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築一體化交通體系 支撐大灣區協同發展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港澳回歸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三地政府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在許多領域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2017年底,大灣區高速公路里程達到4,143公里,是全國高速公路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核心區的路網密度已經超過紐約、東京、倫敦三大灣區,港珠澳大橋亦即將通車運行。今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的正式通車,標誌香港正式融入了國家高鐵網絡,踏進了高鐵的新時代。水運方面,基本形成了以西江幹線和珠江三角洲“三縱三橫三線”為骨架的江海直達,連通港澳的高等級航道網。2017年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已經達到了6,202公里,位居全國前列。

戴東昌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沿海港口和機場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2017年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8, 000萬TEU(國際標準箱單位),民航旅客吞吐量2.02億人次,均位居全球灣區之首,形成了以香港、廣州、深圳三個大型港口為樞紐港,珠海等其他沿海港口共同組成的世界級港口區域。區域內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貨運量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為深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的精神,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構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現代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發展的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發展的工作思路和重點建設內容。

攜手共築一體化交通體系 支撐大灣區協同發展

“聚焦改革開放40周年 粵港澳大灣區際遇下的互融互通論壇”10月12日在深圳舉辦

一是共建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網絡。強化大灣區與泛珠三角區等內陸腹地,以及與東盟“一帶一路”國家的交通連接,形成聯通世界、幅射全球的交通運輸網絡。強化大灣區內部便捷互通,以聯通內地與港澳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一小時通達。

二是打造高品質出行體系。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打造國際、區域、城際、城市,多層次高品質的出行體系,滿足大灣區日以增長的通行、商務、公務、旅遊等多層次的出行需求。加強港澳與內地的交通聯繫,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等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對接,提高跨境旅行的便利性和服務水平,為港澳居民到內地就業、就學、營商和生活提供便利。

三是建設高效經濟貨運物流體系。加快發展鐵水、公鐵、空鐵、江河海聯運和“一單制”聯運服務 ,提升粵港澳口岸通關能力和通關便利化水平,為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全面提升粵港澳港口協同發展水平,優化港口資源配置,與香港形成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港口、航運、物流和配套服務體系,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推進粵港澳三地機場協同發展和統籌綜合利用,鞏固提升香港國際和區域航空中心地位,推動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加強空運協調和空管協作,提高空運資源使用的效率,建成對外開放的重要航空門戶和全球重要的航空樞紐。

五是提升交通科技創新能力。圍繞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總體部署,發揮大灣區高校和科研機構基礎研究優勢,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共建研發中心,協同創新平台、創新聯盟。開展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吸引大灣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創新要素及配套產業,如交通運輸產業集聚,打造具有粵港澳大灣區特色的交通科技創新高地。

通過互融互通、便捷高效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發揮好交通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的先行官作用,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光榮的使命。交通運輸部將一如既往地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交通運輸的發展,與有關方面密切配合、團隊協作,共創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發展的美好未來。攜手共築一體化交通體系 支撐大灣區協同發展

(本文根據10月12日的演講記錄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