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發展與定位

2018年3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談及了廣東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並指明了解決路徑,為粵西發展明確了方向。當前,粵西發展不協調問題仍較突出,沿海片區產業基礎薄弱、內生發展動力不強、城鎮化水平較低、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力較弱,整個地區生產總值偏低,只相當於廣州或深圳的三分之一。筆者認為,粵西具有極強的後發潛力,在「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背景下,粵西應圍繞習近平主席對廣東「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定位,以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優化交通實現振興發展。

粵西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發展與定位

粵西擁有廣東最大工業基礎產業以及優良的旅遊度假資源優勢,具有極強的後發潛力。圖為湛江市全景


粵西格局區位上東融珠三角、西接北部灣、北聯大西南、南拓東南亞,自然資源優勢明顯,海洋資源位居全省之首、水產品產量居全國之首,擁有廣東省中僅次於廣州最多的大學、擁有大量未被開發的低成本土地資源、擁有廣東最大工業基礎產業以及優良的旅遊度假資源優勢,具有極強的後發潛力。在「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背景下,粵西應圍繞習近平主席對廣東「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定位,以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優化交通實現振興發展;同時發揮地處珠三角與北部灣、大西南中間地帶的地緣優勢,加強省內省外國外多向交流合作,構建粵西—西南省份—泛北部灣—東南亞經濟走廊;此外,還應加強與澳門經貿合作,構建粵西—澳門—葡語國家便捷經濟帶,從而促進形成聯動融合、互利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使粵西形成廣東在大灣區外新的經濟社會增長極。


一、促進粵西地區振興發展三要素

廣東省「十三五」規劃、《粵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等戰略文件均指出,振興發展粵西應堅持「東融西聯、南拓北優」的開發策略,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和後發優勢,把粵西地區建設成為廣東重化工業基地、區域性現代物流基地、循環經濟示範地和海洋經濟示範區、現代農業示範區、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支撐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城鎮群和新的經濟增長極。為實現上述目標,應在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優化交通三方面多下功夫。

創新發展方面,應積極引導湛江、茂名、陽江圍繞特色產業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突出後發優勢,推動粵西沿海地區加快創新發展轉型,打造粵西特色的區域創新極。堅持主體功能區制度,強調陸海一體、城鄉協調、全域統籌、綜合管控,統籌謀劃陸海空間,提升湛江在粵西和北部灣地區的總部經濟集聚能力,構建茂名粵西重要交通樞紐、現代化港口城市,培育陽江作為珠三角地區連接粵西地區的戰略支點,推進粵西陸海開發對接能力,拓展經濟內外發展空間。

綠色發展方面,堅持習近平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基本原則,在保護生態安全的前提下,積極開發粵西山嶺旅遊資源及海岸地貌景觀,發展生態旅遊、海上運動、度假療養、休閒漁業、郵輪旅遊等多元化綠色旅遊產業。此外,促進風力發電、海水淡化等海洋高科技綠色產業的發展,建設粵西沿海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和東海島海洋綜合開發示範區,統籌推進各類綠色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交通方面,應按照適度超前、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協調發展的原則,加大投入和優化配置,推進粵西地區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構建連接省內外的粵西城鎮群快速城際交通網,依託湛江港、茂名港、陽江港,建設輻射西部、聯動珠三角的粵西物流基地。


二、構建參與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

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邊疆開放開發步伐,拓展支撐國家發展的新空間,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這一科學論述為粵西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提供了戰略指引。2009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提出:「粵西地區是我省重要一翼,人口眾多、地域廣大、發展前景廣闊,是廣東省參與西部大開發、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乃至東盟合作的『橋頭堡』。」當前,粵西應積極打造為承接珠三角、輻射北部灣的臨海產業聚集平台;同時,應構建勾連桂、昆、貴等大西南地區以及東盟合作發展的門戶和橋頭堡。

另一方面,應借助北部灣城市群發展契機,立足對接珠三角輻射粵西的支點功能,加快粵西與珠三角核心地區重大交通通道和服務設施對接,將粵西建設為珠三角產業拓展主選地和先進生產力延伸區,將粵西打造為珠三角戰略西進門戶。把握推進產業共建窗口期,謀劃布局新能源裝備、不鏽鋼、汽車零部件等高端臨港工業產業集中集聚區,打造承接珠三角輻射西翼的戰略支點、戰略平台。加強與海南經濟特區的合作,把湛江建成大西南的出海主通道,成為北部灣主要出海口。提升國土空間利用效率和開發品質,構建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和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出海口,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再者,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推動粵西與廣西、貴州、雲南等西南省份之間依託現有機制,與「五橫兩縱一環」中的珠江—西江通道西段,與梧州、貴港、南寧、柳州、來賓、崇左、百色、曲靖、昆明等節點城市相勾連,完善合作走廊、開展跨區域合作。以粵西為支點,建立毗鄰地區銜接機制,深化泛珠三角、泛北部灣等區域合作,促進區域一體化和良性互動。粵西在承接省內產業轉移的同時,引導部分產業向西部地區有序轉移,鼓勵能源、製造業到西南省份投資設廠、建立基地。粵西可幫助廣西、雲南、貴州進一步發揮面向南亞次大陸的區位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將粵西建設成為勾連南亞、東南亞、中國西南省份的商貿服務中心,提升對西南省份西部地區開發開放的支撐能力,打造共同開拓南亞、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市場。

粵西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發展與定位

2018年7月1日,深湛鐵路正式投入營運,改變了以往珠三角與粵西地區只有普速鐵路的情況,結束了陽江、茂名、湛江三市不通高速鐵路的歷史


三、構建粵西—澳門—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帶

粵西身居南海大後方、位臨西南出海大通道,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戰略支點。鑒於在大灣區背景下粵港合作已趨於穩定、增長點日漸飽和的事實,應另闢蹊徑,深化粵西與澳門的合作。從區位格局上看,澳門背靠珠江三角洲西部,與粵西廣闊的經濟腹地具有天然密切的經濟聯繫。當前,應繼續秉持「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將澳門打造為粵西聯繫國際市場的橋樑、成為樞紐和發展對外貿易的窗口,以及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的橋樑。當前雙方合作的重點則在於粵西—澳門—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帶境內段建設。

由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歷史文化因素,作為內地與葡語國家的仲介和橋樑的優勢明顯,國家「十二五」與「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葡語系國家則擁有超過兩億人口,有巴西、安哥拉等自然資源大國,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在經貿合作空間存巨大發展潛力,利用澳門「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及與葡語國家的特殊關係和潛力,作為中國和葡語國家之間經貿的發展平台,是「一帶一路」建設引入葡語系國家的便捷路徑。然而,澳門也存在缺乏優勢整合、空間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用人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導致近年來由澳門撮合完成的中國—葡語國家間貿易僅佔較小份額,而粵西資源稟賦正好能彌補上述短板。

粵西和澳門未來應通過共同探索和創新合作形成多元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雙方的互利共贏與發展潛力,立足國際視野和一流標準,堅持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共同建設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一方面,澳門在發揮澳門與葡語系國家在歷史文化經貿具有天然密切聯繫的優勢的同時,應積極開發粵西在土地、重工業、人力資源上的優勢,加強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使粵西直接與葡語國家對接,共同將粵西—澳門—葡語國家打造成為「一帶一路」框架下國際合作的新典範;另一方面,澳門應確立其作為粵西乃至廣東西部地區國際物流空運分流樞紐的地位,在幫助粵西打開更廣闊市場的同時,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國際化人才優勢,與粵西共同構建與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強化中葡高端交流合作,增強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作用。

簡浩賢係香港航空服務總監

諸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學術助理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