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豪:見證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融合

卓越的稅制和法例、自由的貨幣市場,固然是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必要條件,但在中國經濟起飛、中資IPO湧入香港的交易所之前,香港其實一直與紐約、倫敦有著不小的差距。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香港作為世界投資中國的窗口,承擔引進資本和技術的角色,吸引大批內地企業來港IPO或集資,在幫助中國內地企業發展的同時,也使香港自身金融市場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三足鼎立的“紐倫港”之一。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專訪了東泰集團主席李君豪。李君豪是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交所”)自2000年成立以來任期最長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之一,親自見證、參與了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這些年來的變化與發展。

本刊記者 羅影

“唔會睇錯”H股

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內地資本市場剛開始開放的時候,作為成熟的香港資本市場的資深從業者,您是如何看待內地資本市場的?

李君豪:見證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融合

李君豪

李君豪:1991年香港聯合交易所就開始探討讓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的問題了。當時內地和香港雙方對此其實都頗有爭議,很多人認為香港並非內地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地。港方最終促成這件事的主要功勞,應該歸於時任香港聯合交易所主席李業廣,他在1991-1993年間多次組織香港代表團,前往北京向中央政府介紹香港集資市場的優點,最終說服內地相關部門同意國有企業首先來港上市。到1993年,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成熟了,香港聯交所為H股的發行專門修訂了《上市規則》,青島啤酒是第一批來香港上市的國企之一,此後陸續來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越來越多。

記者:第一批H股上市后,香港的資本市場有何反應?購買H股股票的香港股民多嗎?

李君豪:香港人對於H股股票的態度,一開始其實並不是特別熱衷,但隨著香港回歸的臨近,H股變得越來越火、越來越受追捧。記得當時流行的一條紀錄片,裡面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甲問乙:你買咗幾多H股吖?乙:買得唔少。甲:啊?如果睇錯點算?乙:我唔會睇錯嘅。

記者:您個人買過哪些H股股票?有沒有親身去內地投資的經歷?

李君豪:見證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融合

2007年,李君豪在湖南一所小學校訪問

李君豪:90年代,我曾與一位外國VC投資人一起,去內地考察了很多企業,試圖尋找收購或合併的機會。此前,東歐經歷過與中國類似的改革進程,那位投資人在東歐成功收購重組過多家國有企業,因此也想要來中國尋找機會。我們去過廣東、湖南、山東、東北等地,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最終並沒有成功。中國畢竟和歐洲不同,無論是文化、語言,還是投資環境,東歐與西方國家比較接近,而中國的差別太大了。

雖然“白忙一場”,但在那幾年時間里,我看到很多、經歷很多,也學習到很多。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次我和內地一家證券公司的員工聊天,他說:“你看中國內地的股票市場不能沽空、只能買入,所以我們的股市只會永遠升!不會跌!”我在證券行業做了這麼多年,當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歷史證明,世界上任何市場都是有升有跌的。不過當時我們互相說服不了對方。我想,後來中國股市這麼多年的現實可能早就糾正了他的看法。

這件事其實也從某種程度上映射了內地40年來的經濟發展軌跡:一樣新事物剛出現時,當事人覺得很新鮮,但如果你去看看世界歷史,就會像看一本書一樣清晰,它會告訴你將發生什麼。而香港証券市場過去的經歷就像一本參考書,給內地的經濟發展、資本市場發展路徑以參考。

“保衛”港交所

記者:從2000年到2017年,您在港交所擔任了17年獨立非執行董事。這期間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李君豪:近年來比較“大件事”的,要算2016年證監會提出關於上市審批改革的建議了。按照當時證監會的建議,證監會將設立一個上市監督委員會,擁有事先審核的權力。由證監會來審核公司上市資格的做法其實並不新鮮,十幾年前英國就是這麼做的,結果倫敦交易所在集資排名上從全球第二的位置跌到五名之外;新加坡也是這麼做的,如今每年只有幾只新股上市。如果此方案通過,對香港的金融市場絕對是一個重大打擊。

作為港交所董事,我有責任表明自己的立場。於是,我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表明我本人不同意、不支持,同時我也明確告訴大家,如果此方案通過,香港就“到此為止”了,未來將再沒有機會與世界領先市場競爭。緊接著,證監會也開記者會,針鋒相對地說,反對此方案的人是不理解,其實新方案並沒有增加證監會的權力,因為證監本來就有否決權。當時現場立刻有記者質疑:根據現時制度,證監是“最后把關的守門員”,公司的上市申請經交易所批准後,證監再提出要不要否決,否決亦需有充分理由;如果新方案通過,證監的角色變成了“在最前和最後都由他把關”,可以直接否決上市申請,而且不用解釋。這其中的分別當然是極大的。好在,這個方案諮詢的最後結果是:九成反對,一成支持。我算是盡全力為香港金融業的發展“守住了門”。

記者:2008年港交所董事改選風波中,您也發揮了關鍵作用。能否講講當時的經歷和感受?

李君豪:的確,2008年的董事改選,在局外人看來或許只是一場例行選舉,但其實對港交所的發展有著極其關鍵的影響。當時我是候選人之一,另一位候選人則由一位前外籍董事提名。當時對方若一旦獲選,將大大削弱本地證券業在董事局內的代表性和平衡,可能引致將來市場更多發展向外資傾斜。

競選初期,市場一般估計我落後對手幾千萬支持票,以為輸定了,但沒想到,臨到投票之前,很多華資股東、甚至是我以前的對手,把一疊一疊空白選票拿來交給我,讓我自己填名字。當時特別感動,這是港交所成立以來,華資股東最團結的一次。最終我贏了一千幾百萬票,在成功連任港交所董事的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欣慰和自豪。

相信中國 相信香港

記者:除了為香港金融業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您還在香港、內地及海外擔任了很多社會公職。您的父親李東海先生當年也熱心社會公益,獲得過很多勳章和勳銜。您對社會工作的熱情是否因受父親影響?

李君豪:父親的做事理念對我影響很大。他當年在香港童軍總會、東華三院等機構擔任過重要職位,在家鄉捐建學校、圖書館、設立獎學金。80年代,父親聯合香港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發起成立了“香港友好協進會”。現在我也是友好協進會的會董,經常接待來自世界各國、尊重愛護香港的朋友。

父親做過對國家最重要的一件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受到質疑,很多西方國家紛紛從中國撤資、撤僑,意大利也有意召回旅中或在中國經商的本國國民,甚至打算召開G7會議、杯葛中國。好在,意大利總統在做決定之前先給我父親打了電話,找他過去,想要了解中國的真實狀況到底是怎麼樣的。

父親很早就開始與意大利做貿易,1968年他率香港貿發局代表團參加意大利米蘭國際博覽會,後又擔任香港意大利文化協會會長,威尼斯水災時他組織捐款,是第一個獲得意大利最高勳銜“大十字爵士”的華人。因此,當時不僅是中國,整個東南亞發生了什麼大事,意大利總統都要找我父親去,問問他的看法。

記得當時父親跟總統說,中國有十幾億人,不像你們的國家只有幾千萬人,一旦發生了重大事件,若不早日去除病灶,就會很快擴散,像是癌症一樣。要是不夠決斷,以後問題會更加嚴重,這是沒辦法的事。這番話普通市民不一定能理解,但站在國家領導人的立場,意大利總統立刻明白並表示同意我父親的話。因此,最終意大利並未撤走他們在中國的神父和商人。

由於其他國家的外商大量撤離,而當時適逢中國大力推行改革開放、前景無限,留守中國的意大利商人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機會。一年後,意大利總統特意前來跟我父親道謝:“好在當時與你談過,我們拿到了很多合約。”

記者:您在1991年創辦了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如今它是香港最好的國際學校之一。當時您是出於什麼考慮來創辦這所非牟利學校的?

李君豪:1990年代,香港移民潮蔓延,很多人選擇離開,但也有一些早年移民的人想要回流,其中以加拿大移民最多。這些早年移民加拿大的香港人回港時,子女教育卻成了一個大問題。於是,我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響應政府呼籲,籌劃創辦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來解決這個問題,以吸引人才回流。籌備期間,我從早上7點到9點、從周一到周五,幾乎每天開會研究工作,足足堅持了9個月。如今,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已是香港最好的國際學校之一,曾獲得“全港最佳國際學校”的榮譽。

創辦加拿大國際學校完全是為了香港的人才發展。無論在艱難時刻還是繁榮年代,父親始終相信國家,我也一樣,相信國家、相信香港,所以希望能夠盡自己的力量,讓國家和香港的未來變得更好。李君豪:見證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融合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