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王春新:“明日大嶼”計劃落實 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在中南海瀛台會見了到京述職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回顧過去一年特區政府施政,“明日大嶼”計劃的提出稱得上可圈可點的一筆,也是香港市民關心焦點之一。對香港而言,土地是制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明日大嶼”計劃是跨越未來二三十年的願景,希望為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市民安居樂業創造條件。然而,這樣一個計劃卻引發不少各有目的的爭議。本文旨在探討落實這一發展藍圖面對的挑戰和機遇,並展望其發展前景。

| 香港 王春新

“明日大嶼”計劃不僅是填海造地

根據施政報告,“明日大嶼”計劃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劃後的內河碼頭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再配以一套全新的運輸基建網絡貫通各區。這一發展藍圖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中部水域填海。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可規劃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其中7成為公營房屋。預計首階段住宅可在2032年入夥。相比香港東西水域,中部水域的生態敏感度較低,因而有潛力進行大型填海工程。

二是運輸基建先行。研究興建一條新的主要運輸走廊,以道路和鐵路連接屯門沿海地帶、北大嶼山、中部水域人工島和港島北的傳統商業中心,並會推展一條與北大嶼山公路並行的高速公路和擴建龍門路。既可以拉近赤鱲角機場與香港島的距離,進而鞏固大嶼山的“雙門戶”角色,更有助新界西部經濟走廊的形成;同時也會釋放中部水域人工島、龍鼓灘近岸填海土地、內河碼頭區、屯門東和屯門西等沿線地區的發展潛力。

三是打造第三核心商業區。填海所得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將會是繼中區及九龍東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同時亦可與先進的“機場城市”發揮協同效應,為產業提供發展空間。初步估計中部水域人工島可提供約34萬個就業職位。

四是發展機場城市。政府擬邀請香港機場管理局就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項目提交發展方案,連同機場三跑系統、高增值物流中心、SKYCITY航天城發展項目、以及剛獲機管局收購私人權益的亞洲博覽館及其第二期發展,大嶼山將會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實際上,機管局現正進行多個項目,為機場城市策略的重要部分,其中三跑道系統項目,將有助機場提升運力至年客運量達1 億人次,貨運量則可達每年九百萬公噸;機管局也將就亞洲國際博覽館的未來發展進行研究,務求全面實現航天城與亞洲國際博覽館之間的潛在協同效應; 航天城發展項目集娛樂、零售及餐飲設施於一身,同時提供酒店與辦公室設施,將成為香港最大型的商業發展項目及區內矚目新地標;機管局計劃興建的高端物流中心將可把握電子商貿高速增長帶來的商機,鞏固香港國際機場全球貨運業務的領導地位,是機場城市策略的另一主要動力。

五是相關發展項目。政府已於2018年初為港鐵小蠔灣車廠用地啟動規劃程式,估計其上蓋發展於中長期可提供不少於14,000個住宅單位,希望打造一個包括公私營房屋及社區設施的小蠔灣社區。“明日大嶼”將成立10億元(港幣,下同)的“大嶼山保育基金”,推動及落實保育工作。

中銀香港王春新:“明日大嶼”計劃落實 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填海造地在香港已有百餘年歷史,不少新市鎮都曾填海,對解決市民住房問題起了關鍵作用。圖為從獅子山郊野公園的著名地標望夫石俯瞰沙田新市鎮(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對“明日大嶼”的質疑

缺乏立足理據,

多為非理性民粹情緒

然而,“明日大嶼”計劃一經公布,卻引發不少爭議。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泛民主派,主要是從民粹角度看問題。

一是生態環境方面,質疑者認為計劃推出前沒有完全掌握受計劃影響地區的生態,如影響水流速度,干擾海洋生物生長。該水域內還有珊瑚群落,也是重要漁場。

二是氣候變化方面,質疑者稱,據氣候專家分析,如果地球氣溫上升2-4度,200年後水位可能上升4.7-8.9米,如何保障這個人工島的安全值得關注。

三是建造成本方面,填海加上建設道路和鐵路等,成本或逾一萬億元,質疑者認為等於倒錢落海。

四是人口估算方面,統計處估計本港人口至2043年達到頂峰822萬人,增長約78萬人。但質疑者認為現時香港生育率不足,人口增長或不如預期,不需要建造大型人工島。

五是優先次序問題,質疑者認為應優先發展棕地、粉嶺高爾夫球場和其他閒置土地,這些土地足夠應付未來人口和房屋需求。

六是土地規劃方面,質疑者認為香港從來沒有好好規劃新界土地,目前尚未規劃的土地面積為9,680公頃,應先處理沒有規劃、規劃得不好和規劃了但沒使用的土地。

支持力量大於反對力量,

“明日大嶼”發展前景看好

我們認為,雖然“明日大嶼”計劃面對上述諸多質疑和挑戰,但由於住房問題困擾香港多年,急需儘早解決,相信政府會迎難而上,發展前景仍可看好。

首先,填海造地刻不容緩。據政府統計,2018年二季度市民的置業購買力指數,即按揭供款相對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例惡化至74%,高於上年平均水準的67%;超過15萬個家庭和單身長者輸候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3年。這不僅影響市民生活素質,更影響到香港經濟成長和社會長治久安。今年施政報告雖提出要多管齊下,包括“明日大嶼”願景、新界棕地發展、土地共用先導計劃、活化工廈以及精簡管治等等,但根本出路是大面積填海造地,突破供給側限制,建設新型城區。因為填海造地可最大限度發揮主動性和主導性,有望用20年左右的時間,徹底解決港人的居住難題。

其次,新一屆政府決心大。2017年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本屆政府的房屋政策四大元素。2018年第二份施政報告更明确指出讓市民安居,大眾才樂以香港為家,政府有責任為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適切居所,必須大刀闊斧、排除萬難和持之以恆地開拓土地,不因經濟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升跌而動搖覓地造地、建立土地儲備的決心;強調“明日大嶼”願景是本屆政府的重點工作,政府會成立一個直接向特首負責的專責統籌辦事處,就整體方向提供督導、統籌並監察計劃的落實。

最後,支持力量大於反對力量。本港工商界普遍認為“明日大嶼”計劃對香港穩定發展是個好事,暫時沒什麼太大分岐。建制派大多全力支持特區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及相關行動。主要從民粹角度出發的反對聲音,得不到民意的支持。

雖然如此,未來政府要推進這一藍圖,仍應爭取更多支持。比如儘管中部水域的生態敏感度較低,也要切實做一個嚴謹的環境評核工作,採取新技術手段把影響降到最低。與此同時,進一步細化方案和規劃設計,完善長遠房屋策略,把房屋供應、尤其是公共房屋落實到位,讓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看到希望。此外,還要加快細化財政安排。其實,以政府可出售土地面僅佔20%的保守估計,其收益也足以彌補填海和基建等一切開支。政府儘快明確項目投資總量和每年分攤金額,可給市民有個好交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香港寒士俱歡顏。香港的住房困局,多年已然,於今為烈,“明日大嶼”既為解決住房問題提供了可行方案,也為香港商業發展提供了新平台,相信是一件順應民心的德政,體現以民為本、兼顧商業的施政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日大嶼”計劃關係到香港的未來。寄望特區政府加快研究,細化和完善有關計劃,並儘快做出決策,以彰顯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中銀香港王春新:“明日大嶼”計劃落實 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作者係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