地的人才匯聚本港,尤其是科研和創意人才。

“雙向”開放平台中的“雙門戶”

配合港珠澳大橋工程,特區政府一直有意將大嶼山發展成為連接大灣區城市和通向世界的“雙門戶”角色。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提議在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填海興建4個人工島,以橋梁貫通,提供約1,700公頃用地,比原有東大嶼都會規模(約1,000公頃)增7成,可建26萬至40萬夥,7成為公營房屋,容納70萬至110萬人居住,帶來約34萬個職位。

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是“明日大嶼”願景一部分,施政報告提出加強大嶼山作為香港通往世界和大灣區的“雙門戶”功能,特區政府下一步以建設“機場城市”為目標,有序發展人工島上蓋的機場和航空運輸產業。

在國家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可以成為國家“雙向”開放的重要平台,擔當“一帶一路”國際運營中心的角色。在這一“雙向”開放的重要平台中,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雙門戶”,大橋就是大嶼山成為“雙門戶”的關鍵。從地圖上看,港珠澳大橋是大灣區中心點,大橋通車後,大嶼山這一香港最大的島嶼,不再是香港西部的偏僻盡頭,而是將成為香港的第三個CBD(核心商業區),成為香港融入大灣區和通向世界的“雙門戶”。一橋飛架粵港澳  香港騰飛再添新翼

(作者係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