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在香港擔任的重要角色
作者:黃至生、黃俊傑、丁晗玥、駱婷婷
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從1971年至2017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從67.8歲及75.3歲上升至81.7歲及87.7歲,成為全球男女最長壽的地區,高於日本女性及瑞士男性,並列全球之首。但與此同時,政府統計處數據指出,2017年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超過121萬,佔香港總人口的16.4%。隨著老齡化情況越來越嚴重,香港將面臨更為嚴峻的醫療挑戰。
家庭醫生給予患者初步評估後,可即時進行治療,令很多疾病能夠得到即時處理,從而減輕醫院負擔。圖為香港某公立醫院的急症輪候大廳
香港正面臨的醫療挑戰
社會人口老齡化首當其衝是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disease)的負擔增加。香港登記死亡總數約61%歸因於4種可預防的非傳染性疾病——癌症、心臟病或中風、糖尿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大部分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飲食或者行動禁忌,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這些狀況限制了患者的外出及社會交際活動,降低病人生活質量,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影響。例如,亞太地區成人高血壓患者約佔總人口15%-30%。他們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物、定期監測血壓,需清淡飲食、控制鹽類攝取。所以在外就餐機會相對較少,影響其社交活動。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抑鬱症的概率高於普通人群。所以,非傳染性疾病帶來的心理健康影響不容小覷。另外,非傳染性疾病對患者的經濟能力,甚至社會的生產力也造成很大影響。一方面,患者需要持續就診,長期的醫療費用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由於非傳染性疾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其工作的投入,甚至提前退休,從而造成社會勞動力的減少。
隨著患者年輕化及多種疾病共存(multimorbidity)的模式日益流行,非傳染性疾病對社會的影響將會被擴大,香港GDP估計也會受到沖擊。而社會老齡化及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的增加,還會加劇社會的健康不平等現象(health inequality)。對於弱勢的老年人口,收入及物質的匱乏會直接限制其住房及飲食條件,從而對身體健康、行動功能、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造成影響。
基層醫療是理想及可行方案
面對嚴峻的醫療挑戰,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呼籲各國重視基層醫療,認為這是避免醫療體系被長期高昂的費用壓垮的可行方案。她認為基層醫療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減少醫療開支的最公平手段。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也強調了基層醫療在國家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他提出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基層醫療能力、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基層醫療(primary care)是什麽?醫療系統為病人提供的醫療護理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基層、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服務。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主要包括專科和醫院服務,而基層醫療則是整個醫療系統的第一個層次,是人們與醫療保健系統的第一聯繫點。基層醫療旨在照顧整體人口的健康,提供從預防到管理慢性健康狀況和紓緩治療的一系列醫療服務,而不是簡單地治療特定疾病或病症。
基層醫療中家庭醫生的角色
其中,家庭醫生(family physician)是基層醫療的服務提供者,他們可以為病人提供全面及持續的第一站醫療健康護理,包括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治療及輔導、了解及掌握病人的健康情況,給予最合適、以人為本的治療意見。
家庭醫生與基層醫療系有共同的「5C」特點:
1.照料一個人的身、心、社、靈的全人健康(Comprehensive holistic approach),即全面性的護理。當家庭醫生在照料病人的時候,他們並不單單照顧病人的生理健康,還涉及從心理健康、社交活動等多角度對病人的關懷。
2.給予病人連續性的醫療關懷(Continuity of care)。家庭醫生與病人之間有一個持續性的服務關係,而不是只給予單次看診。他們會持續性地去照料病人,與患者建立長期的治療關係,為病人及家屬提供醫療服務。
3.家庭醫生是病人患病時第一位就診的醫療人員(First-contact care)。當病人感到不適,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家庭醫生。例如,當患者出現胸痛,不清楚該去哪一科就診時,如果先去諮詢家庭醫生,就可得到初步評估。家庭醫生會根據徵狀體徵判斷是肌肉拉傷、心臟病患、肺病、腸胃問題還是基於其他原因,有需要時更會盡力轉介至有關專科。當然,家庭醫生也可即時給予治療及作進一步觀察,而在這些過程中,很多疾病都能得到妥善處理,從而減輕了醫院的負擔。
4.以社區為本(Community-based﹚。家庭醫生在看診時並不單在醫療機構,他們也可投身社區進行服務。社區中不同的組織承擔著醫療諮詢、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職責,可以讓病人獲取更多健康知識,例如舉辦健康講座等活動可令病人獲益良多。所以,家庭醫生可與基層醫療團隊推進社區的健康促進活動,服務更多人群。
5.家庭醫生是與其他醫療人員合作給予病患者照料的協調者(Coordinative)。基層醫療充當協調者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去觀察病人在身、心、社、靈方面的健康,協調跨專業的醫療服務,幫助患者獲得最必要的醫療服務,減少重複的醫療程序,提高醫療效率。
在預防疾病方面,家庭醫生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對於已經逐漸普及的「大腸癌篩查」,家庭醫生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特區政府推出更多基於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疾病篩查計劃,家庭醫生及基層醫療將會在預防疾病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近期研究表明用腹部超音波及甲型胎兒蛋白(AFP)每半年檢驗一次或可及早發現肝癌,增加治癒機會。如果納入基層醫療的篩查計劃,更多的肝癌患者將會得到及時診斷。
非傳染性疾病患者需要持續就診,長期的醫療費用造成他們龐大的經濟負擔。圖為伊利沙伯醫院病患
基層醫療在香港的新實踐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為進一步體驗醫療社會合作的成效,食物及衞生局會於兩年內在葵青區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保健中心(District Health Centre)。而隨著政策的落地實施,基層醫療機構將逐漸成為患者就醫的第一管道。
建立葵青地區保健中心試點的目的是提高公眾對個人健康管理的認識、加強疾病預防加強社區的醫療和康復服務與減少不合適的醫院服務使用。該地區保健中心將會以突出顯示健康風險並通過以生活方式的評估來識別和管理健康,促進大眾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來預防非傳染性疾病。據數據顯示,全港和葵青區的四大流行慢性病均為肥胖和超重、高血壓、糖尿病和肌肉骨骼疾病,所以葵青地區保健中心將優先處理高血壓、糖尿病、跌倒風險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酗酒、濫用藥物和久坐風險等。
在計劃中的葵青地區保健中心將會有不同的健康專家駐守,包括註冊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營養師、社工、中醫師等一眾專業人士。所以,市民到地區保健中心時,可以確保他們得到全面的健康照顧。地區保健中心提供多元化的專科服務,對市民來說是一個就醫方便渠道,而在長遠來看亦可減少醫療負擔。市民可以在保健中心得到健康教育、健康評估、慢性病管理和社區復康的服務。另外,中心的跨學科合作可以讓其運作目標和工作管理更清晰、增強團隊成員間溝通、減少疾病和社會隔閡等。
有關香港的基層健康現狀及建議
根據衞生署2017年公布的人口健康調查數據,香港約五成年齡介乎15至84歲的人士屬於超重或肥胖,高膽固醇血症患病率為49.5%,而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其中一種或以上的比率則為59.2%。香港市民的生活習慣普遍仍有改善空間,例如進食蔬果不足、膳食太鹹、飲酒、吸煙及缺乏體能活動的生活模式。具體來說,大眾進食蔬果不足情況十分普遍,比率達94.4%;飲酒比率由2003-2004年的33.3%大幅增加至2014-2015年的61.4%。所以,香港基層醫療仍需要發揮更大作用來鼓勵大家做得更好。
近年來,香港設立上述的地區保健中心來提升市民的個人健康管理意識、預防疾病,並加強在社區內的醫護及復康服務,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2018-2019年度的公共醫療開支預算為712億港元,比上一財政年度增長13.3%,佔整體經常開支的17.5%。另外,衞生署每年投入相當多的資源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生活模式,預防及減少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同時促進精神健康和加強公眾教育,減少歧視。
雖然特區政府已經在基層醫療中投放了不少資源,但因為香港目前正在面臨嚴峻的人口老化挑戰,基層醫療的需求急劇增加,資源的投入仍需加大。此外,特區政府也需要重新評估及完善現有的基層醫療模式,鼓勵研究機構探索新模式,讓每位市民都成為基層醫療的受惠者。
除了加大資金投入和完善模式,健康教育和健康推廣也是基層醫療中重要的一環。市民如果得到足夠的健康教育,對預防醫學有基本的認識,就能意識到不良生活習慣如何影響健康,從而學會自我調整及預防。現在有不少非牟利機構(NGO)在社區內舉辦不同的健康推廣活動,如健康講座或嘉年華等,都是讓市民了解健康知識的有效方式。所以,基層醫療還需要特區政府加大對NGO在健康推廣方面的支持力度。當然,廣大市民的配合更是不可或缺。
黃至生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
黃俊傑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
丁晗玥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
駱婷婷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