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安徽三市 探索40年改革開放之路
國家改革開放至今40年,如果說當年《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衝破了人們的思想桎梏,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起點,那麼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立下生死狀,簽署“土地承包責任書”,實施“大包干”則謂改革實踐之源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壯舉極大地提高了安徽省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僅1979年,糧食總產量已比上年增加了6倍。
文|本刊記者 陳嘉鴻
為了深入了解處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的安徽在40年來改革開放歷程中取得的成果,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早前組織“香港新聞界安徽採訪團”前往合肥、蕪湖和池州三市,透過走訪當地優秀企業及文化建設,感受安徽在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保護方面的發展和前景。
改革開放40年,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圖為安徽合肥天鵝湖風光
突飛猛進的科創大省
40年來,安徽積極推進農村市場開放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並在轉型升級的進程中,不單提出了“科技興農”方針,更在創科路上大步邁進。時至今日,短短40年間,安徽在原來幾乎是一張白紙的創新科技發展領域上取得重大成就,目前擁有4,000多所各類科研機構、獲授權發明專利達12,440件,位列全國第7、中部地區第1位,區域創新能力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此外,在研發成果方面,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8研究所研發的“魂芯二號A”DSP芯片單核性能超過國際同類水平、蚌埠玻璃院開發的0.12毫米觸控玻璃為世界最薄玻璃等。
安徽創新發展取得的成績,得益於其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依托於坐立合肥、且全國僅有三所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加強平台建設同時,安徽亦注重人才引進和培養,出台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才政策10條、合肥市人才新政20條等加大引才獎補力度政策。同時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及產業創新聯動發展。
綜合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原創性成果大量湧現、技術創新產品取得突破和科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等因素,安徽近年在創新發展上碩果纍纍。
合肥——“中國製造2025”
試點示範城市
為了響應國家“中國製造2025”政策,近年來合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等均呈爆發式增長。而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亦在加快推進,逐漸形成新的突破。據悉,2016年戰略性產業實現增加值685億人民幣,增長13.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1,300億人民幣,增長12%。在如此良好的發展環境下,不少高新技術企業紛紛進駐,至今已達1,186家,致力為合肥創新指標作出貢獻。目前,合肥不僅是綜合性國家研發中心,而且也是“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
華米科技副總裁章曉軍為採訪團講解企業發展情況(本刊記者 陳嘉鴻 攝)
在位於省會合肥的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章曉軍就華米科技近年發展概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創立於2013年的華米科技是專注於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小米生態鏈企業,僅用兩年時間便獲《福布斯》評為“中國成長最快的科技公司”,2018年2月8日更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小米生態鏈以及安徽首家在美上市的公司,體現了安徽人奮鬥拚搏的精神。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6年4月視察安徽時曾讚譽“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麼多優秀人才,是創新的天地”,又對安徽創新驅動發展面貌作了“內陸開放有闖勁”、“產業升級有優勢”的肯定。目前,合肥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走在國際科技前沿,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國家級平台為基礎,布局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交叉前沿創新平台和產業創新轉化平台。而合肥在創科發展的改革除了有賴於華米科技這般新生的優秀企業,亦有科大訊飛、國家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點合作項目“中國聲谷”的支持。
科大訊飛早於1999年成立,主要研究領域有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評測等,其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均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科大訊飛亦是國家唯一一家以語音技術作為產業化方向的“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據科大訊飛市場部內容總監張沛介紹,科大訊飛擁有內地首個以智能語音和人機交互為核心的人工智能開放平台,與合作夥伴將智能語音深入到手機、汽車、家居、玩具等領域,引領互聯網大時代下輸入和人機交互模式的變革。甚者,科大訊飛在各項國際大賽中屢獲佳績,如在2014年國際口語機器翻譯評測比賽中英和英中互譯方向中獲得冠軍殊榮、2016年國際語音識別大賽取得全部指標第一、國際認知智能測試全球第一、國際知識圖譜構建大賽核心任務全球第一。採訪團參訪科大訊飛時體驗了其語音轉化文字的產品,不論粵語、普通話,還是中英混合語音輸入,都能夠以極高準確率轉換為文字,甚至能夠透過語氣語調自動添加正確的標點符號。
此外,國家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中國聲谷項目亦為安徽創新發展增添一份推動力。2018年5月,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調研中國聲谷,在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的見證下,與雲南省委常委宗國英簽署部省合作新協議,明確將中國聲谷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據中國聲谷總裁助理毛媛媛介紹,中國聲谷作為國家首個定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在技術及產業優勢基礎上進一步向人工智能技術及產業延伸,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態體系建設。目前中國聲谷已聚集300多家企業,在談的人工智能項目超過200項。已建成的國家級智能語音開放平台、類腦智能開放平台、智能語義開放平台將進一步釋放產業基地的創新活力和行業競爭力。
蕪湖——從內陸米市轉變為
國際化智能設備研究基地
蕪湖處安徽省東南部、青弋江與長江匯合處,因湖泊與蕪藻較多而得名。歷史上,蕪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為長江沿岸重要河港、徽商對外貿易的重要中轉地,也是中國四大米市之首。
改革開放以來,蕪湖人以敢為人先的精神,敢闖敢幹、不斷探索,在短短40年裡將原來的一座米市轉型至智能設備研究基地,成為安徽省中走在頂尖技術前沿的城市。特別是近年來,蕪湖大力發展出許多新興產業如汽車製造業等,生機勃勃。據了解,2017年蕪湖市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5%,汽車及零部件、材料、電子電器及電線電纜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增長8.3%。除了繼續出口傳統商品,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通用航空、無人機、微電子等高新領域產品的研究亦逐步踏入正軌。
奇瑞汽車的生產車間採用半自動化生產模式,以人手進行最後組裝(本刊記者 陳嘉鴻 攝)
蕪湖人秉承前人勇於向前的精神,在各種自主創新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成果。比如累計銷量位居全國乘用車品牌汽車企業第一位的奇瑞汽車,不僅是全國乘用車品牌的龍頭企業,亦是內地首家打入香港國產乘用車的品牌。與一般汽車不同,奇瑞汽車勇於創新,遵從“搞開發要設立生態禁區”,主打混合動力、替代燃料等清潔能源技術的創新研究與開發,具備了新能源汽車32位整車控制、集成化熱管理、熱泵空調一體化電池包等技術研發能力,既走出一條新道路,又不損害青山綠水。
而智能裝備方面,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是內地產銷規模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廠商之一,在全球擁有13家分公司,分布於“金磚五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據銷售總監李勳介紹,埃夫特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依托“自主創新”和“海外兼購”雙輪驅動,形成了從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機器人整機、機器人高端系統集成領域的全產業協同發展格局。目前,埃夫特的智能裝備同時銷往巴西、南非、印度、泰國等7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中逐步打出名堂。
池州——堅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池州市位於安徽省南部,長江中下游結合部,市區面積2,539平方公里,人口僅有162萬人。由於人口密度低,池州充分保留自然環境資源,在發展同時做到山清水秀。池州除了是一座旅遊名城,更有不少詩人文人駐足於此,留下流芳百世的作品,故池州被譽為“千載詩人地”。如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五遊秋浦(即現今安徽貴池西),留下《秋浦歌十七首》的組詩傑作;晚唐“小杜”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間,揮筆寫下了家傳戶曉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池州以“共抓大環保、不搞大開發”為宗旨,堅持習近平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據了解,目前池州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濕地面積佔池州總面積的20%。
採訪團第二天來到合肥包公祠,參觀了栩栩如生的包公蠟像館(本刊記者 陳嘉鴻 攝)
採訪團來到位於貴池區城西的杏花村文化旅遊區,即杜枚《清明詩》筆下的“牧童遙指杏花村”,放眼即見四處嫩綠,彷似池州市中的世外桃源。杏花村文化旅遊區以杏花村舊址為基礎,規劃建設面積共35平方公里,布局為“一路二水三區”。
杏花村文化旅遊區以“生態為根、文化為魂、旅遊為體”為主要發展思路,積極培育“山水農耕、江南村落、傳統民俗、盛唐詩酒”四大文化,期望在2020年建成國家5A級景區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30年建成中國最具活力的文化旅遊生態和中國最具價值的文化旅遊品牌,重現“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載詩人地”的田園休閒生活佳境。
五天的考察行程中,採訪團深切地感受到安徽人在著力打造創新型強省建設時所綻放出的活力與不懈。安徽改革的成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及對人才的重視培育,而這一切都源自40年前的一場春雨,澆醒了中國人民的奮發圖強、大膽嘗試。
對於香港而言,安徽近年正值轉型時期,在高新技術和創科發展上需要一定的推動支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世界級的金融和專業服務業,其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都能與安徽經濟形成互補。期望未來香港能在現代服務業及高科技產業上與安徽加強交流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合作優勢。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