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下香港航運業的優勢與發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香港回歸祖國20多年來之所以始終保持經濟上的繁榮穩定,很大程度有賴於中央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中央政府一直支持香港航運業發展,在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規劃中第一次以國家頂層政策設計的方式提出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2016年3月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其中的「港澳專章」明確提及國家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

「一國兩制」下香港航運業的優勢與發展

香港海運港口局在教育及職業博覽會上設置攤位,展示海運業相關培訓及就業資訊


一、中央政策支持與特區政府施政

2017年7月1日由習近平主席在香港親自見證並由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簽字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框架協議》﹚,列明合作目標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合作重點領域包括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優勢、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同年12月14日,由國家發改委和香港特區政府簽署的《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合作安排》﹚,明確支持香港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包括海事保險、船舶融資、海事法律和爭議解決、船舶管理等,鼓勵內地海運企業充分利用香港的專業服務,推動香港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海運服務中心。

同時,由於經濟發展特別是航運政策屬於「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政府自治的部分,因此,航運業是否能夠得到鞏固和發展,更多取決於特區政府是否給予足夠重視並採取有效的措施。正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競選政綱中承諾,只有強化政府角色,才能充分發揮香港經濟的增長潛力。2017年10月11日,林鄭月娥任內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為鞏固香港作為多元化的國際海運中心地位,由特區政府成立的香港海運港口局,正積極與業界攜手制定全方位策略,以推動和促進香港海運及港口業和高增值海運服務(包括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和仲裁服務、船舶融資、船舶管理、船舶註冊等)的發展,及引進外地海運企業來港。


二、藉「一帶一路」大灣區推動香港航運業發展

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相關論壇的致辭中,林鄭月娥強調,香港可以從「創新」和「聯繫」這兩方面為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不過,該篇致辭並未對這兩方面做全面深入的分析,例如在建設大灣區中香港到底可以實現哪些制度和措施上的「創新」,以及如何發揮優勢加強大灣區與境外的「聯繫」。

(一)「創新」、「聯繫」兩方面發揮港優勢

目前,粵港澳三地都在翹首以盼即將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但根據以往經驗,此類文件往往都是提綱挈領的規劃和指引,並不會提出具體操作方案和細節。因此,特區政府接下來要做的是思考並落實「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儘早做到「知行合一」,把相關規劃和指引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利用「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結構性轉變。

《框架協議》與《合作安排》這兩份文件已為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訂明了原則、宗旨、目標以及相關重點領域,而這兩個國家頂層項目之間本身就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

(二)抓緊國家機遇實現產業結構改革

中央政府已經點明香港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這兩個問題。在今年2月的「一帶一路策略機遇論壇」上,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並主管港澳事務的張德江在講話中除了強調「國家發展始終需要香港」之外,還對香港提出四點期望: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與內地合力提升優勢互補效應、增強創新意識以及積極促進人文交流。

《框架協議》提出粵港澳三地各自分工,香港應鞏固和提升國際航運等三大中心地位、推動專業服務發展、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合作安排》同樣重點提出支持香港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推動香港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海運服務中心、支持香港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

(三)港可助國家建糾紛解決機制

據統計資料,2016年海運、港口及航運服務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及總就業人口的直接貢獻分別為1.2%﹙282.7億港元﹚及2.3%﹙85,720個職位﹚,相比2014年的1.4%﹙297.86億港元﹚及2.5%﹙93,940個職位﹚,呈現「雙下降」趨勢。同時,2018年第一季度世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排名中,香港依舊排在上海、新加坡、寧波舟山和深圳之後,位列第5,卻是前5名中唯一吞吐量下降的港口,按年下跌0.6%。

根據這些數據,很多人認為香港航運業式微,但這是片面理解了現代航運業的內容,忽略了香港在海事法律和爭議解決、航運金融和海事保險、船舶管理和融資等方面在亞太區依舊具有領先地位。針對香港的高端航運服務業,中央政府提及的四點期望中,「創新意識」是重中之重,也是達至其他三項期望的大前提。從國家發展戰略來說,隨著經濟和貿易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實現從「航運大國」向「航運強國」轉變的重要指標,就是參與和制定國際航運和貿易遊戲規則的能力。在此方面,香港可以在海商事仲裁和調解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為國家探索與建立「一帶一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和機構的同時,發展成為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四)夥穗航運交易所拓航運金融

灣區經濟的意義在於發揮集聚效應,讓區域內城市之間通過各展所長而互補不足。廣州一直依托先進航運制造業為基礎發展航運金融服務產業,而香港則是全球頂尖國際航運中心中唯一沒有航運交易所的城市。因此,香港應主動尋求與廣州航運交易所合作,探索開展多種航運指數和海事保險等交易產品和資金結算與海損理算等業務,在大灣區實現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自由流通方面作出創新嘗試。

至於人文交流,香港通過多元化航運服務推動內地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航運業深入對接,在航運政策、市場監管、航運安全、環境保護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可以代表國家展開合作,同時增強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影響力和向心力。

「一國兩制」下香港航運業的優勢與發展

2018年第一季度世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排名中,香港位列第5。圖為葵涌貨櫃碼頭


三、全方位航運政策需儘快落地

林鄭月娥參選前曾提出「八大願景」,其中一項就是發展多元經濟,並特別提到著力讓航運業走高增值發展道路。航運業界之前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政府關注不夠,過去一年,無論是林鄭月娥還是特區政府其他高級別官員,都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航運和港口作為香港傳統經濟支柱的重要性,並努力向內地和海外推廣香港多元化航運服務,包括舉辦「香港海運周」、出訪英國並簽訂合作協議,以及訪問上海和北京等內地城市尋求中央和當地政府、企業和業界對香港航運業發展的關注與支持。另外,針對業界反映多時的提升船舶註冊處服務的問題,特區政府也從善如流,利用特區駐海外和內地的經貿辦為外地船東提供船舶登記檢驗等服務,從而便利在港註冊船舶的全球航行效率。

此外,林鄭月娥上任以來要求特區政府廣納賢能、用人唯才,並特別強調讓青年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為政府出謀獻策。海運港口局今年4月展開第二個任期,而筆者作為一名長期關心並積極為香港航運業發聲的青年律師,也有幸獲任命為海運及港口發展委員會增補成員。當然,只用一年時間想要一下子彌補過去「失落的時光」並不現實,而前述統計數字更說明重振香港航運業昔日輝煌依舊任重道遠。

(一)增設專門的海事發展事務專員

海運港口局目前由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擔任主席,業界翹楚和海運相關組織和協會的負責人作為成員,並由運房局專門負責海運事務的高級公務員領導秘書和行政支援工作。海運港口局之所以能在2年多的時間裡取得相應成績,不但與主席和各位成員們投入大量精力密不可分,更得益於秘書班子肩負起「促成者」和「推廣者」角色的辛勤耕耘。

然而,鑒於海運行業的特殊性,在缺乏業界專業人士全職投入的情況下,相關政策研究和措施難以適時展開和推進。運房局局長因其工作職責原因往往無暇分身自不必多言,作為成員的業界翹楚又各自都有全職工作,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海運港口局的職責中。而由於香港公務員體制特點,作為政務主任的公務員往往需要在一個部門工作3年左右的時候輪換,可能剛剛熟悉了業界情況和需求就要離開,而新來者又需要時間重新熟悉工作。因此,在法定機構短時間無法成立的情況下,特區政府有必要考慮增設一個全職的「海運發展事務專員」,聘請一位「有心有力」的業界人士,既了解國際航運市場發展,又明白香港本地業界需求,既能夠理解和把握內地政策措施,又可以與特區政府和業界順暢溝通,從而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研究和推進香港海運和高端航運服務業發展策略和措施的出台與落實,又能夠在較大程度上避免因為人員更迭而影響相關政策和措施的一致性和持續性。

(二)設立航運發展規劃專責小組

同時,為了儘早制定和出台「全方位策略」,海運港口局應該設立一個「航運發展規劃專責小組」,由相應的政務主任﹙或待上述海事發展事務專員設立之後﹚領導該專責小組,針對業界可持續發展、營商環境、人才培訓、市場營銷和推廣、智慧型科研開發等事宜加快展開和推進專項政策研究工作。研究工作應該以設立10-20年的長遠發展為方向、以響應本地業界中長期需求為宗旨、以吸引內地和境外航運企業赴港設立營運總部或拓展業務為目的、以推動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手段,最終實現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願景。


四、展現理財新哲學促進航運物流業發展

無論是推動還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香港海運、港口和高端航運服務業都可以在實現「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特區政府應該通過善用巨額財政盈餘,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鞏固和長遠發展建設穩固的基礎。

自2016年4月成立至今,海運港口局已經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成績,特別是在推動政府和航運業界的緊密合作以及業界內部不同持份者的互相協作,以及在宣傳香港航運業群方面取得了無可否認的成果。這兩年業界普遍的感受是,特區政府真的重新重視香港航運業發展,而經過特區政府和業界攜手,香港航運的聲音在本港、內地和世界其他城市和地區得到了比較廣泛的傳播和推廣。

(一)高端航運業缺才  港船東會員少

在此過程中,特區政府和業界既看到了香港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的潛力和優勢,同時也對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航運中心所面臨的競爭與困難有了更客觀的認識。

一個最明顯的問題是,無論是特區政府主辦的海運周活動,還是業界自發的航運類聚會或會議,參與者更多是高端航運服務業的提供者,包括船舶經紀、海事保險人和海事律師等,而這些服務的被提供方,即船東代表,卻少之又少。雖然香港船舶註冊總噸位位居全球第4,但真正在香港管理和運營這些船舶的公司卻呈下降趨勢。這從香港船東會僅有68個普通會員﹙即船東、船舶管理人和經營人﹚卻擁有135個附屬會員﹙即航運服務提供者﹚的註冊情況可見一斑,更何況這68個普通會員也並非都在香港擁有實體運營公司。相比之下,新加坡船東會擁有包括各類航運公司或航運服務類企業在內超過440個會員,而倫敦航運公會則擁有80個船東會員以及將近100個其他航運類企業會員。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船東、船舶管理人和經營人的數量繼續下降,勢必會導致高端航運服務業的提供者因沒有足夠客戶而離開香港,這不但會給香港擴大航運業集群帶來負面影響,更會嚴重打擊高端航運服務業的發展。因此,隨著海運港口局第一個兩年任期屆滿,有必要在制定海運業發展全方位策略的同時,檢討自身職責和職權範圍,才能更有效地實現推動和促進香港海運業和高增值海運服務發展的目標。

(二)設立專門基金培訓港口業人才

一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與人才的吸引和培養息息相關。特區政府早於2014年就推出了總值為1億港元的「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為培訓航海、船舶維修和海事法律方面的人才提供獎學金。事實上,為航空行業提供專門培訓的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已經成立,而海運業則尚未有一家專門培訓機構。特區政府和海運港口局應考慮設立專門基金支持海運港口業的人才培訓。

(三)提供財政獎勵吸引企業來港投資

推動發展多元化的海運服務以吸引企業投資本港海運業務,是海運港口局目前最重要的一項職責。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海運港口局在履行這一職責時往往捉襟見肘,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眾所周知,吸引企業投資和拓展業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供稅務優惠,但簡單低稅率本就是香港便利營商環境的競爭優勢,加之特區政府在去年推出企業「利得稅兩級制」措施,再讓其專門為吸引海外航運企業來港而採取更多稅務方面的刺激措施未免強人所難。   

在財政連年盈餘的情況下,除稅收手段之外,特區政府可以考慮授權海運港口局採取其他財政措施以吸引企業來港。例如,向新來港投資興業、或已在港經營但需要拓展業務的企業提供資助或補貼,用於租賃辦公場所、置辦辦公用品等;為相關適格企業提供財政獎勵,衡量標準可以包括貢獻的註冊船舶數量和噸位、繳交的利得稅額度、在港經營時長等;從而為這些優質海運企業選擇長期在港發展提供更多動力。

另外,海運港口局還應取有效措施,鼓勵更多海運和港口企業積極利用創新科技增進生產效率。例如,如果相關企業為了增進業務和工作流程而用甚至研發高科技產品,或有企業為與海運類相關產品進行創科研發,可以為這些企業的適格費用(eligibleexpenses)——在軟件許可、軟件優化、專業服務、專門化軟件、研發團隊員工工資、產品認證與鑒定等方面投入的費用——提供資金支持。


五、總結

「蘇州過後無艇搭」,十九大報告和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領導人的一系列講話都顯示,國家改革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闊。因此,香港航運業既要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合作,又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找準定位,借助合作與融合的契機,抓緊機遇、集中精力、促進發展,推動軟硬件建設,為本港航運增值,不斷鞏固和提升自身競爭力。       

同時,為了鞏固和促進香港航運業發展,未來幾年需要特區政府扮演好政策「促成者」和服務「推廣者」的角色,以構建多元、創新和匯聚人才為特色的國際航運中心為目標,力爭打造成為全球航運業趨之若鶩的海運集群。從香港海運和高端航運業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人才培養、企業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這三方面其實相輔相成。只有更多企業選擇來港投資或擴大業務,才能更多集聚航運業群,從而吸引更多海內外航運人才來港工作;只有人力資源充沛且擁有良好培訓和教育體系,才會使更多海內外企業選擇長期在港興業;也只有海運和港口企業在創新科技浪潮中不斷促進生產效率,才能確保有更多人才願意投身這個行業。

香港應該兼具野心和信心,成為匯聚海運、港口、貿易和高端航運服務業的亞太區域中心。在參與和推動「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中,香港航運業不僅不應缺位,更理應跑在其他產業前列,接受挑戰、迎接機遇,率先為香港在重塑經濟結構和探索持續發展路向方面鳴笛揚帆。

作者係香港與內地法律專業聯合會副會長、香港海運港口局海運及港口發展委員會增補委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