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吳為山:以中國精神與當代世界對話
2018年11月14日下午,法蘭西藝術院舉辦中國雕塑家吳為山就職通訊院士儀式,並向其授予院士證書。吳為山正式成為繼著名畫家吳冠中之後,當選該院通訊院士的第二位中國藝術家。
吳為山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影響力的雕塑。意大利威尼斯宮國立博物館、英國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等博物館和藝術機構永久安放其《齊白石與達芬奇對話》等作品。代表作《孔子》《孔子問道於老子》《南京大屠殺組雕》立於世界多個國家,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讚其作品“表現了全人類的靈魂”。在吳為山此番載譽回國後,本刊記者在北京採訪了他。
文|本刊記者 馮琳
2018年,吳為山應邀創作由中國政府贈送給德國特里爾市的馬克思青銅塑像
“我的背後是祖國,
我藝術的深處是中華文化”
記者:首先恭喜您當選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我們從新聞中看到,法蘭西藝術院終身秘書長洛朗.珀蒂吉拉爾(LaurentPetitgirard)在就職儀式上盛讚您“不僅是偉大的雕塑家,更是全才藝術家,如同會七十二變的孫悟空一樣,作品的豐富程度讓人驚歎”。此次受到國際藝術殿堂的肯定,您有何感想?
吳為山:20多年前,我懷著一個夢想,第一次深夜從荷蘭坐汽車到了巴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塞納河邊上,傾聽塞納河的流水,我覺得流水裡面有法蘭西文化的星光在耀動。這次,我能到塞納河邊,到法蘭西藝術院,成為這個世界級藝術殿堂裡的一員,我感到十分榮幸。
我與法蘭西藝術院的緣分,最早來自於法蘭西藝術院主席克羅德.阿巴吉先生。他到中國訪問的時候,非常喜歡中國國家畫院裡擺放的一個雕塑,還專門把它畫了下來。在我訪問法國的時候,他把這個作品給我看,並說他不知道作者是誰。當時我熱血沸騰,告訴他,這是我的作品。我們擁抱了,擁抱得非常緊。從此,我和法蘭西藝術院結下了不可名狀的美妙緣分。
吳為山創作的《孔子》銅像立於丹麥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圖為吳為山向丹麥音樂學院師生講述孔子思想(圖:中新社)
我能加入法蘭西藝術院這個藝術的大家庭和藝術的崇高殿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都有一顆愛心,有一顆希望人類和平發展、攜手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的愛心。法蘭西藝術院對我藝術的認可主要源自我作品中深刻的中國精神,這種精神包容博大,既不同於西方的傳統或現代主義,也有別於中國的藝術傳統,帶有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因此作品中既有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也有深刻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有接納世界優秀文化的胸懷,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質在我身上的一種不自覺流露。
在20世紀,許多中國藝術大師都曾留學法國,法蘭西藝術和中國藝術的融匯已有了燦爛的成果,法蘭西學院代表著法國的人文和藝術精神。我將繼續努力推動中法文化交流,也將作為通訊院士進一步提升法蘭西學院在中國的影響,並促進法蘭西藝術在中國和更多觀眾見面。
記者:90年代初期,您就開始走出國門,最終成功打動了世界、贏得國際藝術界的廣泛認可。您認為,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吳為山的《超越時空的對話——齊白石與達芬奇》青銅組雕,立於意大利國家博物館
吳為山: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思是我們有共同的義務和價值,我們有共同的使命和擔當。所以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不僅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人類。我的藝術創作根植於中國土壤和中國人文精神,可以說我的背後是祖國,我藝術的深處是中華文化,我所有的作品都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
為什麼我的藝術被世界所認可?因為我的藝術當中飽含著中華文化,飽含著世界共同的價值追求。我用我的藝術來證明,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限於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所以,我向世界講中國故事,不是講一個狹義的中國概念,而是講一個廣博的、悠遠的、深厚的中國文化。這個多有意思。
記者:您曾說自己是“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國,站在中國的角度遙望世界”。從您的藝術創作角度出發,您認為如何進一步擴大中國藝術和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
吳為山:中國的文化和藝術要走向世界,首先要選擇作品和藝術家,其次是怎樣走出去,走到哪裡?再次是走到那裡幹什麼?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是到那邊訪問,在五星級賓館住一下,吃個晚餐,搞個歡迎晚宴,互相握握手。中國文化“走出去”是要走到靈魂裡面、走到精神世界裡面去,走到他們的生活當中去。那麼靠什麼?靠經典作品,經典作品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是國家民族的象徵。
我創作的《孔子問道於老子》被放在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因為孔子和老子謙虛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人生態度。這不僅僅是中國文化的價值,更是世界的價值。
烏克蘭首都的中心地帶希望能擺放我的雕塑,我提出,這個雕塑要做,就要把中國的杜甫和烏克蘭的偉大人物舍普琴科鑄在兩本書上,一本代表中國的線裝書,一本代表西方的羊皮書。這兩本書形成兩扇門,中間永遠打開,人可以在這條路上走。這是一條什麼路?這是一條絲綢之路,這是一條中歐文化思想交流之路,它永遠會讓你越走越寬廣。
所以,中國藝術家在進行國際交流時要保持自信,不要盲目地去迎合世界潮流。我們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歷史,還有改革開放以來的創造精神,應該保持自信。我想最終就是以中國精神為依託,把中國文化人心靈深處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表現出來,創作出與世界對話的當代藝術作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當國際社會真正了解中國文化後,這也會成為滋養他們的養分和資源。
“用一個雕塑的豐碑
建立一個精神的豐碑”
記者:雕塑是起源於西方的藝術形式,中國從事雕塑藝術的人本就不多,大家就更少。您是如何走上雕塑創作的藝術道路的?
2018年11月14日下午,法蘭西藝術院舉行中國雕塑家吳為山就任通訊院士儀式。圖為法蘭西藝術院終身秘書長洛朗•珀蒂吉拉爾向吳為山頒發院士證書
吳為山:其實,我從小受到書法、中國繪畫方面的影響很大,這一部分是由於家庭的原因,我的外祖父高二適先生是個大書法家,我父親本身國學文化底蘊很深、出口成章;另一部分是由於我們江蘇有一個省國畫院,裡面有一批大師,像錢松岩、宋文治、亞明、林散之。他們都對我有很大影響。
我在17歲時就到無錫學雕塑、工藝美術和惠山泥人,後來到南京師範大學學油畫,到北京大學去進修心理學,又到歐洲去學習,再後來到了美國。這一段遊歷對我影響很大。我覺得文理都是相通的,一切學科都是相通的,不通的原因都是在低層次。比如說這是江,這是湖,這是海,通不通?不通。這個湖泊跟那個湖泊是不通的,這個河流跟那個河流是不通的,這是在低層次。在高層次,江河湖海經陽光一曬以後,到了大氣層全部變成蒸汽了,這個就通了。
最早的時候我是在大學教油畫,教美術理論、教史論,為什麼後來搞雕塑?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都在向經濟看齊,全社會都在辦公司,大學裡很多老師都不教書了,也去辦公司。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精神支撐是不行的,所以我從那個時候開始做歷史人物雕像。
我是希望用一個雕塑的豐碑建立一個精神的豐碑,影響、教化未來一代和當代的年輕人,讓民族文化、讓偉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可以說是“為時代造像”,“為文化造像”,這是季羨林先生對我的評價。
記者:您首創了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如何理解“寫意雕塑”?您的寫意雕塑風格是怎麼形成的?
吳為山:20多年前,我就提出了寫意雕塑的概念。當時中國的學院基本上是按照西方模式教學,而且中國的當代創作也是按照西方當代藝術的模式。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我們中國應該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所以我就提出,用寫意這個詞來概括、符號化地體現中國藝術的精神。
我的創作被稱為寫意雕塑,因為,在對客觀世界的表現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現代主義之前統稱的古典主義,在造型方面又吸收了西方的現代主義的形式,根本的東西是把中國的書法、繪畫、雕塑、青銅器等等中國造型藝術的本質融匯到我們今天對世界文化的吸收當中,形成了一種中西對話和交融的新形式。
我也需要通過自己的長期實踐,來證實寫意雕塑的意義和價值。如果不能通過自己創作的作品體現價值,怎麼向別人證明寫意雕塑的意義在什麼地方?很多人提出理論後,認為要靠別人去實踐,但靠別人實踐和自己去實踐是不同的。自己提出來,就要自己實踐。沒有量的積累,絕不會有質的飛躍。所以我創作了近千件藝術作品來證實寫意雕塑的價值。
比如,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應德國方面的邀請,中國政府向德國贈送了馬克思雕像,而且這尊5.5米高的雕像將被立在馬克思的故鄉特里爾市。我接到這個為馬克思塑像的任務,這是巨大的榮幸,也是一個挑戰。在我心裡,馬克思雕像不僅是一尊雕塑、一件藝術品,更體現出一種力量,真理的力量。
我永遠忘不了2018年5月5號這一天。當天陽光燦爛,150多家世界媒體雲集到特里爾,來自世界各地的1萬多名觀眾參加了揭幕儀式。用特里爾市市長的話來說,這是一次罕見的德國引起世界關注的活動。特里爾這座小城擠滿了人,可見馬克思的影響之大。馬克思雕像立在特里爾後,每天都有成群的遊客去瞻仰。這說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真理光芒越來越耀眼,它有著不可顛覆的真理的力量。
記者:人們通常可能會猜測,雕塑家的手會因為工作而比較粗糙,但您的手看起來卻很光滑?
吳為山:我的手經常做雕塑,做雕塑時也經常觸摸比較粗糙的材料,比如泥巴、石膏等,有的時候還經常被釘子劃破,但是只要水一洗,很快就恢復原本的乾淨了。這就是上帝對我的一個很好的評價,我認為是對我的厚愛。好多人看我的手比較光滑,認為我一定不是搞雕塑、而是寫文字的,但我的學生們知道,我經常做雕塑做到深夜。
我的心靈充滿了創傷,但不是個體的創傷,而是民族的創傷,所以我的手就要溫柔。因為我只有用溫柔的手,才能把中國人溫柔的情表現出來。但是我自己的心裡是坎坎坷坷、刀痕凜凜的。
“讓過去藝術家的創作
為今天的人民所共享”
記者:直至今日,您依然創作不輟,並且同時掌管著國家美術的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您是怎麼平衡各項工作的?
吳為山:我認為一個人就像一棵樹一樣,生長在大地上,它有花朵,有綠色的葉,既要吸收地上的養分,也要吸收空氣和陽光。我做美術館館長,做藝術家,還要教學、寫文章,這些相當於我在這棵樹上有葉子,有花朵,而藝術是我最終結出來的果實。
記者:作為中國美術館館長,請您介紹一下中國美術館目前的館建情況。
吳為山:人們常把美術館誤認為只是“展覽館”,其實她是集展覽、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國際交流等於一體的文化機構。美術館是美術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任重而道遠。2014年,中國美術館確立了這樣的辦館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典藏大家藝術精品、加強國際國內交流、促進當代藝術創作、打造美術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務。這也是美術館職能的集中體現。
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美術的國際窗口,肩負著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近年來,中國美術館打造了“來自中國美術館的藝術”系列國際展,以“中國寫意”為題,選擇具有中國寫意精神的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作品,舉辦國際巡展。
另外,我們還在重點打造“典藏活化”系列展覽,把藏在館內的作品進行梳理展出。過去,許多有名的藏品都是放在庫房裡的,大家只在課本上看過,沒有機會一睹真容。當我們把原作拿到展廳展覽的時候,所有人都有一種親切感,對這些作品都很崇拜。近兩年來,從數九寒冬到炎炎盛夏,到美術館觀看“典藏活化”的觀眾隊伍能排到兩公里。“典藏活化”影響了美術館,也激發了整個社會的品牌性展覽,帶動了全國的美術館把自己的藏品拿出來,讓過去藝術家的創作為今天的人民所共享。
2018年,中國美術館共舉辦各類展覽93個,其中我館自主策劃展覽26個,參與主辦展覽16個,承接外來單位主辦展覽51個。我希望通過中國美術館這樣一個國家平台,把中國傳統的、紅色的、當代的藝術創作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來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國家美術館的平台,讓世界最優秀的文化在這裡得到展示,進行世界範圍內心與心的交流。
記者:新的一年裡,中國美術館將帶來哪些精彩展覽?
吳為山:2019年,中國美術館將有幾個重要的大展,其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的大型慶典展覽和北京國際雙年展都將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年初,中國美術館將推出新年大展——“美在江山”,以及首次以雕塑形式展現民族大團結的全國雕塑作品展。
另外,為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我們還將舉辦多場重要的學術研討會和公教活動。目前,方方面面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
“香港的美術界
呈現出了萬千氣象”
記者:您和香港的緣分頗深,曾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龔雪因傑出學人”,香港科技大學“包玉剛傑出藝術家”、文化講座教授等榮譽。您如何看待香港的美術事業?
吳為山青銅組雕《問道——孔子問道于老子》,立於法國中國文化中心
吳為山:香港的美術是中華大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香港有著特區優勢,所以香港的美術家與國際交流得比較多。應當講,香港很多藝術家都富有創新精神,而且卓有成就。
香港也有不少藝術家是從內地過去的,在那裡,他們很好地與香港特區文化緊密結合,並且頗有成就。像丁衍庸、文樓、蕭暉榮等藝術家,都是積極用自己的藝術來表現民族的美,表現中國與世界溝通融匯的美。所以,整個香港的美術界呈現出萬千氣象。
記者:近年來,您個人或中國美術館與香港有過哪些交流合作?
吳為山:我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做過教授、教過書,所以我個人對香港有很多了解,也有很多合作。
中國美術館馬上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展覽——“丹青妙手寫真神—中國美術館藏任伯年人物畫特展”,將於2019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出。香港藝術館翻新擴建後會在2019年重新開館,屆時將舉辦一個吳冠中藝術大展,中國美術館也會出借一批吳冠中的優秀作品赴港展出。另外,我們也會把香港的一些珍貴藏品借到中國美術館來展覽。所以,中國美術館和香港藝術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和藝術機構,都是心相通、藝相融。
應當說,我們將不遺餘力地積極支持香港,積極支持澳門、台灣的美術發展,中華文化一家親。我們還計劃把中國美術館“美在新時代”展覽的代表性作品,在澳門博物館展覽。所以,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就像港珠澳大橋那樣,完全是連在一起的,關鍵要不斷地推動交流,這種交流是一種情感的互融,將促進美的創造。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