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與南通的百年傳奇
1926年11月1日,南通數十萬人肅立在街道兩旁,為張謇出殯送行。這一天整個南通萬人空巷送一人,哀榮可謂空前絕後。胡適寫道,“他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全國。終於因為他開闢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張謇,這個歷史書中寥寥數語的近代實業家,卻在那個年代堪稱創造時代的英雄。
張謇像
最近有幸參加香港商報組織的媒體團到南通,張謇的名字不絕於耳。深切體會到張謇的偉大與影響力。張謇是近代中國最了不起的實業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毛主席譽為中國民族工業不能忘記的實業家。參訪團無論走到哪裡,無不感到張謇的精神對這片土地的影響。與企業家座談時,他們總會自豪地說一句:我們南通人一百年前就有張謇“實業報國”的理想;與老師們交流時,老師們會談到張謇曾參與創辦了370多所學校,而今天南通人對教育的重視及“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美譽與張謇密不可分。
歷史的張謇與現在的南通血脈相連。
張謇1853年出生於江蘇南通海門一個農民家庭,41歲高中狀元。但當時國家已風雨飄渺,天下時局大變。甲午戰爭的慘敗,東方首屈一指的大國已被迫淪為二流國家。士大夫心存天朝的理想破滅,張謇在抄錄《馬關條約》時在日記中寫道,“合約十款,幾罄中國之膏血”,只能另尋報國之路。狀元張謇下海了,他回到家鄉南通(因“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古稱“通州”),重新開啟了他“理想國”篳路藍縷的偉大實踐。
張謇成為晚清第一批實業家,他創辦了大生紗廠等眾多實業,享譽海內外;
他對南通進行全方位的設計,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所以南通又有“一人一城”的說法;
他一生參與創辦370多所學校,倡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晚清著名教育家;
他也是政治家,從晚清到民國,曾參與了各項重大政治變革,1913年曾出任民國政府農林工商總長和全國水利局長。
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民辦師範學校——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他還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於風景秀麗的濠河之畔,由著名愛國實業家、晚清狀元張謇於1905年所創辦。時值清末的中國變革之風勁吹,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當年12月中國第一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建成,中國博物館事業由此在江蘇起步。
南通博物苑寄託著張謇這位清末狀元“開民智,明公理”的理想。1903年他參觀日本第五次國內勸業博覽會,深深感到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在國家文明進步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曾提議在北京利用皇家收藏開辦一個“帝室博物館”,但未獲重視,於是從坐而論道轉為起而行之,成為中國博物館業的開創者和先行者。
張謇認為,私家珍藏文物,應公之於眾,化私為公,他帶頭向南通博物苑捐贈自己珍藏的全部文物,如今,收藏在南通博物苑的張謇時期藏品還有150件之多。1921年,張謇過69歲生日,海門友人贈送他一件無比精美的孔雀明王牙雕,他隨即轉贈給博物苑,“永寶存之”。在張謇的帶動下,他的好友、兩江總督、大收藏家端方也捐出了包括漢代陶器、唐代地券在內的數十件珍貴文物。以管窺豹,歷史文化價值可見一斑。
如今的南通市已非張謇時代的“通州”。南通現下轄5個縣(市)、3個區和5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國家級保稅區,全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70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64.47萬人,是一個完全現代化的城市。今非昔比的南通無處不見張謇“實業救國”的傳承,南通紡織工業的興起源於近代紡織工業先驅張謇,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和中國南通家紡城已成為世界三大家紡生產基地和專業市場之一,2017年,紡織服裝銷售額達2237.1億元,是南通的支柱產業。行走南通街區,廣場、公園、學校,隨處可見張謇的雕塑,南通人沒有忘記100年前那個積極尋求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將中國農業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融合的實驗者——張謇,彷彿以這種藝術的形式繼續著“南通張謇”熱愛家鄉的不朽傳奇!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倩妍、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