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科技化友好社區 提倡粵港優質退休生活
根據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省內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將繼續加重。大灣區內重要城市,特別是香港及廣州,其老年(65歲或以上)人口佔當地總人口比例分別為16%及12%,估計於3至8年間,粵港兩地都將陸續成為超級老齡化社會(Super-aged society)。所以於區內建構一個科技化的智慧型老年人友好社區試點,吸引追求優質退休生活,有興趣參與社區工作,或彈性地再投入勞工生產市場的退休人士勢在必行。
老年友好社區及自主生活環境不能單一依賴科技創新,更需要有居住及社會環境各個方面的配合才能促成。圖為早前義工與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合作舉辦的迎聖誕活動
經濟急速發展同時老齡化問題加劇
為了共同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新經濟區域,2010年廣東和香港簽署了《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除了金融合作及經貿發展外,該框架亦涵蓋了其他社會民生合作範疇,例如醫療、養老、環保、教育、人才培訓等。
2017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兩會期間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將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提升至國家級的發展策略。而當中的區域包括9個沿珠江三角洲的廣東城市及兩個特別行政區,即香港和澳門。
根據香港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顯示,2016年大灣區內的常住人口大約有6,774萬,區內生產總值達13,879億美元。以人均生產總值計算,首兩位是澳門及香港,分別為69,370美元及43,742美元。深圳市、廣州市及珠海市分別佔第3至第5位,其人均生產總值介乎2萬至2.5萬多美元之間。總的來說,大灣區的人均GDP及總體經濟規模已能與部分發達國家看齊。以現時的發展速度,區內能達至中產生活程度的階層將會不斷擴大。
此外,根據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省內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將繼續加重,亦對社會發展帶來更大的挑戰。在優化人口系統結構上,有關的規劃提出了兩點,分別是積極推進老齡事業的全面協調及可持續發展,以及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事實上,大灣區內超級型城市,特別是香港及廣州,其老年(65歲或以上)人口佔當地總人口比例分別為16%及12%,估計於3至8年間,粵港兩地都將陸續成為超級老齡化社會(Super-aged society)。
深圳是內地最多PCT
國際專利申請的城市
另外,深圳市是大灣區內另一個重要城市,地理上與香港相連,以人口及經濟規模計都屬舉足輕重。雖然其人口結構相對年輕,但它作為領先地位的創科中心,積極吸納科技創新人才,凝聚高端企業和研發投資,這些方面都是全國城市的楷模。
2016年,深圳在研發方面投入超過800億人民幣﹙佔當地4.1% 的GDP﹚,以GDP比例來算是香港的5倍。根據《經濟學人》於2017年4月份的報道,中國在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上近年急速上升,進佔全球第3位,而深圳則為內地最多PCT 國際專利申請的城市,佔全國申請總數逾4成,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科創研發城市。另外,高新技術產業由2010 年開始以每年平均13.6%速度增長,於2016 年達至6,560億人民幣。
隨着各種主要交通網絡和運輸基建,如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和蓮塘口岸的落成和開通,逐漸接近實現一小時交通生活圈的構想。現時大灣區已由起初的發展概念,演變為建立具體合作項目和定位分工上。
應建設可發展銀髮經濟的
全齡可居住社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結合國務院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策略精神,於區內建構一個科技化的智慧型老年人友好社區試點,吸引追求優質退休生活,有興趣參與社區工作,或彈性地再投入勞工生產市場的退休人士。同時會特別鼓勵樂意使用樂齡科技(Gerontechnology)、知識水準相對較高,或經濟水平屬中產的「銀髮族」來落腳居住。這樣的發展項目應是可行的戰略構想,當然亦應包含及吸納不同經濟教育背景的退休長者。
另一方面,這個試點需要建立成一個全齡可居住社區(Livable Community for All Ages – LCAA)。它不但是一個養老的理想地方,在環境建設、服務配套、教育工作機會及休閒活動選擇上亦能鼓勵其他年齢層的成員遷入及定居。由於這個試點社區將會是一個以發展銀色經濟、提供智慧型養老,包括推動自主生活環境及先進持續護理模式的科技及服務創新開發基地,估計亦能吸引其他年齡層的成員,特別是年輕人來尋找機會。從日本的老人村經驗可知,運用科技是吸引年輕人留在同樣的社區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老年友好社區及自主生活環境不能單一依賴科技創新,更需要有居住及社會環境各個方面的配合才能促成。世界衛生組織於2006年推出了一個名為「長者友好城市」(AFC)的計劃,來自22個國家一共33個城市參與其中。計劃的目標是推動社區及城市改造,透過各持份者及跨界別合作,以特定及具有目標的努力,在選定的地區建立一個長者宜居及能積極和持續養老的社區生活環境。計劃的實施帶來了世衛之後出版的「長者友好城市指引」,對建立有關社區或城市,列出8個需要仔細計劃及推動的範疇,分別是住屋、戶外空間和建築、交通運輸、市民 ﹙公共﹚參與和就業、社會參與、尊重與社會包容/共融、溝通及資訊、社區照顧及醫療服務。
而以上8個範疇亦可以歸納為3個大方向:建築環境及基礎設施、社會環境、支援及服務。
地方政府應介入督導社區發展
除了指引提出的8個範疇外,有學者通過總結多年於不同地點的實踐,指出老年友好社區的成功,必須包含以下3個因素:人口組織多元化、建築與社會環境的配套結合、及鼓勵參與式的管治。
另外有研究指出,由於經濟及人力資源投入不足或未能持續,再加上地方政府缺乏意志和方法,政策考慮不全面,不少地方在推行老年友善社區計劃上並沒大進展或流於表面。有些則出現資源爭奪、引發界別間或世代矛盾(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s)。故此,國家層面的公共政策及中央政府的介入和督導,才能較有效解決資源整合和持續性的問題,及有利推動跨界別和跨層級部門的合作。
從一些城市的計劃及建設經驗裡,亦能幫我們學習及思考在這8個不同範疇中,怎樣考慮到不同能力和自主程度的長者需要,和如何促成持份者及跨界別(當中包括政府、義工、居民組織、志願機構、商業團體和信息媒體)的分工合作。
要在大灣區建構這樣一個智慧型老年友好社區,科技應用及創新嘗試將是重要的一環。在討論及定立策略來達成那8個範疇的指標時,除了有上面提及的跨界別及跨專業參與外,科技的應用和科創意念(如樂齡科技、自動化及機械人技術和社交媒體等)都必須在每一個範疇中提供它們的解決方案和可能貢獻。
另一方面,解決資源投入及資金的持續性,對於成功建設老年友好社區十分重要。假若這個社區能作為銀色經濟或養老相關事業和科技的創新研發平台,吸引教研機構、創科公司和醫療復康集團進駐,便有機會從政府以外引入更多投資和人才,甚至為社區創造收入,有望解決資源和資金不足和欠持續性的問題。
建構智慧型老年友好社區的幾點建議
若大灣區智慧型老年友好社區能成功建立,它可提供使用者、服務對象和現實場景,讓針對銀色經濟或支援長者持續自主生活的創科產品和創新嘗試,能得到測試產品效果和接納程度的具體驗證機會,正好回應了團結香港基金於2017年發表有關樂齡科技概況研究中所提到的一些重要挑戰。包括樂齡科技產品通常不被視作居家安老﹙養老﹚的核心產品、科技開發過程和推廣時不同持份者缺乏合作、由於文化差異,令許多在外國成功而被引進的產品難以在華人社會普及,以及缺乏樂齡科技產品的測試平台。
此外,除了指出有關的論據和基礎條件外,筆者亦希望就建構智慧型老年友好社區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這個社區應儘量吸引全國包括港澳在內的一線大專院校,以及與醫療、復康和養老有關的服務及創科機構,成立合作和訓練單位,提供科研及實習機會,增加年輕人及大專學生願意留駐當地的機會。
其次,社區建立初期應主力吸引追求優質退休生活、自主生活能力較高及知識水平屬中等或以上的長者,或可嘗試吸引有意回歸袓國退休的歸僑遷入定居。
另外,選址方面,筆者建議最好選址深圳區內,能較好地利用深圳的創科環境和氛圍。亦可選在風景優美及接近主線交通網絡的地點,令社區可發展為休閒度假區,方便發展多元產業,為年輕人提供另一類型的就業機會及吸引家庭到訪。
再者,可利用誘因和增加政策彈性,推動退休人士善用剩餘勞動力及知識經驗,投入銀色勞動市場和志願義工服務,包括參與樂齡科創的開發和市場測試。透過香港的金融國際化和融資服務平台,為這個社區內的創科企业提供產品研究和開發資金。
最後,筆者希望強調科技應用和創新的智慧型老年友好社區的建議,能協助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同時在尋找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中提供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