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應貫穿生命始終——專訪中醫養生專家劉煥蘭

潛心鑽研30餘年岐黃之道,劉煥蘭教授將自己多年來的從醫經驗,口授心傳,諄諄教誨未來者把中醫藥文化弘揚光大。雖已登堂入室,桃李滿園,他仍不斷奔走呼籲,希望為中醫藥的發展開闢出更大的空間,不遺餘力的推廣全民養生理念。30多年磨礪沉澱,他悟出《黃帝內經》的養生真諦,“全養生”理念應運而生。

文◎本刊記者 王一鳴

養生應貫穿生命始終——專訪中醫養生專家劉煥蘭
養生,要貫穿生命的始終
養生應貫穿生命始終——專訪中醫養生專家劉煥蘭

採訪間,記者深切感受到一位中醫名師為弘揚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所盡的心力:30年如一日著書立說,傳授課程;在國內外舉辦百餘場公益講座巡講全養生理念,盡心竭力向大眾普及中醫養生文化。

當記者問及是如何悟出“全養生”的理念時,劉煥蘭說,我國的養生文化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中醫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中醫養生的核心到底是什麼?《黃帝內經》中談到,“淳德全道,壽敝天地”。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修養醇厚,能全面把握養生大道,那麼他就能與天地同壽了。“在幾十年的工作實踐和反復思考中,我漸漸悟出養生的關鍵就在於這個‘全’字,‘全’既代表全面、系統,又意味著保全、不受傷害。這便是‘全養生’理念。”

“養生,要貫穿生命的始終。”劉煥蘭認為,從十月懷胎到臨終關懷,養生應貫穿人的一生。就像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提到的,“養生之道,不患於早而患於晚。”健康長壽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養生不能等到老年才開始。

“人從受孕成胎,到出生成長,各個階段的臟腑氣血盛衰,都會影響到老年時的健康。越早養生的人,越容易獲得健康長壽的身體資本,而那些從不保養,只知道揮霍健康的年輕人很容易患上各種疾病而提前進入衰老狀態。”他感慨,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熬夜工作、娛樂,認為白天補補覺,身體就能迅速恢復體力,殊不知這些行為會為老年時顯現的疾病種下病根。老年性疾病低齡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像失眠、高血壓等10年前以老年患者為主的“老年病”都年輕化了,年輕人早衰現象發人深省。

劉煥蘭認為,青少年通常缺乏健康養生方面的教育,因此將養生知識納入中小學教材,從科學知識傳授的角度普及教育很有必要。“青少年時期打好良好的身體基礎才是延緩衰老的關鍵。”

為了指導人們如何預防衰老,他提出“防衰三步說”,即根據生命不同階段的生理特點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在25歲-40歲之間“未老先養”,善於保養才能青春永駐;到40歲之後的人生轉折點,則需“欲老重調”,及時調養,提振根基;到60歲之後,則要“既老防病”,通過食療等方法,預防疾病的發生。

養生應貫穿生命始終——專訪中醫養生專家劉煥蘭

養生應貫穿生命始終——專訪中醫養生專家劉煥蘭

在生活中養生,在養生中生活

養生應貫穿生命始終——專訪中醫養生專家劉煥蘭

在劉煥蘭看來,養生非什麼高深秘術,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在生活中養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養生其實很簡單。

唐代養生大家孫思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可見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很多疾病的產生,都是由於吃的不合理。如果人們在日常養生中,注意飲食結構調整,就會少生很多病。劉煥蘭告訴記者,飲食要注意“食育、食養與食療”。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從幼兒期起就要給予食物、營養相關知識的教育;食養,即知悉食物的營養價值,利用食物養生;食療,是指發揮食物的特性來調節機體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癒疾防病,尤其是老年階段的養生,更要注重食療,藉營養來抵禦加速衰老的疾病。

“什麼都吃,但不多吃。”劉煥蘭笑著道出調控飲食的關鍵。營養全面,定時定量,自然會遠離很多疾病。他舉例稱,鹽可以吃,但不能過量。潮汕地區是食道癌的高發地區,致病的“殺手”就是亞硝酸胺的過量攝入和遺傳因素。鹹菜、蘿蔔乾等潮汕人喜愛的配菜,含有過量的亞硝酸胺,長期食用,不僅會導致營養不良,還會引起食管病變。

在日常生活中,劉煥蘭特別推崇每日“一杯茶、一個蘋果、一杯豆漿”的飲食習慣。“這三種食物都屬平性,不寒不熱,且均為弱鹼性。多食鹼性食物,可保持血液呈弱鹼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質減少,並能防止其在管壁上沉積,因而有軟化血管的作用,有益健康。”平日里,他也遵從著“在生活中養生,在養生中生活”的理念,“我從不喝冰水,因此脾胃好,從來不拉肚子,很多播音員或是老師不懂養生之道,講話多,聲帶充血,一杯冷水下去,容易氣滯血瘀,聲帶小結等疾病也由此而生。”

養生應貫穿生命始終——專訪中醫養生專家劉煥蘭

養生應貫穿生命始終——專訪中醫養生專家劉煥蘭

劉煥蘭:著名中醫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養生學博士生導師,國家養生博士點創始人,養生研究所所長,國際養生總會會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國家科技進步獎勵評審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養生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及學術帶頭人,主持國家科技部973子課題及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率先提出“全養生”理念。


編輯:李倩妍

校對:趙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