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 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 ——訪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
中央美術學院建院10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就其百年來的重要事件,以及與紫荊雜誌社在香港聯合舉辦“徐悲鴻與他的時代:中央美術學院館藏精品展”的相關問題,獨家專訪了該學院黨委書記高洪先生。
文|本刊記者 洪洋
高洪先生接受本刊記者採訪(王兢 攝)
與國家、民族和人民
命運緊緊相連
記者:今年正值中國美術高等教育的奠基者——中央美術學院(以下簡稱:中央美院)建院100周年,您如何評價中央美院的百年發展歷程與成就?
高洪:中央美院百年來的發展歷程與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命運緊緊相連。
100年前,中央美院的前身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誕生,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新紀元。80年前,中央美院的另一個重要前身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成立,翻開了黨領導的人民美術教育的新篇章。70年前,迎著新中國的曙光,中央美術學院正式成立,開啟了新中國美術事業和美術教育事業的新時代。40年前,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歷經磨難的中央美院煥發青春,開辟了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高等美術教育發展的新天地。18年前,進入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新世紀,中央美院建構了多學科、大美術的辦學格局,躋身於世界著名高等美術院校之列。
香港藝術家王少陵和徐悲鴻交往很多,有很深厚的友誼。
圖為徐悲鴻作品《三雞圖》(圖一)
王少陵作品《秋夢》(圖二)
中央美院百年發展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中央美院孕育藝術大師、創作藝術經典,發揮著引領美術事業發展的獨特作用。自蔡元培等先驅們創辦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之初,這裡便吸引著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林風眠、常書鴻、龐薰、聞一多、朱光潛等眾多近現代藝術大家和學者擔任教職。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集中了江豐、胡一川、力群、古元、王式廓、王朝聞、羅工柳、彥涵、張仃等一大批懷抱革命理想和追求光明的美術家。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美院匯聚了眾多思想活躍、具備深厚人文素養的中國美術界最傑出的創作和教學研究大家:徐悲鴻、蔣兆和、吳作人、董希文、李可染、葉淺予、李苦禪、李樺、滑田友、劉開渠、王遜、侯一民、靳尚誼、詹建俊、朱乃正等。大師匯集,使中央美術學院形成了一支中國頂尖的藝術人才隊伍,創作了中國美術史上不朽的經典,成就了中國美術事業發展的高峰。
二是中央美院探索高端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發揮著引領美術教育事業發展的獨特作用。從相對單一的教學模式到“寬基礎”—“專業基礎”—“專業工作室+跨學科學習+實習實踐”—“畢業創作”教學模式的改革發展,確保一流的教師因材施教、全方位熏陶、高境界引領、大視野拓展,令一流的學生耳濡目染、觸類旁通、志在超越。
三是中央學院以彰顯時代的藝術創作和服務社會的設計成果,發揮著藝術服務人民的獨特作用。適應時代發展,探索建立服務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新途徑,從由造型藝術為主的學科發展到具有造型藝術、設計藝術、建築藝術、藝術人文的綜合美術學科體系。參與國家重大主題藝術創作,為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以深度國際化與高度自主性並重的姿態深入推進美術教育交流,把世界優秀藝術帶到中國,把中國優秀藝術傳到世界。
藉助“雙一流”建設
走在世界一流美術學院的前列
記者:2017年9月,中央美術學院入圍首批國家“雙一流”(編者按: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央美術學院將如何加強“雙一流”建設?
高洪:中央美院是中國最高美術學府,也是世界藝術名校。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校建校百年之際,給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你們辛勤耕耘,致力教書育人,專心藝術創作,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也是對一代代美術教育家的充分肯定。他希望我們弘揚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優良傳統。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這是中央美院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加強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方向和動力。
去年,我們有兩個學科進入了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美術學”和“設計學”。2020年,美術學學科和設計學學科將率先達到世界一流學科水平;2030年,繼續自主建設以藝術學理論學科為代表的其他一級學科,力爭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並與已有一流學科共同形成美術教育和創作研究領域的中國學派;2050年,推廣一流學科建設成果和先進理念,向世界藝術教育提供中國經驗,在世界藝術高校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為保障近、中、遠期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綜合改革為驅動,以藝術高校特色內部治理體系為保障,從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作、文化傳承創新、學術成果轉化、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升實力,使中央美術學院藉助“雙一流”建設走在世界一流美術學院的前列。
推進兩地藝術交流
促進中國文化藝術繁榮發展
記者:兩地美術界一直以來有著深入的交往。您如何評價此次中央美院與香港紫荊雜誌社聯合舉辦的“徐悲鴻與他的時代:中央美術學院館藏精品展”?
高洪:香港是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區域,從上個世紀30年代到今天,香港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徐悲鴻、張大千早期在香港從事過藝術交流工作,同時還吸引了李鐵夫、余本、饒宗頤等很多藝術大家,他們共同推動了香港藝術發展。香港藝術家王少陵和徐悲鴻交往很多,有很深厚的友誼,所以這次香港的展覽將徐悲鴻、王少陵的作品放在開端的位置,以此來照應兩地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交流。
中央美院和紫荊雜誌社在“一新美術館”聯合主辦的此次展覽,是中央美院與香港各界交流的重要契機。此次展覽,把中央美院首任校長徐悲鴻先生與他同時代的名家大師精品展示出來,包括齊白石、張大千、陳師曾、傅抱石、黃賓虹、葉淺予、李可染、蔣兆和、常書鴻、王少陵、吳法鼎、秦宣夫、司徒喬、王式廓、李樺、古元、吳作人、蕭淑芳、艾中信、王臨乙等藝術家的作品。難得一見的有中國留法第一人吳法鼎的代表作,留英第一人李毅士的代表作,常書鴻的代表作,以及齊白石、陳師曾、黃賓虹珍貴的冊頁等多件精品。本次展覽讓香港觀眾近距離欣賞眾多大師的真跡,既從國際視角關照徐悲鴻先生和他的藝術,又向國際藝術界呈現了中國當代藝術主張。
本次展覽有助於我們清晰認識所處時代的歷史課題,樹立前行的目標,明確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內在邏輯。我們也想藉此機會進一步推進兩地的藝術交流,共同促進中國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在新時代共同推動中國美術教育和美術事業向前發展。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