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改革與發展道路可為世界經濟協調發展作出新貢獻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中國的強國興邦之路為世人矚目並已成為發展經濟的研究對象。展望前景,世界經濟發展面臨保護主義抬頭的複雜國際環境,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中國依靠結構轉型與內需拉動,穩中有進,將給未來的經濟改革、開放與發展注入新動力,並可在世界經濟的協調發展中作出新貢獻。
文|香港 謝國樑
改革開放40年走出獨特發展致富路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奇跡。1978至2017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9.5%,國內生產總值從3,679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82.7萬億元,增長223倍;貨物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14.5%,貿易總值從206億美元增至41,045億美元,增長198倍。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也快速上升:以匯率計算,GDP總值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口額2010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貿易總額2013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2017年中國人均GDP達8,800美元,比1978年的229美元增長37倍,7億人口在這期間擺脫了國際標準(每人每日1.25美元)貧困綫。
在改革開放提供的發展環境下,中國人憑藉自身的勤勞與智慧、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發憤圖強,經過40年摸爬滾打走出了一條發展致富的獨特道路。
中國的強國興邦之路為世人矚目並已成為發展經濟的研究對象。縱觀改革開放40年走過的歷程,中國的發展道路內容豐富,充滿中華文化對什麽要變、什麽不變的辯證思維,具有多方面鮮明特徵,包括: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又積極進行制度改革與體制創新,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引進外資,開放市場,開展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又堅持結合本國國情,自主發展,保持自身特色;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與理念,與國際慣例接軌,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弘揚中華文化,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遵守國際規則,尊重各國發展利益,始終以互惠互利、共享未來作為開展國際合作的理念与基礎。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走的是一條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早期,“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是硬道理”等經典論述,極大解放了人的思想,並釋放了生產力;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來襲時,“引進來、走出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舉措,極大促進了觀念與市場開放,推動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在經濟技術水準提升、經濟轉型升級機遇來臨時,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增值產業與先進製造業;在中國建設世界經濟強國的時遇到來時,中共十九大提出“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與路徑,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當前保護主義抬頭的國際環境,中國旗幟鮮明,堅定支持自由貿易與市場開放,加大國際投資,主動擴大進口,積極推動國際經貿交流與合作,把自身建設現代化強國目標同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與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可以說,過去40年,中國每一步發展,都帶有中華文化務實求進、海納百川、和諧共贏的烙印。
1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出席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莫爾茲比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並發表題為《同舟共濟創造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圖:新華社)
中國的獨特發展道路
在改革開放中越走越寬廣
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推動了市場開放與市場經濟發展,但中國的社會制度及體制機制,並沒有如當初西方的政治及學術精英普遍預期的那樣走向與西方的制度趨同,更沒有發生如“中國崩潰論”者預期的情形,而是保持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且充滿活力及競爭力。中國的獨特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與此同時,西方工業國家2008年以來陷入了低增長、高失業、製造業空洞化,勞工階層收入停滯,近十年的量寬及零利率未能刺激其經濟回升至趨勢增長水平,反而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拉闊等困境。在西方經濟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去全球化思潮涌現。英國經濟評論家、《金融時報》副主編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撰文指出,冷戰結束後,西方經濟強國作為一個軍事及國防安全聯盟的意義大幅降低,同時在全球經濟的比重,尤其是相對於中國經濟體量的比重,不斷下滑,因此,對自由貿易及經濟全球化是否有利自身的發展產生懷疑。
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經濟體面前,西方的政治及知識精英逐漸正視中國的發展道路、研究中國制度與發展模式,並意識到中國與西方兩種制度長期並存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
中國的發展道路告訴我們,制度的長短,最終還應以民生及經濟實力說話。從存量看,目前中國經濟規模與美國仍有距離;但從流量看,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三成,遠高於美國的約一成。據世界銀行測算,2012年至2016年期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為34%,超過美歐日貢獻之和。從較長遠發展戰略看,中國處於領跑世界的發展勢頭、發展動力仍然強勁。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各國普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有助於打造全球化互聯互通的物理條件和人文環境,擴大全球有效需求,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新動力。
中國的發展經驗
對世界經濟有五方面啓示
中國經濟發展了,民生改善了,社會進步了。然而國際環境並非如此。過去十年,區域、聯盟、國家之間,宗教、種族、文化之間,以及國家內部派系間衝突加劇,世界政治、經濟生態發展面對一股反全球化、反經貿秩序、反國際規則的逆流。中國發展經驗對於促進世界經濟穩定與協調發展,特別是促進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具有多方面啓示。
第一,執政為民,政策的基礎是經濟與民生。這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心,四十年始終如一。英國公投脫歐的深層原因還是民生問題。2016年7月16日,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唐寧街10號的告別演講中指出:“政客們喜歡談各種政策,但政策最終還是關於人們的生活”。自2008年西方爆發金融危機以來,英國的人均GDP從2007年的超過5萬美元跌至2017年的3.9萬美元,跌幅達22%。英國公投脫歐給出的啓示是,經濟與民生始終是社會和諧、穩定與向前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二,政府需要管治權威與效率。西方經濟出現趨勢性下滑的原因並非本文探討的主題,但筆者看到的是,近些年,在選票政治驅動下,西方國家民粹主義越走越極端,一方面,高福利、高稅費、以及僵化勞工制度,影響投資環境競爭力;另一方面,議會內的反對派與執政黨派關係普遍僵硬,議會制衡機制走樣,政府政策難推,行政效率低下。因此,西方經濟趨勢性下滑有其本身的體制機制原因和發展模式問題。中國的體制賦予政府擁有相對集中的權利與權威,决策力、執行力與問責力強,能高效實施所制定的發展戰略與政策目標。這對西方國家增強決策與施政效力具有啓示。
第三,基建投入有利於經濟持續發展。1981年至2017年中國全社會投資累計完成490萬億元,年均增長20.2%,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的經驗顯示,基建投入、基礎設施的提升與聯通,可為經濟提供可持續增長動力,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礎。
第四,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經驗顯示,國際貿易、開放市場,並非零和遊戲,而是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做大蛋糕,達致互利共贏。
第五,中國走出的獨特發展道路證明,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有不同模式,關鍵要適合國情,把自身的特點、發展需要與國際經驗緊密結合。不同發展道路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鑒。
展望前景,世界經濟發展面臨保護主義抬頭的複雜國際環境,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中國依靠結構轉型與內需拉動,穩中有進,將給未來的經濟改革、開放與發展注入新動力,並可在世界經濟的協調發展中作出新貢獻。
(作者係中銀香港經濟研究處主管,大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