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價學會:架起永不垮掉的中日友好金橋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在條約締結過程中,日本民間有識之士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創價學會時任會長、現任名譽會長池田大作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也是著名的“池田倡議”發表50周年。1968年9月8日,在中國遭受美日孤立的情況下,池田大作公開發表“池田倡議”,表達日本民間強烈盼望恢復中日邦交的主張,為中日和平友好作出重要貢獻。在池田大作率領下,創價學會數十年如一日積極推動中日民間互訪、文化交流、教育交流,為增進中日人民的理解和友誼作出了長期努力,架起了一座中日世世代代友好的金橋。
文|本刊記者
“石破天驚”的“池田倡議”
創價學會副會長杉山保介紹,1968年9月8日,日本創價學會學生部召開了一場近兩萬人規模的大會,大多數與會者都不曾想到,這場大會後來被載入中日關係史冊——在會上,面向青年學子和媒體,日本創價學會時任會長、現任名譽會長池田大作發表了歷時77分鐘的演講,擲地有聲地表達了強烈盼望恢復中日邦交的主張,歷史上稱之為“池田倡議”。
這個現在看來再理所當然不過的倡議,在當時卻被形容為“石破天驚”。“能在這樣的時代堂堂正正地呼籲日中友好,那確實是‘豁出性命的戰鬥’。”日本《朝日新聞》社的西園寺一晃這樣說。
西園寺一晃的話並不誇張。那時,由於美國採取封鎖政策,中國遭到孤立,而日本跟隨了美國的腳步:佐藤榮作內閣在政治上讚同美國的反共包圍圈;在經濟上則採納“吉田書信”,不准許利用政府資金的長期延期付款,卡住了中日貿易的脖子。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發表“池田倡議”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池田大作後來回憶道:“倡言激起千層浪。恐嚇的電話和書信紛紛殺來,街上右翼宣傳車高音喇叭的‘攻擊’不絕於耳……”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池田倡議”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與衝擊力,倡議內容很快傳遍世界,對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不同尋常的作用。
4年後,1972年9月29日,周恩來總理與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關係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推動日中友好活動的原點”
《中日聯合聲明》中有這樣一項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為了鞏固和發展兩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同意進行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為目的的談判”。然而,誰也沒想到,從中日復交到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竟然花費了整整6年時間。
東京牧口記念會館,裡面介紹了“池田倡議”的相關內容(本刊記者 蘇藝 攝)
創價學會是較早呼籲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日本民間力量。早在1969年6月,池田大作就在連載小說《人間革命》中呼籲要締結“日中和平友好條約”。1974年5月,池田大作第一次訪華,從5月30日開始到6月14日,先後訪問了北京、西安、鄭州、上海、廣州等地。回國後,從6月份到9月份,池田大作幾乎每個月都在雜誌上發表訪華見聞,向日本人民介紹他對中國的印象。同年12月,他出版了《中國的人間革命》一書,成為當時日本的暢銷書。這些文字有力地促進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理解,為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培育了民眾情感的土壤。
1974年12月2日到6日,池田大作第二次到訪中國,在訪問即將結束的時候,周恩來總理抱病會見了池田大作。與周總理的友情,被池田大作看作是“創價學會推動日中友好活動的原點”。
東京牧口記念會館裡陳列的周恩來總理會見池田大作會長蠟像(本刊記者 蘇藝 攝)
當時周總理剛經歷了兩次大手術,已經在醫院住了五個月,原本的接待安排並沒有這次會面。12月5日晚,池田大作舉行告別答謝宴會,訪問似乎已接近尾聲。忽然傳來消息:告別宴會之後,周總理要會見代表團成員。池田大作第一次來中國時就很想和周總理見一面,但當時周總理正要做一次大手術,無法會面。可這一次,池田大作卻推辭了——他擔心影響周總理的康復。當他得知這次會面是周總理本人的堅決要求,其夫人鄧穎超出面才說服了醫療組時,才滿懷感恩地赴約。
當晚10時許,當池田大作到達周總理住院的地方——北京三0五醫院時,周總理已站在門口等候,他說:“池田先生已經是兩次訪華了,6月份來的時候,由於我的病情比較重,所以沒能相見,因此,這次我想無論如何也要見上一面。”池田大作趕忙說,在您病的時候來打擾,非常過意不去。但周總理似乎對自己的病情並不在意,而是一下子就把話題轉到中日友好方面。他說:池田會長一再提倡必須發展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我對此感到很高興。創價學會和公明黨都是為這一目標積極奔走,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希望我們雙方還要繼續努力下去。周總理還表達了中國方面希望儘快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迫切願望。
會見進行了一段時間後,醫療組通過翻譯交給周總理一張紙條,寫著“請總理趕快休息”。但周總理並沒有理會。池田大作雖然不知道紙條上寫的是什麼,但考慮到周總理的身體情況,也幾次示意陪同會見的中方官員,但對方都回應“還可以”。最後,會見一直持續了30分鐘。告辭之際,周總理還強撐著病弱的身體送池田大作一行到門廳。
池田大作時常給身邊的人講起這次會面的細節,稱這是周總理“冒著生命危險傳達冀望兩國友好的心願”,在池田大作興建的東京牧口記念會館中還特別展示著這次會面的蠟像,會館所長武田康広告訴記者,這次會面後,池田大作始終牢記周總理的囑託,身體力行為日中友好奔走呼號。
池田大作不僅把訪華期間中國希望儘快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主張,以及反對霸權的立場及時傳遞給了日本政府,而且這次訪華後不久他就在美國會見了基辛格,並將美國方面對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肯定態度轉達給了日本政府。他還聯合日本各界代表向時任總理大臣三木武夫遞交了請求信,請求內閣“以不倒退的決心克服內外障礙,為了基於日中聯合聲明早日締結日中和平友好條約,更加努力”。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此後創價學會更加積極地為兩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創造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在池田大作看來,兩國友好單靠政府方面的交往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架起友誼之橋、信賴之橋,把民眾的心牢固地連在一起。要架起永遠不會垮掉的日中友好的金橋。”
以教育耕耘中日和平友好的心靈大地
池田大作特別重視培養青年學生對中國的感情,致力於“以教育耕耘日中和平友好的心靈大地”。他曾說:“焦點放在肩負兩國未來的青年身上,方能構建萬代友好的基礎。”
在他創辦的創價大學和創價學園中,處處都能感受到中日友好的濃濃深情。
創價大學校園裡栽種的“周櫻”(左圖)、“周夫婦櫻”(右圖)(本刊記者 左婭 攝)
在創價大學裡,有一株特別的櫻花樹,每年4月櫻花盛開的時候,全校師生都會在這株櫻花樹前舉辦觀櫻會,年輕學生們鄭重地穿起和服,在櫻花樹前翩翩起舞。
這株櫻花樹叫“周櫻”。周恩來總理在會見池田大作時,曾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在日本留學的經歷,說:我從日本回國已經55年了,是1919年櫻花盛開的時候回來的。池田大作於是邀請周總理在櫻花盛開的時候再訪日本。周總理平靜地答道:“我也有這個願望,但是恐怕很難實現了。”
回到日本後,池田大作一直心心念念周總理沒能再次看到日本櫻花。1975年,為促成中日教育交流,池田大作親自擔任保證人,接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批赴日本留學的6名公費留學生到創價大學讀書。同年4月,池田大作和這6名中國留學生一起種下了這株“周櫻”。為紀念1979年4月鄧穎超訪日,池田大作之後又在創價大學校園裡栽種了“周夫婦櫻”。“觀櫻會是我們學校的重要活動,創價大學的畢業生都知道周總理。”畢業於創價大學的梶浦伸作說,“我讀書的時候池田先生常到校園裡給我們鼓勵,我聽他講過周恩來和鄧穎超的故事。”
這樣的情誼在創價大學傳了一代又一代。今年,創價大學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特別舉辦了“周恩來紀念展”,展出了周總理半身像、照片等約100件展品。在7月28日、29日校園開放日時,展覽還面向公眾開放。
關西創價學園(本刊記者 蘇藝 攝)
“我們學校的每一名學生都希望能為日中友好作出貢獻。”創價大學常任理事秋谷芳英說。創價大學圖書館專門設有中國館。2012年起,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每年都會向中國館捐贈300冊圖書,按計劃將共捐贈3,000冊。秋谷芳英介紹,截至今年3月,創價大學與世界58個國家和地區的195所大學建立了交流合作機制,其中包括清華、北大等48所中國內地高校,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也和創價大學有交流合作,“我們學校有850名海外留學生,其中最多的還是中國留學生。每個學院成績最好的兩名學生可以獲得獎學金,好幾位獲獎者是中國留學生。”來自香港的江巧兒是創價大學2000年畢業生,她告訴記者,創價大學對中國留學生非常友好,她至今仍清晰記得,剛入學時,池田大作先生曾親切地對她們這些留學生說,“你們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就把我當成你們的爸爸吧,有什麼需要請儘管提出來。”
在創價學園的幼兒園、小學、中學裡,同樣隨處可見中日友好的印記。
2018年11月9日,紫荊雜誌採訪團來到關西創價學園,車子一駛近校門,學生們就敲響了歡迎的鐘聲,他們揮舞著小旗子列隊迎接,用中文齊聲說:“歡迎來到創價學園。”學校合唱團為記者表演拿手曲目,一首是中文歌《大海啊故鄉》,一首是日文歌《母親》;學生們還演奏了和中國古箏很像的樂器日本箏。創價學園圖書館有10萬冊藏書,也包括中文書籍,記者還看到了《紫荊》雜誌。學校展覽館裡陳列有魯迅先生的手稿,以及寫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鎮紙。記者在學校裡隨機詢問一名女學生有沒有去過亞洲其他國家,她靦腆地笑著說:“我到過中國,感覺中國是很熱鬧的地方,中國人很精神、很有活力,就覺得,哦,他們的人生真的是很愉快啊!”當採訪團的車子駛離學校時,送別的學生們一路追著車子跑,一直追到校門口,仍在依依不捨地揮手道別,一名中國留學生還高聲喊:“再來啊,歡迎再來!”
紫荊雜誌採訪團在創價學園和學生們愉快地交流(本刊記者 左婭 攝)
創價學園關西學園長武田豊介紹,創價學園的學生經常與中國人民交流,除了在校接待中國嘉賓外,學校也會派遣學生訪華。關西創價中學開設了中文選修課,小學定期與北京第一實驗小學進行繪畫交流展,在相關機構協助下,創價學園的畢業生代表還曾獲頒“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冰心青少年文學獎”等。“我記得2007年時,我們學校有80名學生迎接了中國來日嘉賓,池田先生聽說我們交流得非常好,特別高興,贈給我們一首俳句:日中友好,永遠下去,萬萬歲!”武田豊說。
藉文化彈奏中日人民心靈的共鳴樂章
除促進教育交流外,創價學會還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積極促成者。池田大作認為,“文化的交流可以培養出相互的理解,精神的交流可以萌生出相互的信賴”。在這一精神指導下,創價學會堅持為“藉文化彈奏中日人民心靈的共鳴樂章”而努力。
創價學園收集的魯迅先生手稿及寫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鎮紙(本刊記者 蘇藝 攝)
1963年,池田大作創辦了民主音樂協會。其代表理事伊藤一人介紹:1975年,民主音樂協會首次邀請中國北京藝術團赴日演出,之後又陸續邀請中國京劇團、東方歌舞團、中國中央民族歌舞團、中國雜技團等多家中國藝術團體赴日演出,已向超過300萬名日本觀眾提供了接觸中國藝術文化的機會。
1983年11月,池田大作又創辦了東京富士美術館。1985年,東京富士美術館策劃並舉辦了“中國敦煌展”,拉開了創價學會促進中日藝術交流的序幕。之後,東京富士美術館與許多中國美術、藝術團體合作,舉辦了多場日本全國性展覽,如“大三國志展”“中國陶器展”“地上的天宮——北京故宮博物院展”等等。
如今,東京富士美術館藏有日本及全球各個時代的繪畫、版畫、照片、雕刻、陶瓷、漆器、工藝品等約3萬件。不過,按照東京富士博物館事務局主事白根敏昭的說法:最近這裡最好的館藏都在中國。原來,“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展覽自10月23日開始,不到兩周已有3萬人次前往觀看。“在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我們把珍藏的西方畫作帶去中國,希望能促進日中文化藝術交流。”白根敏昭說。
民主音樂協會已向超過300萬日本觀眾提供了接觸中國文化藝術的機會(本刊記者 左婭 攝)
東京富士美術館時常有中國文化展覽(本刊記者 左婭 攝)
不單在專業藝術館裡,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創價學會的每個機構幾乎都能看到中國的藝術品或書籍。比如牧口記念會館正門大廳最顯眼位置,就掛著中國畫家常書鴻創作的巨幅油畫《珠穆朗瑪峰》。
池田大作本人也十分重視與中國文化機構的交流。雖已是耄耋之齡,他仍親身關心紫荊雜誌採訪團的行程,時常傳來口信。在採訪臨近尾聲時,創價學會副會長、關西長山內洋一特別宣讀了池田大作寄望兩機構繼續保持長期友好的口信:“今次各位於百忙之中蒞臨日本,非常感謝。請各位回國後,代我向有關方面的各位轉達我衷心的問候。祈願貴雜誌社今後取得更飛躍的發展。”
“大規模的人民的交流可以使日中兩國關係變得更為友好堅固,這是我深信不疑的。”池田大作是這樣說的,創價學會一直以來也是這樣做的。“中國是我們的近鄰,我們不能搬家的嘛,所以大家要做好朋友。”創價學會副會長、國際總局總局長寺崎広嗣對記者說,國際局勢目前增添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這個時候加強中日友好尤為重要,未來創價協會將繼續推進與中國的教育交流、文化交流,特別是加強環境問題的民間交流。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2月號
責任編輯: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