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與法律人才培養論壇”在香港舉辦
今日(12月1日),香港管理學院“影響力講堂(IMPACT FORUM)”十二月專題:“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與法律人才培養論壇”在香港舉辦。本次論壇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香港管理學院聯合主辦。粵港澳三地法律界人士匯聚香江,共話大灣區法治建設與人才培養。
全体嘉宾大合照
出席此次活動的嘉賓有:中聯辦法律部副部長劉春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郭天武、城巿大學法學院教授林峰、暨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徐瑄、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執行主席馬恩國、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傅華伶、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香港仲裁中心秘書長王文英、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劉濤、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會長何君堯、澳門一帶一路法律服務研究會會長潘傳平、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夏正林與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鄒平學等。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致辭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於開幕致辭時表示,中國自加入WTO後,在國際巿場領域的貿易、投資活動越來越頻繁,中國有135份國際雙邊協議均以國際仲裁為解決糾紛的方法,客觀上需要有自己的國際法專家保駕護航。隨著“一帶一路”的推行,在未來的法律糾紛中,若中國沒有強大的國際法律人才團隊及儲備,將會陷於不利的局面。
她認為,香港的獨特優勢之一是法律制度的成熟完善,且有“一國兩制”的優勢,不論是大陸法系或是普通法系的外國律師事務所及律師,都可以在香港開展業務。加上有三間大學設立法學院,能夠吸引海外法律專業人才來港任教,對此香港可以提供充足的國際法律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的資源。
她指出,香港擁有領先的國際仲裁服務,如果在大灣區能建立一個有實力的國際法律團隊對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將有莫大幫助。她強調,隨著國家充分利用香港的資源完善自己的國際法人才及國際規則,相當於中國的法律軟實力通過香港這個渠道向國際輸出,將能爭取掌握國際法規制定的話語權。
中聯辦法律部副部長劉春華在致辭中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法制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大灣區的法制建設,應突破制約大灣區發展的思維定勢,實現新的協調、合作與互動,在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的基礎上,進行制度創新,實行理念先行。培育大灣區意識,改變各自為政的狀態,以實現互利互惠、互相促進、共上台階的多贏局面。
中聯辦法律部副部長劉春華致辭
他表示應共同促進大灣區統合的法律框架,港澳回歸祖國以來,三地合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機制,為粵港澳深化合作,起到了促進和保障作用,下一步要根據大灣區建設需要,構建法律框架,解決人與人、貨物、信息交流及公共服務共享等問題,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他表示,可以預見隨著大灣區融合發展,對精英型、複合型法律人才需求不斷上升。大灣區法治發展,應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力,充分發揮法律人的聰明才智,為大灣區今後的發展探索新路線,開拓新空間,增添新動力。
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執行主席、大律師馬恩國表示,大灣區對港澳個人或企業來說都是難得的機遇,但首先要搞好稅制及金融問題,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及企業進入該區。
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執行主席、大律師馬恩國致辭
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會長、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表示對大灣區前景充滿信心,雖然目前仍需解決不少問題,但由於香港有基本法的基礎,加上廣東省有充足的法律人才,相信一切最終能得到解決,國家也會越來越好。
香港城市大學司法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林峰教授做主題演講
論壇包括四個主題演講: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基本研究中心主任郭天武教授的《內地與香港刑事司法協助及法律人才的培養》,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香港城市大學司法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林峰教授的《香港法律教育的現狀與未來》、暨南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法學院副院長徐瑄教授的《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高端人才培養的模式和課程模塊探討》及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執行主席馬恩國律師的《從三個“不同”思考大灣區的法律制度建設和人才吸納》。
圓桌論壇
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創始人、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律師發言
其後,現場亦舉行了題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法治建設與法律人才培養:從合作到融合”圓桌會議。會議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傅華伶教授主持,對話嘉賓有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香港仲裁中心秘書長、仲裁院院長王文英博士,廣東省律師協會劉濤副會長,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創始人、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律師、太平紳士。
“律政新生代贊助計劃”合影
最後,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法治人才培養,論壇特別策劃“律政新生代贊助計劃”贊助青年律師與法律學生。
記者:周琦
校對:莫潔瑩、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