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土流失治理 夯實美麗新福建根基

福建水土流失治理扎實有力,富有成效,目標明確。從踐行“長汀經驗”到矢志不移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全省水土流失率從1985年的17.25%下降到2015年的8.87%。“十三五”期間,全省將再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00平方公里。到2035年,福建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新福建建成。
補上生態文明建設短板
福建是全國最綠省份。然而,部分地區因資源開發不合理等因素,存在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保土必先保水,治土必先治山。福建歷屆省委、省政府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視。
從1983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長汀列為全省水土保持試點,開展治理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五次到長汀調研,並就水土流失治理作出批示,提出要求,推動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向縱深推進。“十二五”期間,習總書記連續兩次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進則全勝,不進則退”要求,“長汀經驗”引起各方矚目。
由長汀肇端的這場較量,在八閩掀起一股學習“長汀經驗”的熱潮,生態文明建設迎來新機遇。福建堅持高位推動,確保工作有力推進;著力項目帶動,推動治理有效發展;堅持執法助動,推進工作有序開展。經過全省上下多年的努力,福建水土流失率從1985年的17.25%下降到2015年的8.87%。截至2017年底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620萬畝。
治理水土流失,需要勤幹苦幹,更需要在體制機制上著力創新,以改革激發活力動力。
寧化縣是福建第二大嚴重水土流失區。2012年,寧化縣在全省率先注冊成立首家水保生態建設公司。公司對全縣水土流失地統一規劃、統一招投標、統一施工管理,從技術、利益共享、資金等方面,帶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實現由過去的政府單一主體向在政府主導下的公司、林場、大戶、農戶、合作社等多個治理主體轉變。
安溪崩崗治理模式成為全國典型。昔日崩崗區變為水保生態區、經濟作物區、工業開發區和生態旅遊區。2017年,安溪率先推廣守護生態“山長制”工作,把生態環境的管護責任落實到山頭地塊,做到管護目標、抓手、責任三個“心中有數”,做到“底子清”“重點明”。
從荒山荒坡到林密果多,從地瘠人貧到水豐民富,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地區因地制宜,摸索出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當地百姓見證了由“紅”變“綠”、由“綠”變“富”的歷程。
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批示精神,長汀打造“長汀經驗”升級版,在原有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成果的基礎上,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良性循環之策,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地處閩江源頭建寧縣經濟開發區內的明一國際生態高新科技園項目,總投資26.7億元。這樣的大項目、好項目,為何落戶建寧?“我們主要生產嬰兒專用乳制品,對水質有嚴格的要求。這裡空氣好、水質好,有利於我們企業的發展。”明一國際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
在產業調整上,安溪同時做起“加減法”,領跑全省縣域經濟轉型:培育壯大光電、光生物等高新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在全省率先實現石材全行業退出,對高陡邊坡、低海拔、生態脆弱區茶園實施退茶還林、還果、還蔬……
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找到一條適合的發展道路。“長汀經驗”給人的啟發和推動的實踐,為福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吹響新的沖鋒號角。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