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力推進大灣區互融互通 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編者按:“聚焦改革開放40周年 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下的互融互通論壇”10月12日在深圳舉辦。本次論壇由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紫荊雜誌社、大灣區交通經濟發展研究院主辦,雅仕維傳媒集團、深圳機場集團、珠海學院協辦。論壇以“如何構建三地協同機制,真正實現互融互通”為主題,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的眾多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參加研討,並做主旨演講。現將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譚鐵牛院士、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戴東昌先生在論壇上所作的主旨演講摘要刊發,以饗讀者。

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譚鐵牛

金秋十月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在這個美好的季節裡,非常高興和各位歡聚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充滿無限魅力的創新熱土——深圳,一同參加這個主題為“聚焦改革開放40周年 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下的互融互通”論壇。

協力推進大灣區互融互通 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譚鐵牛

在我的理解中,此次論壇的題目裡包含著三個重要的關鍵詞:一個是“改革開放”,一個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個是“互融互通”。我今天想就這三個關鍵詞談一談個人的認識。

改革開放,無疑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運。

比如我自己,大家看我的名字就知道了,非常具有鄉土氣息。我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果沒有改革,我就沒有機會參加高考,現在肯定還待在農村,可能已經抱孫子了;如果沒有開放,我就沒有機會走出國門,去國外學習。

我和戴部長都是從英國留學回來的,有著共同的心路歷程,我們這一代人見證了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40年的改革開放,確實讓我們國家大步趕上了時代。

我是在改革開放大幕開啟之後的第7年、也就是1985年,有幸走出國門去英國留學的,那是33年前的事了。我非常清楚,33年前的中國和33年前的英國存在多麼大的差距。那時候的中國哪有什麼高速公路?哪有什麼超市?哪有什麼加油站?我記得當時在中國的餐廳裡,餐桌上連餐巾紙都沒有,即使有也是“千瘡百孔”的。我也非常清楚,33年前的中國和今天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我也知道,今天的中國和今天的英國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比較。

這幾個維度的對比,確實讓我看到,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十八大以後的這些年,我們國家發生了根本性、歷史性、全局性的變化。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了。

我在國外生活了十幾年,回國至今也有20年了。這些年來,我親身感受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從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包括新中國成立69年的輝煌歷程中,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基本結論,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也是我們這些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最好佐證。

接下來,我想講講第二個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習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一個國家戰略,千頭萬緒、任務繁重,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任務,是要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為什麼要把打造國際科創中心擺在核心位置?理由很簡單。回顧人類過去7、8千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回顧這幾千年來大國興衰的更替和世界經濟中心轉移的路徑,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科技決定未來。這就是為什麼習主席在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說: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人民的生活福祉。

習主席還告誡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也討不來的。過去幾十年,特別是我回國以後這二十年的經歷,讓我對習主席說的這番話有刻骨銘心的認識:關鍵核心技術、國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很多工作需要科技的支撐,比如剛才戴部長提到的交通科技。這就是為什麼習主席對科技這麼重視,對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這麼重視,對推動內地與香港的科技合作這麼重視。對於香港科技工作者反映的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河過境”問題,習主席親自過問關心並作出重要批示。他特別指出,要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8月15日,中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強調“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大家肯定會想,為什麼要在粵港澳大灣區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因為這個地方有它的獨特優勢。根據廣東省社科院的研究報告,大灣區內目前有超過兩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包括華為、包括佔全球70%市場份額的大疆無人機,等等。這個區域每年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到全國的56%,這是一個很大的比例。

大灣區內創新要素聚集、高校資源豐富。比如香港地區有好幾所大學在全球排名中排進前100名、前50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灣區科技研發的轉化能力也很突出,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也具備將科技產業做大做強的幾個互補要素。

我始終覺得,要把科技產業做大做強,需要一流的科學、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產品、還需要龐大的市場(即STPM)這四個方面的要素。香港有好大學、有一流的科學,深圳是技術創新的熱土,珠三角是中國製造業重鎮,再加上內地廣大的市場腹地、“一帶一路”廣大的國際市場,大灣區內的城市之間具有非常好的互補性。大灣區內有近7,000萬人口,生產總值達到1.4萬億美元,為大灣區發展創科產業提供了龐大的市場。

中央政府非常重視創科,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深圳市政府都非常重視創科產業。去年林鄭特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就提出,要從八個方面來推進香港的創科產業。今年年初的財政預算案,預留了500億港元用於支援創科發展。10月10號,林鄭發表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又追加了280億港元用於創科,這些數字都是歷史性的。所以,我不止一次講過我個人的感受:香港進入了創科的春天。

協力推進大灣區互融互通 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虹膜識別”、“刷臉”等技術都可以用在大灣區交通資源的規劃、調度、指揮上。圖為重慶高鐵站已經啟用的臉部識別驗證驗票系統

最後,我再說說第三個關鍵詞:“互融互通”。

對此,我想說自己的兩點認識。

第一點,粵港澳大灣區在交通領域的互融互通,為大灣區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設施支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會議不需要面對面地進行了,但我始終認為,面對面的討論和頭腦風暴是不可能完全被電子技術取代的,因此,便捷的交通出行、無縫的人員流通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很期待在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過程中,整個大灣區的交通網絡能夠融為一體,讓大灣區、甚至更大範圍的科研人才能夠方便地聚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啟發,一起探討創新前沿的問題。前面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會上就提到了建設“創新走廊”。現在高鐵(編者注: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已經開通,港珠澳大橋也快了,其他跨境的交通設施也正在建設,這讓我們感到非常鼓舞。

第二點,反過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同時又能為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融互通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我不是交通方面的專家,我是做人工智能的。大家都知道,現代交通日益智能化、科技化。我們怎麼樣能夠把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資源整合在一起?怎麼樣能夠及時地、完整地、準確地收集和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交通信息、為出行提供更有效率的路徑規劃、同時提高交通資源的利用效率?這些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舉個例子,有時候我們坐高鐵,真正在路上的時間可能只有十幾分鐘,但是卻要花很多時間去排隊取票、排隊過關,這恰恰可以用科技的手段來解決。我的研究領域之一是“虹膜識別”,還有“刷臉”、大範圍的視頻圖像分析……這些都可以用在大灣區交通資源的規劃、調度、指揮上。如果在通關、身份驗證的時候應用這類技術,會非常便捷。

智慧交通、智慧灣區、智慧城市、智慧社區,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所以在部署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的過程中,可以把交通科技作為一個重要的方向予以考慮。

從香港的角度來看,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下,香港在對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吸引世界優秀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具有比內地城市更為優越的條件,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可以利用香港在金融、法律、評估、會計、會展等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幫助大灣區企業走向世界,在大灣區互融互通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讓我們共同努力,充分發揮好大灣區各個城市自身的優勢、發揮好大灣區協同創新的整體優勢,推進大灣區互融互通,促進創新要素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協力推進大灣區互融互通 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本文根據10月12日的演講記錄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