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合一”選舉藍營大勝 民心思變與“庶民革命”
這次台灣“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原有的13個執政縣市只剩6個,遭遇“慘敗”;而國民黨自上次“九合一”選舉失利後,這次奪回多個縣市,甚至在民進黨把持20年的高雄獲勝,“洗藍”台灣,使台政治版圖洗牌。選舉結果表明民進黨在台打兩岸牌恐嚇“徹底失靈”,體現了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願望。
文|北京 董明
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於11月24日進行投票,選舉產生22個縣市的縣市長、議員以及鄉鎮長、村里長等。據台灣當局選務主管機關的票數統計,在22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獲15席,民進黨獲6席,另有1席為無黨籍。媒體稱,民進黨原有的13個執政縣市只剩6個,遭遇“慘敗”;而國民黨自上次“九合一”選舉失利後,這次奪回多個縣市,甚至在民進黨把持20年的高雄獲勝,“洗藍”台灣,使台政治版圖洗牌,表明民進黨在台打兩岸牌恐嚇“徹底失靈”,體現了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願望。
在2018年11月24日“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籍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勝選
從這次選舉結果看,島內民意與社會心態也出現一些重要新變化、新動向。儘管統“獨”議題仍是一個長期性的結構性問題,但“求新求變求實”“厭惡民進黨”“厭惡蔡英文”“求生存、顧生活”成為一種新態勢。這次選舉可以稱為一場“庶民革命”,是基層普通民眾甚至農漁民或中下層民眾強烈要求改變經濟民生現狀的一次和平革命。
不同階層群體對蔡當局強烈不滿,焦慮感上升,民心思變成為一種主旋律。對選舉結果有重大影響的“韓國瑜政治旋風”背後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不同群體與階層對蔡當局執政的強烈不滿,對改革政策不滿,對生存現狀不滿,對兩岸發展前景、台灣前途與個人發展前景等多種焦慮意識上升,如公務員對退休年金減少的憂慮、民眾對空氣污染的焦慮、企業界對缺電的焦慮、具中華傳統意識與宗教團體對推行同性婚姻的焦慮、理性選民對“台獨”風險的焦慮,理性選民對蔡倒行逆施的焦慮,藍營民眾對蔡追殺國民黨的焦慮,等等,讓許多人迫切希望能夠扭轉困局與現狀,民心思變與希望改變困局現狀,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與情緒。
蔡上台執政後,重心沒有放在經濟建設上,而是依然政治掛帥,大搞政治鬥爭,並依民進黨政黨理念進行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引起很大爭議,而又自我感覺“執政良好”,號稱“台灣經濟處於20年來最好時期”,引起更大民怨。中間選民厭惡藍綠惡鬥,更厭惡民進黨,厭惡蔡英文的虛假與虛偽,對民進黨執政失望達到一個臨界點。島內媒體以“台灣最大黨就是厭惡民進黨”來形容民眾對民進黨的態度轉變,這是民進黨大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濟民生環保議題成為這次選舉的關鍵性因素。從這次選舉過程與結果來看,越來越多的民眾尤其是普通民眾更關注經濟民生問題與切身利益,超越了意識形態與統“獨”問題。外省人、甚至被認為是深藍的韓國瑜在高雄市選舉中掀起如此大的政治旋風與影響,獲得那麼多人支持,最終當選高雄市長,顯然統“獨”與省籍議題不再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問題,經濟與民生問題更重要。韓國瑜提出“高雄又老又窮”“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與“北漂”等口號,打動了高雄民心,也影響到周邊地區的農業縣市,故而獲得廣泛支持,讓國民黨在農業縣市選舉中獲得全勝。《聯合報》社論認為“經濟牌衝垮綠營本土神位”。特別是農漁民均因為經濟生活困難而轉向支持韓國瑜。選前高雄市出租司機自行將出租車擺成一個大“苦”字,是對當下生活不滿的真實寫照。民進黨台中市大敗及全部失手中台灣,關鍵是與民生直接相關的空氣污染所導致。
民進黨推統“獨”議題失效,民粹主義有逐步消退與弱化態勢。多年來,台灣島內民粹主義盛行,與“台獨”意識形態交織在一起,當局政策被綁架,造成治理效能脫化,結果讓台灣陷入發展困境。這次選舉可以發現,陷於選舉困境的民進黨及行情不佳的候選人仍打“統獨牌”,搞政治對立,企圖激發民粹主義情緒,挽救選情,但效果並不明顯,主打統“獨”議題的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陳其邁等均輸掉選舉。藍營以及民進黨桃園市、基隆市候選人均回避統“獨”議題,不搞民粹主義,均取得較好選舉結果。民粹主義在選舉中的影響與功能明顯弱化,但台灣會不會走出民粹主義困境仍存在變數,任何重大敏感的兩岸爭議問題,都可能造成民粹主義回潮與再起。
“選能”與“選才”成為一種普遍期待。儘管藍綠基本盤或政黨仍是影響選舉的基本因素,但候選人特質、風格、能力與魄力等逐漸成為影響選舉的主要因素。如果這次高雄市選舉不是韓國瑜代表國民黨參選,而是其他人參選,很可能就不會出現韓國瑜政治風暴,不會引起如此大的全島性影響,國民黨就難以大贏。在地方選舉中,藍綠因素固然重要,但不再是簡單地“選藍”或“選綠”,“選人”“選能”與政績好壞成為影響選舉結果更為重要的因素。
(作者係資深台灣問題專家、時評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2月號
責任編輯: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