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戲園戲院百年發展回顧

今時今日香港的戲院隨處可見,上映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作品。但早在150多年前的香港,戲院上映的是粵劇、京劇,都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活生生的演員。直到100多年前香港首家電影院的落成,才算是正式有電影一說,從而成為大眾當下所理解的戲院。而香港戲院的蓬勃發展可分成抗戰前後兩個時期,其中以抗戰後的發展最為鼎盛。

香港戲園戲院百年發展回顧

圖為1951年利舞台戲院的戲橋


香港戲園早期發展

香港最早期的戲院稱為「戲園」,是上演「大戲」(即粵劇)的地方。香港首家戲園誕生於1865年的西區第一街,名為「大來戲園」。隨後幾年時間,大量華人聚居的「太平山區」陸續有戲園開張,當中甚為有名的高陞戲園便是開立於皇后大道西117號「雀仔橋」對面。當時《循環日報》形容這些戲園「規模宏敞,每逢演劇之時,燈火連宵,笙歌徹夜,往觀者如水赴壑……」由此可見當時戲園人氣極盛,哪怕到了深夜時分仍有觀戲者入場。

1904年左右,太平戲園在石塘咀建成。它與高陞戲園曾被用作招待內地官員、英國王室成員和港督等人宴飲和觀賞粵劇,亦有不少塘西妓女和飲客在此流連。

早期戲園上演大戲的戲班及劇團多來自內地。上世紀初,著名的戲班有「人壽年」、「國天香」、「周豐年」、「寰球樂」、「祝華年」及「新中華」等。戲子(即演員)為全男班,隨後才有全女班演出,並逐漸轉為以本地的戲班及演員(又稱為藝伶)為主。當時戲園亦有外國馬戲、雜技、拳擊以及外籍藝人的戲劇歌舞表演。1922年10月24日,世界知名的藝術家梅蘭芳在太平戲院演出為期20天的京劇,引起極大迴響,成為當時的一大盛事。

此後,陸續有新戲園在香港開業,如1924年在利園山上的利園戲院、1925年位於利園戲院附近的利舞台,以及1930年位於上環皇后大道中的中央戲院等,各式各樣的戲園帶來了豐富多樣的劇目種類,有「平貴別窰」、「正德皇下江南」、「蘇武牧羊」、「香花山大賀壽」及「孟麗君」等。它們雖打著「戲院」的名號,卻不是大家現在理解的電影院,而當時戲園競爭激烈,票價亦有所不同,有低至10港仙,亦有高至10港元。


戲園終不敵戲院的擴張

比起戲園,香港戲院的誕生晚上了幾十年,直到上世紀初才慢慢流行。1896年,有人從外國傳入了不同國家的「戰爭形圖」,共有數十套日夜更換,宣傳為「一如隨營觀戰」,開演地點為砵甸乍街與利源西街間的舊域多利酒店。當時的「形圖」,相信是現今「電影」的最早稱。

1900年,一家名為「喜來園」的流動電影院正式開業,採辦「外國美景奇巧明燈戲法」,以鐵架、木板及帆布搭建成放映場,裡有兩個放置影片的黑皮箱,銀幕則為四尺丁方的白帆布,在荷李活道不同地段開演,亦會有小童在外搖鈴吸引觀眾觀影。

當時的「喜來園」作為香港首家放映電影的場所,並不算是正式的電影戲院,更多是對從未在香港出現過的電影文化作一種試探。及後,除了喜來園外,另一家露天電影場以帳篷形式開幕,比前者規模稍大。只是不久後改建為一座四周圍牆、貨倉形工字鐵結構的建築,並於1908年開幕,名為「香港影畫戲院」。當時其廣告宣傳「採用新機器巧手轉換畫景」,同時亦有美國女伶列頓表演歌舞。有趣的是,該戲院的鐵皮屋頂曾於一次颱風來襲時被捲走,再次成為了「露天戲院」。

真正意義上的首家電影院,是1907年開設於雲咸街的「明星影畫戲院」,後來依次改稱為「沙龍戲院」及「比照(Bijou)戲院」,並遷往皇后大道中近德己立街處,附近的街道亦命名為戲院里。當時的比照戲院是一座十分簡陋的金字頂屋宇,但因收費便宜,不少華人慕名而來。而每逢一套電影上映之時,院內會派發簡介劇情的「戲橋」。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戲橋」依然存在,甚至發展成中英文版本供入場觀眾取閱。

相對於平民戲院,1911年開立的域多利影畫戲院可謂是上流社會的福音。當時的域多利戲院氣派非凡,十分華麗,戲院內亦裝滿電風扇,且影畫新奇,是故主要招待高層工作人員及港督等社會上流人士。為因應外國人的文化需求,亦會加插外國歌星歌唱及跳舞環節。當時票價為正常時段樓上50港仙、樓下30仙;下午4時半至6時則為樓上30仙,樓下15仙。時過境遷,現址已變為永安集團大廈。

上世紀30年代隨著灣仔完成填海工程,成為華人的新居住區,港島的戲院便開始發展起來,其中1931年由比照戲院改建而成的娛樂戲院更是全港首創「冷氣開放」。在新大會堂尚未落成之前,娛樂戲院亦有西洋樂團的演出,提供了多元化的娛樂項目。至此,香港戲院的發展正式進入現代化。

而在維多利亞港的另一面,九龍最早的戲院是1919年在油麻地甘肅街開幕的廣智戲院。其後1920年左右,深水埗區和旺角區也完成了填海工程,吸引了大量戲院在此地發展,以迎合從港島遷移過來的居民,如1927年太子道的旺角戲院及彌敦道的大華戲院、1941年欽州街的深水埗戲院等。可惜後者在同年12月不幸被日軍軍機炸毀,成為了香港史上「壽命」最短的戲院。

隨著電影文化風靡香港,舊時落成的戲園為了招攬客人,亦陸續新增電影放映,如高陞戲園、太平戲園及九如坊戲園等,它們在對外宣傳時會把「戲園」改稱為「戲院」。

香港戲園戲院百年發展回顧

圖為1953年油麻地眾坊街近廣東道的光明戲院和第一新戲院


上世紀60年代港戲院發展迎來巔峰

到了香港淪陷時期,由於社會動盪不安,不少戲園及戲院紛紛停業,太平戲園更被日軍用作遣返貧困港人回鄉的「宿泊所」,高陞戲園及中央戲院則被用作賭場及字花場,所以當時各大戲院不時掛出「是日皇軍借用本院,全日映戲休息」的告示牌。另外,日軍亦會因應各種事故,強制各戲院、娛樂場所及食肆休息一天。

儘管如此,香港仍有部分劇社及戲班在戲院上演話劇和粵劇,當時粵劇演出主要有新馬師曾、余麗珍、李海泉、羅艷柳、白雪仙、鄺山笑及張活游等人。而電影則以日本、法國、德國及「滿洲電影有限公司」的作品為主。因為許多國粵語片被勒令不準上映,只有「滿洲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國語片才能公開放映。有趣的是,1942年12月8日上映的《香港攻略戰》是在淪陷時期唯一一套在港拍攝的電影。

待香港回復和平後,戲院的發展又迎來了新的高峰。1948年至1952年,短短4年間就有至少7家戲院在港島落成,因當時的北角有大量來自浙江等外省人士定居,該地又被稱為「小上海」,甚至比現時的銅鑼灣還要熱鬧。地處北角的璇宮戲院有見及此,遂在戲院內建起了「月園遊樂場」以作招徠。

直到上世紀50、60年代,隨著戲院發展越加成熟,西洋片、國語片和粵語片的發展踏入了全盛時期,不同的戲院院線應運而生。當時有名的西片院線有娛樂戲院、平安戲院及利舞台等,著名的西洋片有《國王與我》、《賓虛》、《六壯士》及《仙樂飄飄處處聞》等。而上世紀70年代初上映的《教父》及《惡魔島》更是西洋電影中的佼佼者,至今仍是評價極高。

國語片院線有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的都城戲院及仙樂戲院、邵氏兄弟國際影業有限公司的京華戲院及樂都戲院等;粵語片則有太平、環球、北河及油麻地等戲院聯合組成的「太環線」,亦有由金陵、國民、金華及新舞台等戲院組成的「金國線」。「太環線」多上映由光藝及嶺光等製片公司製作,謝賢、胡楓、南紅、嘉玲、朱江及羅蘭等人主演的電影。這些新派電影極受香港青少年歡迎,尤以工廠少女為最。

可惜後來電視越來越普及,不少「電影迷」轉變為「電視迷」,加上香港急速發展的原因,不少戲院被拆卸改建為新大廈,而聯營的院線也陸續解散。儘管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興起過「迷你戲院」,不少原有的大戲院分拆為多家「迷你戲院」經營,但不過是緩兵之計,最後仍難逃被清拆的命運。

雖然現在香港仍有不少戲院存在,但今日的戲院與當年戲園戲院相比,內涵不大相同。現在的戲院多數只是觀眾單純觀影的地方,僅有少數仍在上演粵劇。舊時的娛樂項目不多,戲園戲院不僅作為難得的娛樂場所,更像是人文與文化的交流地,而外國電影的流入更為舊時的香港人擴闊了眼界,時至今日,戲院內人頭湧湧的嘈雜已成為一種回憶。

作者係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