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從容應對壓力挑戰

2018年香港經濟持續穩健向好。然而,中美貿易戰對貨物出口的影響,在未來一段日子可能逐步浮現,並將對整體營商環境產生深刻影響,甚至累及本港經濟增長。港商可透過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應對和減輕可能出現的各種衝擊和壓力,實現穩步發展。

|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吳宏斌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從容應對壓力挑戰

吳宏斌博士

應加緊部署調整策略

直至2018年第3季,本港失業率依然偏低、訪港旅遊業持續擴張、貨物出口更有顯著增長,但經濟增長速度已由第2季的3.5%減慢至2.9%,近月市場氣氛亦有所轉變,股市樓市已開始出現調整。雖然直到現時為止從出口數字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香港的影響暫時並不顯著,但相信只是因為廠商紛紛趕在2019年提高關稅的措施實施之前“搶閘”出口有關。

中美貿易戰自2017年3月爆發以來,業界一直非常關注其對香港的影響。雖然香港現時沒有太多生產線,但不少港商均有於內地設廠,並以美國為主要市場,他們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可說是首當其衝,這從廠商會早前向會員所作的問卷調查結果便略知一二,除了有會員企業表示遭遇買家減單、減價之外,亦有港商因為輸美貿易受阻而面臨資金周轉的壓力,業界不少人對未來一年的業務前景看淡。

2018年12月1日,中美雙方達成暫停加徵關稅90天的協議,無疑令本來膠著僵持的兩國關係得以稍稍緩和,為貿易談判帶來新轉機,亦讓廠商稍為有喘息的機會。然而,兩國要在短時間內在市場准入、強制技術轉讓、知識財產保護、非關稅壁壘、網絡入侵和網絡盜竊、服務及農業等一籃子議題達成協議絕不容易,業界不能鬆懈,反應加緊部署,調整業務發展策略。

作為本港最具代表性的商會之一,廠商會一直密切注意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與其他商會及政府保持緊密聯繫,商討對策。2017年10月,廠商會已成立了“中美貿易摩擦聚焦小組”,並舉辦應對座談會,收集及提供貿易戰的最新資訊,以及進行討論和提出參考意見。

進一步拓展內銷市場

面對外部壓力及自身發展難題,本港企業應當保持警惕,早謀策略,為接下來可能出現的狀況作好準備。雖然政府早前已推出一系列措施協助中小企短期解困,但長遠而言,分散生產線及市場才是上策。筆者認為,中美貿易戰雖然殘酷,但“有危亦有機”,港商可趁機調整業務方針,開拓內銷及其他海外新興市場,例如早前與特區政府簽署貿易協議的東盟,以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緊隨國家發展步伐,藉以平衡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

此外,進一步拓展內銷市場亦非常重要。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爐,大灣區是一個人口超過6,800萬的市場,無論在規模總量、消費結構及層次上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香港的產品可利用在品質、設計、形象以及中檔定價等方面的優勢,加緊拓展大灣區的內銷市場。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從容應對壓力挑戰

2018年12月15日,第五十三屆工展會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開幕。工展會是香港最大型戶外展覽會,由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於1938年創辦(圖:新華社)

創科是香港未來發展方向

在國家擴大開放的背景下,香港的功能只會愈來愈加強,而創新與科技亦將會是香港所有產業包括工業在未來要聚焦的發展方向,也是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動力。雖然傳統產業在升級轉型方面遇到不少挑戰,但提升技術、擁抱科技刻不容緩,特區政府已撥出資源全力推動創科發展及再工業化,包括成立20億港元“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及增撥20億港元在工業邨為先進製造業建設生產設施,企業應好好善用;另一方面,廠商會亦希望政府能為促進珠三角港企的持續發展建立長效機制,以及允許創科資源可以“過河”,讓原本只適用於本土工商業的支援措施“一視同仁”地延展至境外工業,使在粵的廠商也能實現華麗轉身。

正面一點來看,貿易戰雖然為企業帶來衝擊,但亦有助凸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享有作為獨立關稅區和世貿組織的單獨成員的特殊地位,早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特首林鄭月娥時也特別提到這優勢得來不易。香港或可把握這箇中有利的外部機遇,“推銷”自身的優勢,包括完善的法治制度、商業服務、廣泛的國際聯繫及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的頂尖人才,吸引港商、內地企業甚至跨國公司來港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利用“香港製造”的原產地優勢來減低貿易戰的風險和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說到底,即使沒有貿易戰,香港和企業依然要“強身健體”,不斷進步和創新,才能在國家持續發展及開放的背景下,找到自身的立足之地。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從容應對壓力挑戰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