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零關稅為兩地獻上新年“開門禮”
2018年12月14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傅自應與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香港簽署了CEPA框架下的《貨物貿易協議》。根據該協議,自2019年1月1日起,原產香港貨物可以享受零關稅優惠進入內地。這一利好,著實為兩地獻上了新年“開門禮”。
文|北京 叢容
零關稅利好兩地
對原產香港的進口貨物實施零關稅,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在2004年1月1日,伴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正式實施,內地便開始對原產香港273個稅目的貨物實施零關稅。
2018年12月14日,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後排左四)等嘉賓的見證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傅自應(右)與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左)簽署CEPA框架下的《貨物貿易協議》(圖:中新社)
15年後,兩地最新出台的零關稅舉措已將貨物稅目種類增加至690種,主要增加種類包括中成藥、機械零件、塑膠製品及紡織製品。CEPA框架下的《貨物貿易協議》在原有“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的基礎上,引入了以產品在香港的附加價值為計算基礎的一般性原產地規則,意思是容許現在未有“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的貨品,只要在符合此規則的情況下,便可以零關稅進入內地。
新制定的原產地規則既符合國際規則又針對香港實際需求,既增加了透明度又提高了針對性,全面體現內地對原產香港的進口貨品實施零關稅的利好趨勢。這一政策的出台,將有利於維持香港產業穩定健康發展,助推香港“再工業化”進程。
以往,企業若計劃生產能享受CEPA優惠的貨品,必須提前半年向海關申請,經磋商後才能公布實施。而現在,只要符合規則標準,就可以直接申請生產並享受優惠政策。在本港建廠銷往內地與在內地直接生產銷售的關稅壁壘被打消後,相信會有更多港企選擇在本港落戶興業,從而進一步帶動香港本地就業和經濟發展。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也是早期外資外企與中國內地溝通聯絡的紐帶。香港享受中國內地給予的最優惠經貿舉措,將同時吸引一些外企重新選擇在香港開設工廠,香港製造業或迎來又一春。
更為重要的是,CEPA零關稅新政將為香港企業進一步打開潛力無限的內地市場。烘焙糕餅、中成製藥、調料飲料、潮品服飾等等,這些港貨一直以來在內地都有著良好口碑。零關稅門檻大幅放寬後,內地消費者無需再委托代購,在自家門口就能以更低廉價格、更多元選擇和更保真品質直接掃購心水港貨。
雖然目前來看原產香港的商品種類並不算多,但以長遠計,當港產商品真正“飛入”內地尋常百姓家,無疑將為香港企業創造更多商機,助力香港品牌在內地“扎根發芽”。
2003年6月29日,CEPA正式簽署,把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發展納入制度性框架之內。圖為時任国家商務部副部長安民與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交換“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簽署文本(圖:特區政府新聞處)
此外,CEPA框架下的《貨物貿易協議》還設立了粵港澳大灣區便利化措施專章。在對現有開放、便利化措施進行梳理匯總的基礎上,結合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提出了大灣區內實施粵港口岸部門監管互認、信息互換、執法互助等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和效率系列便利化措施,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要素流動。這意味著,香港貨物以零關稅進入內地的手續也將同時得以簡化。
CEPA升級目標提前順利完成
2003年6月29日,CEPA正式簽署,把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發展納入制度性框架之內。2004年1月7日,得益於CEPA的實施,香港第一批獲享零關稅的產品——共31萬只可讀光碟,經深圳皇崗口岸進入內地。這批貨品當年總值23.52萬港元,因零關稅待遇省下了約1.2萬港元的稅款。
根據香港總商會的統計,從2004年至2018年10月期間,已有約971億港元的香港原產貨品以零關稅進入內地,節省關稅約68.1億元人民幣。
作為內地開放程度最高的自由貿易協議,CEPA為兩地經貿發展持續注入強勁活力。實施15年來,CEPA的內容和範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拓展,已陸續簽署了10個補充協議。
國家“十三五”規劃又提出,要完成CEPA的升級目標。為此,2015年CEPA框架下的《服務貿易協議》簽署,2017年CEPA框架下的《投資協議》和《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出台。最新簽署的《貨物貿易協議》也是CEPA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此,CEPA已提前升級為一份更全面的現代化自由貿易框架協議,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也將隨之步入全新階段。
(作者係國家部委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周琦
編輯:李倩妍、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