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中汲取時代智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時代呼喚中華思想史的創新研究。思想是對歷史與實踐的深刻把握、理論反映和精神傳承。人類思想史與人類社會發展史相一致,人類思想史是人類歷史的記憶與精粹。學習歷史理應學習思想史,研究歷史必須研究思想史。

| 北京 王偉光

從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中汲取時代智慧

王偉光

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深厚基礎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及其思想,難以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難以全面把握當代中華民族的初心、抱負和夢想,難以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和奮鬥目標。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毛澤東同志說:“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

習近平主席接任歷史重擔,繼承了毛澤東等中国共產党的歷代領導人對中國歷史及其優秀傳統思想的科學態度,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正確立場和基本原則。他認為:“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華民族、今天的中國,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思想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華民族的思想土壤”;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也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文化軟實力的深厚基礎。“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思想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我們不能割斷歷史,也不能隔斷與世界優秀思想的聯繫。

從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中汲取時代智慧

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開幕會前,習近平會見了出席開幕會的部分外賓和國際儒學聯合會負責人。圖為習近平與秘魯前總統加西亞交談(圖:中新社)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吸取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思想

習近平主席站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內在價值,為研究中華思想史提供了理論指南:

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中華民族的不朽靈魂。

思想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丟掉了思想這個靈魂,這個國家、民族是立不住、發展不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思想就是中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明之所以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就是因為沒有拋棄優秀傳統思想,沒有割斷精神命脈,其“魂”一直延綿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思想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維繫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務必珍視。

習近平主席站在時代高度,縱覽歷史,深情地說:“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鬥,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中華優秀傳統思想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位置與責任,注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健有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這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所倡導的大一統、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積澱在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中,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和內在動力。

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思想對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深刻影響,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思想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思想滋養。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智慧資源。

習近平主席系統地梳理了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提煉出了許多安邦濟世、治國理政的優秀思想。比如,關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於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於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於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於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於知行合一、經世致用、躬行實踐的思想,關於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於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於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於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他指出這些“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這些重要思想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執好政,領導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鑒。要解決今日中國和當代人類面臨的許多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中華民族和全人類今天創造和發展的思想智慧,而且需要運用中華民族和全人類歷史上儲存的思想智慧,使之造福中國、造福人類。

第四,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源泉。

中華傳統思想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優良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有益處。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素以道德教化為特色而聞名於世。習近平主席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他進而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必須確立反映全國人民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他如數家珍,列舉了“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言必信,行必果”“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扶貧濟困”“愛國愛民”等等思想理念。習近平主席提出黨員幹部要做到的“三嚴三實”,即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也是從儒家幾千年來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吾日三省吾身”等理念中提煉、改造而來。他認為:“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第五,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營養。

毛澤東同志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最後一篇文章《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指出:“即從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麼思想武器可以抗禦帝國主義……一九一七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是解救中國、推動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然而,馬克思主義如果不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不從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中汲取養分、汲取精華,就會變成形而上的空中樓閣,在中國的大地上發揮不了現實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既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源”,同時也是“流”。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養料,它的血管裡始終流淌著中華優秀傳統思想。譬如,毛澤東思想,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中國化表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吸取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思想。

從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中汲取時代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源泉。圖為2018年3月27日拍攝的雄安新區安新縣街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牌(圖:周國強/視覺中國)

為優秀傳統思想注入新的

時代內涵和現實價值

中華思想史研究與編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當是:為中華思想的發展理出一條清晰、明確的脈絡和主線,挖掘出中華思想的精華,結合當今時代特點實現創造性結合、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

從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中汲取時代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圖為小朋友們在誦讀《弟子規》,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圖:中新社)

因此,中華思想通史的研究與編撰,一是要貫通古今。無論從時間斷限還是從思想脈絡來看,都要上溯遠古,下迄中共十九大,將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優秀思想挖掘總結、提煉集成起來,為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開創未來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為世界文明和人類智識的提升作出屬於中華民族的奉獻。

二是既要挖掘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思想,又要融合匯通外來先進思想。要深入探尋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寶藏,同時注意中華思想對優秀外來思想的吸收融合,從中國和世界、歷史與現實的雙重維度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精髓內核,探索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內在精神,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不斷注入精神力量。

三是明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華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從中華文明歷史變遷的角度,審視鴉片戰爭以來,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華思想發展軌跡,從學理上牢固確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華思想史上的地位,弘揚幾千年中國優秀傳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所形成的先進思想,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指出:“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經過多年努力和積累,中華思想史的研究已經漸漸抵近中華思想的核心,開始向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內核發起攻堅探索,希冀發掘出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提煉出中華優秀思想的精神標識。這既是中國發展的需要,也將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發展的貢獻。這是一項艱巨的學術任務,必須拿出跨越古今的氣魄、百煉成鋼的毅力、玉汝于成的精神,在注重思想史連續性與廣闊性的同時,充分注意世界先進思想與中華傳統優秀思想的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優秀思想的對接,為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找到中華傳統優秀思想的原始基因和發展動力,進而在服務國家和民族的進程中,在中華民族奉獻於世界的進程中,凸顯中華思想的時代價值和偉大意義。

從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中汲取時代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圖為在京港生到北京東方綜合養老院探望老人,弘揚尊賢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圖:中新社)

如何對待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思想,近代中國以來存在兩種極端的做法:一種是把傳統思想看作一團漆黑的文化虛無主義;一種是固守傳統思想不分精華與糟粕的文化保守主義。這都是不對的。習近平主席要求必須堅持辯證取捨、批判改造、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正確方針和科學態度。他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為中華傳統思想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社會制度和民眾認識水平的局限、制約和影響,難免夾雜一些陳舊過時或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天不能簡單地照套照用。必須運用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厘清哪些是應該吸取的精華,哪些是必須剔除的糟粕;同時立足新的實踐,對優秀傳統思想做出合乎邏輯的新闡釋,為優秀傳統思想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實價值。

要實現研究中華思想史的初衷,拿出經得起歷史與時代檢驗的精品之作,就要經歷恩格斯所說的痛苦的“脫毛”過程。“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推進中華思想史研究,既是思想史研究者樹論立說的重要機遇,更是主動回應時代關切,以自身所學貢獻于中華文明不斷繁盛的使命擔當。我們要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與任務,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文化自信、思想自信,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作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應有的貢獻。從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中汲取時代智慧

(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民宗委主任,

中國社科院大學校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李倩妍、周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