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委員謝伏瞻:全方位理解改革開放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編者按:2018年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召開了“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18”,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委員謝伏瞻在會上發表了特別致辭。本刊獲授權予以獨家全文刊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委員 謝伏瞻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委員謝伏瞻:全方位理解改革開放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謝伏瞻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為我們正確認識中國發展實際,準確把握中國國際地位指明了方向。

如何全方位理解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歷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我談三點認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委員謝伏瞻:全方位理解改革開放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舉世矚目的大國重器相繼問世。圖為中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上海浦東基地廠房正式下線(圖:中新社)

改革開放40年

中國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

一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2017年,按不變價格計算的GDP比1978年增長了33.5倍,年均增長9.5%,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

40年來,中國持續推動工業化進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1978年-2017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從27.7%、47.7%和24.6%調整至7.9%、40.5%和51.6%。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屢創新高,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在新中國成立後打下的工業基礎上,我們加快發展工業,逐步形成了門類齊全、結構較為均衡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成功實現了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歷史性轉變。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交通、通訊、能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不斷完善。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近年來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高鐵、特高壓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40年來,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城鎮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群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增長極。鄉村發展呈現新面貌,城鄉生產要素配置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城鄉關係已由改革開放前的城鄉分割向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轉變。區域經濟協調性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促進,城鄉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變化。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是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40年來,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順應並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變,綜合國力不斷增強。1978年-2017年,中國GDP年均增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從位居世界第11位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8%提高到15%。

40年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深入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貨物進出口總額佔世界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為2017年的11.5%。一般貿易佔比超過加工貿易,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穩步提高,中國外貿競爭新優勢不斷提升。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世界第34位上升為世界第2位。隨著經濟發展與開放水平的提升,中國實現了從外匯短缺國向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轉變。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主要貿易融資貨幣、外匯交易貨幣和支付貨幣之一,並於2016年10月被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國還積極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為全球合作發展增添新動力。

40年來,中國不斷優化投資環境,一直是最受外資青睞的投資國之一。按照聯合國貿發會的數據,1979年-2017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6.1%,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中國高技術產業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中西部地區成為實際利用外資的重點地區,全國利用外資結構日趨優化。中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和資本淨輸出國。

三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脫貧攻堅成效卓著。40年來,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2017年,中國就業人員年均增長近1,000萬人,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高效率、高收入的非農產業轉移,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71元大幅增長至25,974元,年均實際增長8.5%,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40年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巨大成就。按照2010年標準,中國農村7.4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97.5%顯著下降至3.1%,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這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屆時中國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40年來,中國逐步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社會事業不斷發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義務教育進入全面普及鞏固新階段,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階段快速邁進,中國正在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展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中國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一切成就,都源於我們選擇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堅持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委員謝伏瞻:全方位理解改革開放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國際性大都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圖為當年建設中的深圳羅湖區與如今的對比(圖:新華社)

全球經濟新格局下

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近年來出現了一些質疑“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對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而言,如果不進行全面、立體、多角度的觀察,那麼判斷其發展階段就容易出現偏差。

一是只看到單一的總量指標,忽視了中國人均發展指標較低的現實。中國人民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一些觀點認為,像中國這麼大的體量,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所能夠達到的。事實上,權威的國際機構按照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衡量發展水平最權威的標準並不是總量指標,而是人均指標。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以人均指標度量,今天的中國仍處於全球中等發展水平。按照世界銀行的圖表集法,2017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8,690美元,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0,366美元,僅為美國的15%,距離高收入經濟體門檻的12,235美元還有較大差距,在189個經濟體中排名第70位。即便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7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16,760國際元,全球排名第77位。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1990年-2018年,中國的該指數從0.502穩步提高至0.752,目前在聯合國的189個成員中排名第86位,距離“非常高”人類發展程度門檻的0.8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聯合國統計署、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國際組織中,中國均位列“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之列。這些都說明,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是存在廣泛的國際共識並被高度認可的。

二是只看到局部的發達地區,忽視了中國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一些觀察家僅看到中國部分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看到中國奢侈品和高檔汽車等消費增長較快,便認為中國已經是高收入發達國家。但事實上,中國還有近6億農民、2億多農民工,生產生活條件遠未達到城市居民水平。更不應該忽視的是,中國還有3,000萬左右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人民幣。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貧困人口群體還要更大。全國還有8,500萬左右的殘疾人。在全社會層面,居民財富積累仍然薄弱,總體生活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等領域的民生建設任重道遠。因此,既要看到在中國大地上崛起了少數現代化的世界城市,更要看到遼闊的大地上仍有近600個國家級貧困縣;既要看到現代交通方式拉近了中國城市間的距離,更要看到廣大農村和一些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很落後;既要看到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中國人民享受了豐裕的生活,更要看到還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民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三是只看到貿易規模的增長,忽視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仍處於中低端的現實。一些人士看到中國貨物出口快速增長,少數中國高端產品開始受到市場青睞,便主觀認為中國已經是發達國家了。實際上,中國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偏弱,高端裝備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產品檔次偏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總體上還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與世界工業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近年來,由OECD和WTO合作推出的“貿易增加值核算”方法,是計算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實際地位和收益的權威方法。以中美貿易為例,2016年根據該方法計算的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差額為1,394億美元,僅為按照傳統海關貿易總值統計的55.6%。可見,中國貿易規模的龐大掩蓋了貿易附加值偏低的事實,嚴重高估了中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收益。在客觀度量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真實地位方面,另一個廣為接受的案例,便是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按照全球價值鏈分解,中國組裝一部iPhone手機所獲得的附加值,僅為其批發價的3.6%,其餘大部分的附加值則被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工業強國所佔有。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產品出口規模越大,發達國家實際獲得的附加值越多。

四是只看到中國在促進全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忽視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話語權不強的現實。一些人士認為中國對外援助快速增長,且已成為資本淨輸出國,與其發展中國家身份不相符。實際上,中國在對外經濟合作中講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在互惠發展中共同進步。更不容忽視的是,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深刻且複雜的變化,但全球治理體系及其規則仍然是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中國在很多情況下仍然是現行規則的接受者。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方面,發達經濟體在市場准入、知識產權、環境保護、最惠國待遇、技術援助等規則的制定上仍具有明顯優勢,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都還有待提高。

總之,無論是從中國要務實解決自身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看,還是從全球相對發展水平與治理體系的實踐看,中國目前是並且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對於那些質疑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論調,既有罔顧中國發展實際造成的認知偏差因素,也有個別國家出於私利而罔顧國際道義的價值偏差因素。這也凸顯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變革的必要性、緊迫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委員謝伏瞻:全方位理解改革開放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2018年11月18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舉行。本次展覽充分展示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在經濟、軍事、民生、科技等主要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圖為觀眾在展覽上參觀“大美中國”影像長廊。(圖:中新社)

進入新時代,中國將擔負起與實力和權利相適應的國際責任與使命

目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仍未發生改變,但同時中國又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全球性大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國際社會逐步展現出負責任大國形象。與此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承擔的國際責任要與國家實力和國際權利相適應。在新的時期,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將與世界共享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履行與自身實力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國際責任。

首先,中國將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過去40年來,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實現的。歷史一再證明,封閉最終只能走進死胡同,只有開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如今,中國提出了“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等新的重大舉措。這是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分享給世界各國的寶貴經驗。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能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並促進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因此符合各國共同利益。但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未能得到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加劇了國際競爭和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和不平等,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許多新的風險和挑戰。一些國家大肆推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因此經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堅持開放的政策取向,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提升多邊和雙邊開放水平,推動各國經濟聯動融通,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舉辦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主動向世界打開開放之門,將助力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其次,中國將積極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共同發展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符合各國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40年來,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經驗能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加重要的參考和啟示。當前,中國正處於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和經濟結構加快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和具體落實行動將為那些正面臨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國家提供新的發展思路。總之,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弱肉強食、贏者通吃是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

最後,中國將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前,全人類正面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在一個世界各國高度相互依存和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的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並且一些長期處於世界體系邊緣的發展中國家也能夠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些國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淡薄,以強國自居,為了實現自身利益而不惜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堅持多邊主義,謀求共商共建共享,建立緊密夥伴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新形勢下全球經濟治理的必然趨勢。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下致力於推動實現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共贏。“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當前,中國已開啟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是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新時代的中國將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不斷激發增長動力和市場活力,積極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各國的發展和繁榮注入新的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委員謝伏瞻:全方位理解改革開放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