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皮膚保養5大秘訣
(積蓄能量)的時節,
即“匿藏精氣,養精蓄銳”。
順應這樣的自然規律起居勞作,
往往能達到強身健體,
健康養生的效果。
文◎楊明霞
生活起居
天氣寒冷時洗澡通常會不自覺地提高水溫以及延長洗澡時間,然而熱水澡會把皮膚表面的皮脂全都洗掉,沐浴後遇到乾燥的冷空氣,角質又變回又粗又硬的狀態使癢感更加劇烈,所以洗澡時間應避免過長、水溫亦不宜過熱。沐浴後應塗抹具保濕作用的凡士林、潤膚霜或乳霜潤膚劑等,使皮膚表面覆蓋一層薄薄的油脂,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及保護肌膚。
亦應戒煙戒酒,酒精可誘發或加重皮膚病患者的病情;吸煙可導致皮損的發生或加重。因此,銀屑病患者一定要戒煙戒酒,同時也要避免喝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
《黃帝內經》有云:“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即冬天應早睡晚起,順應太陽的升落,有助保養精氣,改善氣血循環,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如此寒邪不易侵入,氣血運行通暢,毒素也難以聚集體內。陰氣盛則寐,陽氣盛則寤,所以夜晚應該在23點以前上床,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現代人往往工作忙碌,雖然很難真正做到早睡晚起,但可以盡量避免“開夜車”。
髮常梳
冬天脫髮的現象比其他季節較高,因為寒冷天氣令毛囊的生長速度減慢,令毛髮容易脫落,即使未曾有脫髮的女士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髮為血之餘,腎其華在髮”,這一句話反映了頭髮的“生命力”與腎氣有著莫大的關係。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藏養生是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生長規律,這一個規律同樣適用於人類,人的氣血也向內潛藏,頭髮的血液及營養供應相應減少,脫髮及白髮的情況自然接踵而來。不妨早晚按摩頭皮或以髮梳適當刺激頭皮,除了有醒腦開竅的作用外,更能活血化瘀,改善秀髮的質量。
飲食習慣
冬季皮膚病多由皮膚乾燥缺水所致,而辛辣食物如生薑、辣椒、花椒、胡椒等有助陽耗陰的功效,食用後會大量出汗,皮膚水分流失更多,而大量的汗水亦容易引起搔癢症狀。“發物”指易引起生痰、發瘡、過敏,或令舊患復發、新病加重的各種食物。皮膚病大多有反覆發作、纏綿難癒的特性,要注意在病情穩定時亦要避免進食發物,例如牛奶、蛋、蝦蟹以及菇菌類食物。冬季宜多補充滋陰潤燥之物,如雪耳、蜂蜜、白芝麻、豆漿、核桃、南瓜及百合等。
冬季外出用膳時,雖然很多人一般會選擇“打邊爐”、雞煲等等暖身的食物,但同時卻又以凍飲相伴,看似一熱一冷陰陽平衡,實則打破了身體運行秩序。冬季飲凍飲,寒氣容易入侵體內傷及脾胃,脾主運化,寒濕令氣血運行不暢,尤其是脾胃虛弱人士,反而會引起水腫及膚色暗啞等問題。
另外,朝鹽晚蜜,即早起一杯鹽水(半茶匙的鹽),睡前一杯蜂蜜水(一湯匙的蜜糖),幫助補腎排毒。腎乃先天之本,冬季應注重養腎。鹽有清熱解毒,補腎養腎的功效,改善腸胃消化功能;睡前將適量蜂蜜加溫開水調服,可幫助消化,還有安神的作用。但注意,腎臟功能欠佳或糖尿病患者慎用此法。
食療養生
“脾土生肺金”,脾胃的運化機能欠佳會導致氣管不好,肺主皮毛,皮膚過敏機會亦因此而提高,在飲食方面須以調整脾胃為要。水液的代謝,與脾胃系統有很大的關係,《內經》提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脾胃虛弱,令養份無法正常散佈於人體的各部分包括皮膚,久而久之影響皮膚的新陳代謝,容易引發如汗疹、濕疹或皮膚敏感等問題。大家可以在食療中改善自己的體質。
正值冬季,不妨烹煮健脾益胃,滋陰潤燥的湯水改善體質。以下是冬日保健湯水以供參考:
材料:黨參二錢、丹參三錢、天冬六錢、麥冬六錢、百合六錢、淮山五錢、瘦肉一斤、生姜3片、無花果兩粒煮湯。
製法:先將瘦肉洗淨,連同藥材和生姜用八碗水,以文火煲煮三小時。
情緒養生
“冬季養藏,使志若伏若匿。”志,即為人的情緒志趣。“萬物藏,腎氣水旺“”,腎主志,所以冬季重在養腎,藏神養志,可以調控情緒。宜排出心靈毒素,令心平氣和,避免陽氣外洩。黃帝內經中《素問‧玉機真臟論》所述:“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代表七情過激傷及五臟,容易誘發皮膚問題,會直接影響皮膚的健康。當壓力和責任越來越重時,精神不好或長期煩惱、鬱悶可導致皮膚病遷延不癒。因此心情欠佳,皮膚亦會比較差。豁達樂觀的心態有助預防皮膚病,同時能令皮膚保持最佳狀態。
皮膚的狀況是內部體質的反映,一旦碰上皮膚問題,請別氣餒灰心,應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對症治療。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內科)碩士
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學士
編輯:李倩妍
校對: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