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教育攜手合作 建構科研人才網絡

香港中學文憑試至今已舉辦6年,不少學子為了入讀心儀大學而奮發上進。縱然如此,大學招生學額始終有限,總有部分考生名落孫山。2017年有近1.7萬人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獲得學士課程學額,錄取比例為36%。由於應試考生眾多,不少人無緣跨入大學門檻。對於未能考上大學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據新青年論壇2017年發表的《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2016年大學畢業生初入職的收入中位數約1.4萬港元;非大學畢業生同一年期收入中位數約1萬港元,兩者差距十分明顯。筆者認為,港生不應只著眼於香港的大學,應多考慮內地的學士課程,一邊深造一邊熟悉內地環境,待未來大灣區規劃落成後,將更容易在灣區內各城市發展事業。

兩地教育攜手合作 建構科研人才網絡

港生不應只著眼於香港的大學,應多考慮內地的學士課程,一邊深造一邊熟悉內地環境。圖為上屆內地教育展現場


內地理工學科受歡迎 港生不應只著眼香港

事實上,香港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內的高等學府一直保持緊密聯繫。早前國家教育部公布2018年免試收生計劃的具體安排,香港學生可用中學文憑試成績報讀內地102所高等院校,而有關的計劃已由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負責。據統計,2017年有大約2,500名香港學生前往內地升學,主要原因是內地某些學系較有前景,以及未能在港就讀心儀課程等。地理位置上,香港學生多選鄰近香港的內地院校。在約1.3萬名在內地就讀的港生中,超過8,000人選擇大灣區範圍。而近年大灣區創科氣氛濃厚,內地高校的理工學科備受歡迎,吸引近21%在內地就讀的港生選讀。

根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廣東的創新能力為全國之首,珠三角區域研究平均投入強度為2.85%,其中以深圳最為出色,達4.32%,與舊金山灣區相近。2016年深圳的創新能力活躍程度超過矽谷,平均每天產生55件發明專利,位居全球第二,同年深圳所獲得的國際專利超越法國、英國。

兩地教育攜手合作 建構科研人才網絡

圖一:香港科研研發投入增長率


港高教積極籌備大灣區發展

廣東省的創科和高新技術工業成果顯著,而香港的科研研發資源投入持續保持高增長幅度,投入強度逐年穩步上升。近年香港更吸引不少世界頂尖科創中心和知名高等學院開設科研中心,當中包括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在港設立海外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學院在香港設立全球首個創新中心(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等。香港與大灣區企業可以借助這些機構引進國外頂尖科技,進一步增強內地與香港的科研實力。

同時,為進一步把握廣東地區目前的機遇,不少高等院校已在大灣區成立校舍和研發中心,例如香港科技大學設立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開發中心等;香港大學則設立港大深圳教學醫院,且正在籌劃成立大灣區實驗所;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大學合作開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由此可見,香港學界對大灣區發展抱有相當期許,透過互相砥礪合作,兩地科研定能建構出穩定的科研人才網絡,攜手邁進世界性研發區域之列。

兩地教育攜手合作 建構科研人才網絡

圖二:香港科研研發資源投入強度


香港教育水準受國際認可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世界各國交往頻繁,為香港學生提供不少拓展國際視野的機會,因此吸引不少內地學子來港接受高校教育。2016年香港8所資助大學的課程,包括副學位、學士學位、研究院修課課程及研究課程中,便有12,037名學生來自內地。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對大灣區長遠發展極為重要。

知識是科研的基礎,香港的教育水平受國際認可,不論是科研創新或創科支援的學科同樣出色。香港有5所大學位列全球高校排名前100位,當中尤以金融和專業性強的課程最為知名。不少學生在修讀與金融相關的課程後會加入內地企業協助管理和吸引國外企業投資科研,有關的人才將成為科研的支援團隊。香港的教育讓兩地的學生能有效擔任創科發展的支援角色,完善兩地科研人才的網絡,所以香港可借助兩地學生對大灣區的充分認知,善用香港的產業、教育、稅制等優勢,著手建立創科投資平台,為大灣區內各城市地區吸引不同的投資者,打造國家科研人才及支援的重要培訓網絡。

大灣區的發展為香港人帶來不少機遇,內地高等院校和工作機會更為香港學生開拓出一條不同的發展路線,尤其是日趨成熟的創科行業,為有志從事相關工作的學生帶來更多選擇。所以香港學生可考慮前往內地就讀與就業,做好準備,待大灣區完成規劃後,便可大展拳腳,一展所長。

作者係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名譽會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