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見證“富裕中華”成長
文 |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僑聯副主席 余國春
12月18日,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聆聽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目睹100名改革開放的傑出貢獻典型代表接受表彰,腦子里更是回想起父輩為國貨公司起名“裕華”——富裕中華的殷切期盼。感慨萬千,不能自已。他日家祭,將告慰於天之靈的父輩:中華民族任人欺侮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正在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強起來。而我們沒有辜負歷史,沒有辜負父輩的期望,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我們成為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我們和全體中國人民一道,成為偉大歷史的創造者,這是我們這一代的幸運。
2017年,習近平主席親切會見余國春先生帶領的香港僑界社團訪京團
習近平主席在大會上的講話高屋建瓴,從戰略高度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並提出未來更高質量的改革開放的戰略指引。聽來鼓舞人心,增添信心,堅定繼續參與改革開放的決心。
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成長的一個偉大里程碑。當歷史的機遇與責任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義無反顧地投身進去,將自身事業發展和個人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結合。那時我們並沒有水晶球能預測今天這個令全球震驚的偉大成就,投身於祖國,只是因為我們是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當國家有需要,有召喚,我們義無反顧,“匹夫有責”。正像習近平主席11月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的講話:廣大港澳同胞到內地投資興業,不只是因為看到了商機,而且是希望看到內地擺脫貧困、國家日益富強。
裕華國貨的成長,正是愛國愛港愛鄉的港人與華僑多少年家國情懷的展現,更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參與國家發展建設的一個縮影,是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微縮本,是國家40年篳路藍縷,步步向前的見證者。
1959年,父輩開始在香港經營國貨公司,不為其他,只是希望把濃濃的家國情懷寄託其間,期待“國貨”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載體,幫助更多人了解與認識中華民族;成為連接家國的一座橋樑,令更多海外華僑華人一解相思之愁。父輩更是把公司的名字取為“裕華”——富裕中華,期待我們這個5000年歷史、飽經災難的中華民族,有一天能夠走向富裕富強——拳拳之心,潸然淚下。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西方國家的封鎖令國產貨僅能通過有限的渠道來到香港。當時裕華在內地訂貨主要通過一年兩次的“廣交會”,產品種類和結構都比較單一,而計劃經濟時代每完成一份訂單,都充滿重重挑戰和考驗,包括資金、庫存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國貨業要發展,困難重重。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乒乓球打開了中美建交大門,全世界的目光開始關注中國,進而對中國這個古老國度的產品產生興趣。但當時內地仍然實施計劃經濟,有興趣的外國公司只能從香港少量批發中國產品轉銷海外。
變化來自於改革開放。1978年12月18日,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中國將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把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性的決策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改變了中國命運。中國人民自此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飛躍。而國貨,也伴隨著改革開放腳步迎來了歷史性的成長機遇。
1959年裕華國貨成立之初,只售賣幾百種商品,如今售賣的優質國貨已經達到數十萬種。從物質匱乏到物質極大的豐富,印證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初衷:這40年,國家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曾有海外的遊客來到香港,特地到裕華國貨參觀。他們認為來裕華就像逛博物館,看幾代中國產品,既了解中國經濟、商品發展歷史,也探知中國社會文化的最新發展。裕華國貨成為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形象地展示著中國過去40年點點滴滴的細微變化。
如今,看國貨不必只到裕華,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價廉物美的“made in China”。中國人不僅將自己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也開始了將“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而裕華國貨,也正在規劃積極參與國家新一輪高質量的改革開放,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還是“一帶一路”沿線,我們都將如過去40年那樣,不會缺席。
2012年,首屆“湘品進港經貿活動”在裕華國貨舉行
很幸運,這兩個月內,我既參加了國家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也參加了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活動。兩次聆聽習主席關於改革開放的講話,感到鼓舞,充滿動力,也有壓力。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需要我們團結更廣泛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傳承家國情懷,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習近平主席說,“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只有這樣,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期盼的一個富裕、強大、和平的中國,才能最終實現。
編輯:趙珊
校對: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