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氣”為何物? 中醫話你知

日常生活中常聽說“吹完冷氣就感冒”的說法,更可能聽到中醫師說“寒邪”、“風邪”、“熱邪”等詞語,可能讓你感到有點疑惑,甚至部分人會認為這是迷信、帶有神秘色彩或“不科學”。到底什麼是“邪氣”呢?

文◎陳皓天(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推廣學會)指導顧問◎吳梓新醫師

“邪氣”源於自然環境

中醫所說的“邪氣”是一些對身體造成損害的因素,指的是環境的特性而非物質性的東西,更不是西醫所說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等。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無時無刻都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無法適應則會生病。反之,身體強壯的人適應力較強,自然不容易受外界影響而病倒。中醫沒有微觀地從顯微鏡分析各種細菌病毒,而是從宏觀分析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不過西醫也有研究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各種環境因子,例如微生物於某特定溫度下特別活躍,從此角度看,其實西醫也同意人在不同環境裡生病的可能性亦不同。

自然界當中有六氣,一般簡稱為“風、寒、暑、濕、燥、火”。這些本來都是屬於自然的一部分,也可謂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當六氣來得太過,例如過於寒冷、炎熱、潮濕,而因人自身虛弱或體質因素影響,則不能耐受自然之變化而生病。此時我們就會稱這些自然之氣為“邪”或“淫”。

正氣不足易生病

“邪”是相對於“正”來說的,一切身體正常的機能都稱之為“正氣”,故令人生病的因素也自然稱之為“邪氣”。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中指出“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這提示我們,人生於地,懸命在天,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但人的健康並非只取決於自然,更重要的是正氣的強弱。自然的陰陽變化會引動人身體的陰陽變化,越是體弱的人則越容易不適應天地之變化,當身體的陰陽狀態失去其常態就會生病。

何為“風邪”?

剛過去的超強颱風“山竹”靠近香港,香港天文台懸掛了十號颶風信號,這颱風除了為香港帶來破壞外,更讓不少人得了外感風邪的病,故在此有限篇幅下簡單介紹一下中醫對風邪的認識。

風邪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易於傷人身體的上部及肌膚,所以外感風邪時多先侵犯人的頭面部及肌表,當皮毛腠理開泄時又會出現出汗、怕風等。風性善行、數變而主“動”,所以因風邪所致之疾病具有病位游移多變的特性,例如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風疹、游走性的關節及肌肉疼痛。

“邪氣”為何物? 中醫話你知

中醫如何判定外邪?

由於邪氣不能直接用眼看到或用手摸到,面對不同外感邪氣的疾病時,如果病人無法明確告知其發病因由,臨床上醫師又是如何得知病人感受何種邪氣呢?實際上只要明白不同邪氣各自的特性,透過觀察病人症狀、氣色、脈象等外在表現,自然不難分辨出病人感受何種邪氣。

“邪氣”為何物? 中醫話你知

雖然六種邪氣各有特性,但感受各種邪氣後所出現之證候亦可因人而異,這是由於自身個體因素比所感受的邪氣更重要。再者,中醫的治療方式並不只在於消滅邪氣,例如一般外感風寒會以“發汗解表”的方式治療,但面對體虛的人則不能隨便發汗,而可能需要考慮以扶正祛邪等其他方式處理,否則可能會令病情加重。

由此可見,即使面對同一種邪氣所引致的疾病,由於每個人身體狀況的不同而會度身訂造不同的治療方案,這反映了中醫以人為本及以正氣為本的重要治療思想,而不只光著眼於邪氣自身。

故此,中醫所認為的致病原因實在與西醫的截然不同,大家千萬不要以西醫的細菌病毒來看待中醫所說的邪氣。中西醫可謂兩門不同的科學,這差異更是與中西醫認識世界的方法與態度有關,各位有興趣不妨嘗試更深了解一下,相信會有很多精彩的發現。

知識拓展:四季之風邪

除了秋冬季的風邪,中醫認為,四季其實皆有風。五行學說中,自然界的春季(木)、夏季(火)、長夏(土)、秋季(金)、冬季(水),分別對應人體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東風發生於春季,疾病多出現在肝,肝的經氣輸注於頸項,所以春季得病多在頭部;南風發生於夏季,疾病多發生在心,心的經氣輸注於胸脅部,夏季多有胸脅疾病,長夏易發生脾臟虛寒的腹瀉病;西風發生在秋季,疾病多發生在肺,肺的經氣輸注於肩背部,秋季得病多在肩背;北風發生於冬季,疾病多發生在腎,腎的經氣輸注於大腿和四肢,所以冬季得病多在四肢。

想避免被風邪所傷,要順應季節、環境的變化,調整生活起居。春秋風起寒涼,及時添衣、避風、保暖;夏季別在空調房內待太久、溫度不要調得過低,適當出汗排解暑氣;冬天外出戴帽子,不要劇烈活動,以使陽氣潛藏,來年才有足夠的能力抵禦外邪。


編輯:周琦

校對:趙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