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在港央企優勢 融入國家改革開放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恰逢華潤集團成立80周年。1938年,華潤集團的前身“聯和行”在香港創立。1948年聯和行改組更名為“華潤公司”。建國後,華潤充分發揮在港企業的優勢,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進行貿易溝通的第一座橋樑。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植根香港的華潤發揮窗口企業優勢,首創“三來一補”模式並大力推廣,進而通過一系列模式業態創新,成為改革開放之路探索先鋒之一,有力地支持了國家改革開放,參與了香港經濟騰飛,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大發展。如今,新一輪改革開放已經拉開帷幕,華潤將把握“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一如既往地積極投身國家改革開放,踐行“引領商業進步、共創美好生活”企業使命,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添磚加瓦,向百年華潤、基業長青的目標堅定邁進。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傅育寧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間,華潤發揮在港中企窗口作用,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截至2017年底,公司總資產12,000多億元人民幣,形成了年逾5,500多億元人民幣的經營規模,在海內外提供了42萬個就業崗位,在中央企業中利潤總額排名第5,利潤總額增幅排名第3,在《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86位。

發揮在港央企優勢  融入國家改革開放

傅育寧

首倡“三來一補”,

發揮在港中資企業窗口作用

首倡“三來一補”,引入經營新模式。“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創新出的重要貿易形式之一。華潤是“三來一補”的首創者和推廣者。1975年,華潤旗下的五豐行從泰國進口綠豆,運至內地加工成至今仍家喻戶曉的龍口粉絲,再出口香港市場,來料加工貿易模式由此誕生。

內地第一家外商投資的“三來一補”企業是在華潤牽線下誕生的。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後,內地迫切需要引進外商投資。與此同時,港商張子彌在香港的工廠——香港信孚手袋製品公司飽受生產成本上漲之苦。在華潤的牽線搭橋之下,張子彌在東莞投資了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

這一年,華潤將七十年代中期以來在珠三角地區開展“三來一補”的經驗加以總結,上報中央,建議在國內普及,很快就促成國家有關部門出台了重要政策,向全國推廣。在華潤的牽線搭橋下,大批港商在內地做起“三來一補”生意。這不僅給內地創造了新的經濟來源,而且開啟了香港製造業向內地轉移的先河,對促進香港和內地經濟交往意義深遠。

改革開放40年中,內地不少新業態新模式都是由華潤引入的。例如,華潤主營的怡寶純淨水是內地最早的水飲料企業;華潤旗下木棉花酒店最早將酒店式服務公寓引入內地;華潤萬象城項目首次提出城市綜合體的商業地產發展概念,活躍了城市經濟、提升了城市形象。香港是發達經濟體,薈萃全球各類商業模式和業態,華潤通過借鑒香港先進業態運營模式並根據國情加以創新,在內地成功推廣了不少新業態,對推動內地產業發展和活躍市場經濟起到了示範和帶動作用。

為內地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1982年,華潤設立省市聯絡部,地方外貿公司及中央部委派人進駐該部工作,熟悉香港的商業運作及法律制度環境,之後分立出來,單獨設立省市窗口公司。上海實業、廣東粵海、福建華閩、北京京泰、航天科技等公司的前身都是從華潤省市聯絡部獨立出來的。

1983年華潤集團正式成立。此後10年中,華潤在內地投資建設了一批紡織、服裝、食品、電器等出口貨源基地,並在內地酒店、寫字樓、地產等領域投資興業,還把在香港學到的先進技術和市場經濟運營理念帶回內地。

出口創匯,參與國際大循環。改革開放之初,華潤承擔著內地重要技術設備和物資的進口任務,在本銷的同時,還大量向海外轉口。1978年華潤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達到歷史最高峰(30%),1988年華潤進出口額達到歷史高峰(60億美元),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的現匯收入。

80年代中期開始,華潤陸續在海外設立了7家地區性公司,遍布美洲、歐洲、中東、澳洲、非洲、日本、東南亞和俄羅斯各地,是我國率先拓展國際市場的一批企業,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積累了寶貴經驗。

發揮在港央企優勢  融入國家改革開放

1975年,華潤五豐行從泰國進口綠豆,運至內地加工成龍口粉絲,再出口香港市場,來料加工貿易的模式由此誕生。圖為龍口粉絲廠生產場景

探索市場化經營機制,

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

華潤“出生”在香港,又是最早接觸國際市場的中資企業,借助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華潤積極探索市場化經營機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發揮了改革試驗田作用。

率先在港上市,推動管理創新。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對企業下放經營權,激發了華潤改革動力。1978年華潤就開始著手研究公司改制、向自營貿易轉型、市場化管理等改革方案。1983年華潤獲批將無限公司改制為有限公司,華潤公司更名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將下屬機構變為以股權為紐帶的企業,獲權在港開展自營貿易、投資經營設施、興辦貨源基地、建立自屬幹部隊伍、開展薪酬激勵。企業進入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市場化運營階段。華潤在這一過程中的探索,為中國企業市場化改革積累了經驗。

1992年,華潤旗下公司華潤創業在港上市,華潤由此成為最早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的中資企業。如今華潤已有7家公司在港上市。香港資本市場有嚴格的監管規定,通過在港上市,華潤也規範了公司治理,引入市場化評價機制,建立了職業經理人隊伍,形成了市場化激勵機制,逐漸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圍繞文化重塑、深化國企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華潤圍繞文化重塑、深化國企改革採取四大舉措。一是完善公司治理。開展了規範董事會建設,將黨的領導寫入公司章程,建立了董事會決策制度和運行機制,成立了專業委員會輔助董事會決策,加強了對投資、採購和資金的管理。二是落實公司改制、推進混改、創新激勵方式。完成了中國華潤總公司改制。集團大部分資產進入上市企業,這些企業均實行了混改。三是深化市場化用人機制。完善選人用人標準,推行三項制度改革,開展業績與薪酬雙對標。四是加強制度建設、合規建設。3年間修訂和新建各項制度335項,建立了問責機制,防範了違反制度和紀律的行為。

華潤集團的先行先試與改革開放的實驗探索精神高度契合,不僅使得華潤成為一家不依靠政策保護、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參與激烈競爭仍然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國有企業,而且許多經驗被複製推廣,對國企改革產生了示範效應。

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促進香港內地青年交流

在參與改革開放、積極為國家經濟發展作貢獻的過程中,華潤一直將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擺在重要位置,積極參與產業扶貧,幫扶貧困地區發展。

發揮在港央企優勢  融入國家改革開放

1992年,華潤向永達利注資控股,將其更名為華潤創業。華潤創業在港上市,令華潤成為最早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的中資企業(資料圖片)

2008年以來,華潤在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興建和在建華潤希望小鎮12個,利用在農業、零售、城鎮開發等方面的豐富經驗,選擇因地制宜的產業幫扶項目,並為當地居民蓋房鋪路、整治村容村貌,修建學校、福利院、托兒所、衛生院,為探索新農村、新城鎮化建設之路作出了積極貢獻。

華潤在寧夏海原地區投資草畜一體化肉牛養殖項目,目前已建成西北五省規模最大、設施最現代化的養殖基地,受惠農戶近萬人。2012年竣工的廣西賀州循環產業園項目,不僅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和人民增收,而且實現了電力、水泥、啤酒生產中的廢棄物、污染物的循環利用,達到零排放的標準,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園”“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範基地”,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有益探索。

作為在港中資企業,華潤堅持積極牽線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協助香港把握改革開放機遇,促進香港與內地共同發展。2002年,華潤推出“華潤帶你闖內地”活動,不僅有助於緩解香港大學生就業難題,也起到了幫助內地引進人才的作用。去年華潤大學聯合香港科技大學舉辦了“2017年香港科技大學百萬獎學金國際創業大賽”,嘗試將實業與科研資源有效對接,打造開放式創新平台。

積極參與新一輪改革開放,促進香港內地共同發展

發揮在港央企優勢  融入國家改革開放

2008年以來,華潤在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興建和在建華潤希望小鎮12個。圖為金寨华希望小镇

如今,新一輪改革開放已拉開帷幕。過去4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積極配合國家部署才能實現自身更快成長。新時代,華潤將繼續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七一”視察香港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為主要定位,爭取為國家和香港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繼續積極參與雄安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方面我們力求務實,目前已經明確了集團參與雄安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建設規劃,制定了戰略目標,確定了重點項目。

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走出去”步伐。華潤利用地處香港的區位優勢,努力發揮超級聯繫人的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走出去”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突破,包括:獲取了英國Dudgeon離岸風電場資產;完成與全球最大的橄欖油出口公司的合資、對阿露瑪咖啡公司的收購,以及對英國倫敦寫字樓項目的收購;引入國外藥企新藥;對8個海外優質消費品進行了股權投資;在泰國設立了華潤東南亞代表處,以培育東南亞區域項目。未來我們將推動這些項目取得進一步進展。

重塑香港業務,助力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歷史上,華潤在保證香港民生供應、參與香港經濟建設、發揮中資窗口企業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影響力、帶動力。目前集團的在港業務主要分布於超市、中藝、華潤堂、肉食品、物流、物業出租、混凝土等領域,為香港居民提供就業崗位5,429個,每年對香港稅收貢獻約2億港元。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科技、地產、醫療健康等一批項目在香港落地,要通過重塑香港業務發揮對香港經濟轉型的促進作用。

為創新發展、轉型升級作貢獻。目前華潤北京生命科學產業園與香港科技園的深度合作正在推進過程中,雙方還正在雄安新區攜手打造科技創業園區。未來雙方將繼續加強項目合作與學術對接,攜手提升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發能力。

站在80周年的歷史新起點上,華潤人將繼續踐行“引領商業進步、共創美好生活”的企業使命。在“新時代”的號角下,華潤正在重新整裝,向著“成為大眾信賴和喜愛的全球化企業”繼續邁進,通過優秀的業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作出更大貢獻。發揮在港央企優勢  融入國家改革開放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