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進新時代 香港新定位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國家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一路走來不易,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也是香港與祖國同進步、共繁榮的歷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在11月10日至12日訪問深圳和北京,成員由超過160名來自港澳社會各界的人士組成,行程包括參觀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與深圳市政府領導會面;及參觀前海展廳及前海石公園。在北京,訪問團參加了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合辦的“香港澳門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座談會”,以及參觀故宮博物院。最後一日,訪問團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我有幸參與其中,感到十分榮幸和鼓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陳亨利

習近平主席在接見我們時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港澳同胞以及在香港、澳門的外資企業和人士也有一份功勞。這句話對我們響應國家改革開放的愛國僑商,滋味點滴在心頭。

邁進新時代 香港新定位

香港澳門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座談會現場(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改革之初 赤誠回饋祖國

家父陳守仁博士於1930年代在福建泉州出生,之後往菲律賓、馬來西亞、關島、塞班島。海外華人創業艱難,更能體會國家團結富強的重要性。無論身在何方,他一直堅持我們是一個中國人的家庭,時刻心繫祖國。

與很多僑商一樣,在1980年代,我們回到內地多處投資設廠,一間細廠從零開始,築橋修路、搭通水電,更多是希望國家得到發展。後來,我們到廣東省東莞鳳崗市開荒建廠。第一次視察,我們顛簸三四小時車程才能到達,一步一腳印,全盛時期有逾萬名員工,珠三角亦成為“世界工廠”的奇蹟。我們親身參與、見證了國家的改革歷程,同時也是受惠者、貢獻者。

國家改革開放所締造的發展奇蹟,是整個中華民族灌溉而成的豐碩果實。伴隨國家的騰飛發展,香港扮演了獨特而重要的角色,不但人民、企業分享了改革紅利,亦成就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地位。習主席說,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我深信香港的作用在國家發展中仍具有突出地位和突出優勢。

邁進新時代 香港新定位

11月10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率領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訪問團到訪深圳,並參觀前海石公園。圖為林鄭月娥(前排左七)、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王志民(前排左八)、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前排左六)及其他訪問團成員在前海石公園合照(圖:香港政府新聞處)

香港必須準確把握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中的定位,以習主席的四點希望為發展方向,包括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讓香港培育新優勢和發揮新作用。同時,實踐習主席所說,鼓勵港澳同胞繼續以真摯的愛國熱情,投身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特別是要抓住“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建國際創新中心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促使大灣區成為全球經濟重要引擎,前景是光明的。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座談會上指出,在“十四五”規劃編制當中,研究考慮延續“十三五”規劃綱要做法,設置港澳專章。一年來,中央落實多項便利港人融入國家的措施,包括港澳台居住證、科研資金過河等措施。我感到,中央充分肯定香港對改革開放的貢獻,支持港澳主動對接國家發展規劃。香港就要思考,如何運用自身優勢,在新時代中繼續發光發熱。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社會開放資訊流通,是一流的國際金融中心,鄰近深圳創科產業蓬勃,“資金”、“創科”雙刃兼備,世界上擁有如此優越條件的區域並不常見,有利營造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氛圍。港交所已正式引入“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經濟股上市,強化港股作為內地創新型企業在海外上市首選平台的地位,有助內地企業“走出去”,亦可促成香港成為區域創科融資中心。

邁進新時代 香港新定位

訪問期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亨利(右)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合影

創科產業要結合傳統製造業,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珠三角具備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香港融資便利,深圳科研企業遍地開花,三者結合,有利創科產業鏈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可考慮香港企業直接受惠於國家資助計劃,深化兩地“政策通”。創科融資和科研成果產業化,是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必須抓好的兩點。

助力國家全面開放 與國企併船出海

國家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一輪高水平開放蓄勢待發,特別要注意把香港的國際聯繫、專業服務發達等強項,與內地市場、資金、科研實力較強的優勢結合。

香港的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在金融、商貿、物流以至創新科技、教育、醫療、城市管理、鐵路等多個方面,都可以起到重要的“跳板”作用,這是香港必須“練好內功”的重點,持續鞏固現有的優勢。

香港企業了解國際市場、國際客戶所需;內地企業擅於生產、敢於投資,兩者精準對接,“併船出海”開拓絲路市場,大有可為。

國家已在海外投資多個產業園區,應對內需經濟轉型的需要。我早前參與商經局與國資委舉辦的“與央企共贏‘一帶一路’機遇——產業園區投資環境交流會”,並分享香港企業對拓展海外市場及入駐園區的意見。東南亞是近年熱門的生產基地,港企對之相當熟悉,我認為是“併船出海”的理想切入點。

內地和香港企業更可“併船出海”共同開拓東南亞零售市場。東南亞人口龐大,而且年輕,零售市場正快速增長,東盟亦是香港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有望在本年底前完成談判,國家與東盟等區域經貿合作將進一步深化。國內品牌與港企攜手“走出去”,找到立足國際市場的突破點,上下游產業鏈互相補足,共同在國際市場中暢泳,所到所達所得必定更遠更廣更多。

向港澳青年講好改革開放的故事

下一波擴大改革開放,需要新力軍接力交棒,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時,亦指出廣大港澳青年不僅是香港、澳門的希望和未來,也是建設國家的新鮮血液。我認為,有需要讓港澳市民,尤其是青年,了解到國家和我們血脈相連,港澳在國家改革開放中,有貢獻、有付出、有得益,由始至終緊扣著國家的步伐。我建議設立常設展覽及加強其他文宣工作,說好改革開放的故事,鼓勵由小學生開始,多接觸、多認識國家各方面的成就,可由大型辦學團體例如保良局先行先試,甚至組團往深圳等重點地區參觀,講好改革開放的故事。

國家“強起來”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在國家開放改革進程中,習近平主席指出,港澳永遠具有突出地位和優勢,永遠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持續支持香港、澳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港澳自身獨特優勢,完善各領域合作機制。香港不但是見證者、參與者,亦是促成者、受惠者,必定貢獻國家,以中國人身份為傲,為中國夢寫下新篇章。邁進新時代 香港新定位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2月號


責任編輯: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