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素人」的冒起看傳統選舉的演變
2018年11月25日香港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如箭在弦。近年來,反對派不斷升級選舉手法,從2015年區議會選舉中推出大批「政治素人」,到「雷動計劃」的策略投票,再到多場選舉聯動的「風雲計劃」等。在新的政治階段,建制派當然不能故步自封,必須積極尋求新的嘗試,在區議會、立法會選舉方面實現更大的突破。
在新的政治階段,建制派當然不能故步自封,必須積極尋求新的嘗試,在區議會、立法會選舉方面實現更大的突破。圖為大埔區議會所在地大埔綜合大樓
反對派「政治素人」冒起
自2014年非法「佔中」後,反對派有一股新勢力急速冒起。歸根究底,部分反對派支持者激進化,以及不滿傳統反對派政團的毫無作為,導致反對派票源四分五裂,這股新勢力繼而以非傳統反對派的「傘兵」或「素人」形象呈現。
美國加州大學政治學學者MiguelCarreras於2012年在SAGE Journals刊發的學術文章The Rise of Outsiders in Latin America,1980-2010 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中提到,若選民對現有政團不滿,就越有利「局外人」(Outsider)突出重圍,香港選舉進程似乎與學術理論無縫接軌。
「傘兵」從2015年初開始不斷湧現,陸續成立各小組於各地深耕細作。2015年參加區議會選舉的60名「傘兵」中,便有8名成功當選,並擊敗了一些建制派資深區議員,反映出有相當一部分的反對派選民選擇支持傳統反對派以外的候選人。
民主選舉有時就猶如自由市場——「有求必應」,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有什麼樣的候選人。面對著不滿傳統反對派的大量新「需求」,反對派衍生出所謂「自決派」,吸納「新」票源,也炮製了「香港眾志」羅冠聰、以「政治素人」身份出選的朱凱迪、劉小麗和姚松炎。事實上,從建制派、反對派的議席和雙方得票率來看,「自決派」並沒有為反對派開拓新票源,只是如上述分析,吸納了不滿傳統反對派的「非建制」票源而已。
近年,反對派對「政治素人」策略越加得心應手。經過對2017年11月26日東華區議會補選的修訂後,反對派「政治素人」李鳳琼於2018佳曉區議會補選中,配合「政治化區議會」策略,雖然最終沒有當選,但守住了反對派在該地區立法會票源的87%,是反對派區議會選舉「政治素人」策略的一大突破。
「政治素人」之來源
「政治素人」常見於諸多國家或地區的選舉工程,包括美國的「局外人」(Outsider)、日本的「刺客」以及台灣的「素人」等。不同國家或地區由於各自選舉制度特點、現實情況之不同,形成的「政治素人」各有特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政治學學者RalphK. Huitt在1961年於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發表的The Outsider in theSenate: An Alternative Role學術文章就為種種「局外人」提供一個概括定義:「他/她擔任著可被識別和被認可的角色,能成為傳統政黨所推薦的人選的合適替代者。」
近年最受關注的「政治素人」非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莫屬,他在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中把「素人」方略發揮得淋漓盡致。歷年來的藍綠陣營對決中,台北市的基本盤一直維持在藍略大於55%、綠略小於45%的格局之中。民進黨屢敗屢戰,卻都無功而返。直到「素人」柯文哲的出現,在民進黨「暗中相助」下,他以無黨籍姿態參選,高舉「跨越藍綠」旗號,成功令傳統藍營陣地的台北市「變天」。
柯文哲組成所謂「在野大聯盟」,即整合所有反對陣營的選票,包括民進黨及「台聯」等,吸納所有主張「非國民黨」的選票;配合柯文哲的「跨藍綠」論述,立足綠營,向中間選民以至淺藍選民肆意伸出橄欖枝,從而壓倒國民黨成功當選。柯文哲能吸納中間選票絕非偶然,關鍵之一是選民真誠相信柯文哲是「素人」,而非民進黨員。為此,柯文哲多次表明,即使當選後也不會入黨。另一邊廂,民進黨給柯文哲最大的幫忙就是貌似不幫忙,卻暗地為其聯絡地區監票員,讓更多選民徹底相信他不是綠營候選人,而是中間派「素人」,才讓「跨黨派」論述得以奏效。
事實上,亞洲「政治素人」起源地並非台北,而是日本。在2005年9月11日第44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自民黨推舉多名「生面孔」出選,大多以「美貌」見稱,「空降」挑戰多名政治老手,令自民黨意外獲得壓倒性席次。這些空降素人被當時日本傳媒稱為「刺客」,這種策略也造就了今天的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
美國選舉時的「搖擺州」的相關特點,值得香港研究。圖為美國大選「搖擺州」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
「搖擺」地區是勝選關鍵
「政治素人」的成功,除了做好政治論述外,實際選舉戰略更是重中之重。具體而言,如何吸納中間選票,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不論是「局外人」、「刺客」或「素人」,其勝選的關鍵都離不開爭奪中間「搖擺」或「游離」票,而尋找「游離」票源則是其選舉工程的基礎。
據柯文哲的競選團隊透露,他們曾特意到美國取經。由於美國是兩黨制,即民主、共和兩黨,柯文哲式的無黨派「政治素人」註定失敗,因此美國政壇鮮有這類人物。但是,中間派選民也是美國選舉的重中之重,如何立足民主或共和基本盤後吸納中間票源也是勝選關鍵,這現象稱之為「中間選民理論」(MedianVoter Theorem),背後原理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美國政治學上,關鍵票源來自「搖擺州份」,也稱「游離州份」或「戰場州份」,指的是競選雙方勢均力敵、無明顯優勢的州份,在歷屆大選中經常會倒向不同的政黨,頻頻搖擺。由於候選人資源和時間有限,走遍全美每一个角落拉票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大部分候選人都會高度專注「搖擺州份」,這也是「戰場州份」的源起。
由於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可觀的游離票源,因此辨識「游離州份」至關重要,這樣才能讓候選人精準發力、事半功倍。美國有關「搖擺州份」的近代著作PresidentialSwing States: Why Only Ten Matter提到「搖擺州份」有4個特點:一是兩黨票數相近,二是能作為政治預兆,三是確實會「搖擺」,即該區選民的偏好會改變,四是候選人高度集中該區域。就香港民主選舉發展情況而言,第二和第四的特點還未適用。至於第一點,書籍或把「搖擺州份」定義為「競爭激烈」的州份,但兩黨票數相近或有可能只因為雙方鐵票數量相近,而不是相關選票會「搖擺」。因此,觀察香港選舉,應該重視第三個特點的參考價值,亦應深入研究各選區、票站的數據,為各個選舉度身定做選舉行程。
從以上分析可見,「政治素人」方略分為兩大層次:一是包裝,如受惠「素人」帶來的新鮮感;二是定位、政綱和論述,達到「中間選民理論」要求為關鍵,即吸納中間派選票。常言道:事不過三,「政治素人」久而久之勢必失去新鮮感。因此,從更長遠的謀劃來說,其定位、政綱和論述才是「政治素人」的立身之本。
建制派需要以史為鑒,深入研究「政治素人」方程式,在爭取中間選民、政黨和諧團結中更好把握和平衡,擴大建制派政治版圖,牢牢握住香港的管治權。圖為香港小西灣
「政治素人」足以顛覆現有政治勢力
從目前香港的情況來看,因不滿傳統反對派而被釋放出來的選票傾向偏激,均由「本土派」、「獨派」和「自決派」吸納。因此,建制派或不能有效地吸納。但是,這並不代表「政治素人」不可取,從全港議席和票源分布來看,「政治素人」沒有政團包袱,有利爭取中間選民,尤其在單議席單票制選舉中,「政治素人」可立足傳統票源,仿效柯文哲向中間選民招手;在比例代表制下更是如此,「政治素人」可一心一意爭取中間選民支持,填補傳統陣營的空白,為各陣營擴大其政治版圖。
可是,「政治素人」並非毫無副作用。宏觀來看,意大利都靈大學政治學學者DuncanMcDonnell於2011年在SAGE Journals刊登的Outsider parties in government in WesternEurope學術研究發現,基於政治原因,西歐「政治局外人」能導致黨內緊張局勢,香港情況更是如此。建制派與反對派的基本盤均由傳統地區人士苦心經營,人人盼望著上流機會,卻被空降「政治素人」輕而易舉捷足先登,更讓他們消費著傳統陣營的主張爭取中間選民支持,引來部分傳統陣營的不滿也是無可厚非。
加上「政治素人」與別不同的政治主張,當選後在某些議題上或會被排擠。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政府學學者AnthonyKing於2002年刊發在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研究戴卓爾夫人執政時期的學術文章The Outsideras Political Leader: The Case of Margaret Thatcher發現,當時立足「局外人」的戴卓爾夫人被傳統保守黨陣營排擠,導致她主張的政策難以獲得通過,這位政府學學者的研究十分適用於香港情況。反對派非傳統黨派議員早期被傳統反對派排擠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他們被稱為「單頭議員」,影響力散弱。「一箭易斷、十箭難折」,後來他們組成了今天的「議會陣線」,集中勢力,最終在反對派版圖內奪得一席位,成為反對派四大板塊的其中一員,地位舉足輕重。
反對派「政治素人」的經歷對香港政治發展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他們證明各區派駐「政治素人」能吸納可觀的票源,數位當選的「政治素人」更足以顛覆整個現有政治勢力的平衡,與傳統陣營平起平坐。建制派需要以史為鑒,深入研究「政治素人」方程式,在爭取中間選民、政黨和諧團結中更好把握和平衡,擴大建制派政治版圖,牢牢握住香港的管治權。
作者係正思香港顧問公司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