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兩岸關係: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博弈
2019年,兩岸關係發展由於島內“大選”提前開打而進入一個複雜嚴峻的新階段,蔡英文當局不會放棄既定的“台獨”路線,兩岸對立對抗的僵局不僅難以打破,而且呈固化升級的趨勢。但可以確定的是,大陸仍然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其日益提升的綜合國力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對台影響力,其剛柔相濟的對台政策也正在對島內社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塑造力。在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指導下,大陸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守行之有效的對台政策,比以前更有條件、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把握兩岸關係的大局和發展方向。
文| 北京 朱衛東
2018年12月14日,“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在台北揭曉,“望”字被評選為2018海峽兩岸年度漢字(圖:中新社)
對於海峽兩岸關係而言,2019年注定是一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關鍵之年,“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這一年,影響兩岸關係的諸多因素、矛盾和問題會交相激蕩,疊加共振,呈現出尖銳複雜的博弈狀態,其結果直接攸關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勝敗聲勢,進而影響未來4至8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與進程。
展望新的一年,海峽兩岸關係將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的博弈,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奇特組合。“拼大選”的主軸將成為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動蕩的根源,兩岸關係的變數在於,蔡英文會否為競選連任放手一搏,以及中美博弈升級背景下美國與台灣的關係會否失控;其確定性在於,大陸對台影響力和塑造力日益增強,島內新民意期盼兩岸和平合作。
“拼大選”的主軸
注定兩岸關係不平靜
幾十年的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表明,兩岸關係的好壞,是平穩還是動蕩,深受島內因素特別是四年一次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影響。按照慣例,選前一年,島內主要政黨就開始布局備戰,在一切為了選舉的大背景下,“兩岸牌”一直是朝野“拼選舉”的重要籌碼和工具,不同參選人的兩岸主張及其打“兩岸牌”的方式和力度,將直接衝擊兩岸關係,進而引發外力因素的連鎖反應,導致兩岸關係進入敏感複雜的動蕩期。
2020年的台灣“大選”和“立委”二合一選舉,對於剛剛遭到大挫敗的民進黨和谷底大翻身的國民黨而言別具意義,雙方都有輸不起的巨大壓力,它不僅攸關蔡英文個人能否競選連任,民進黨能否保住政權,也關係到國民黨能否乘勢東山再起重返執政。對於關心中國和平統一進程的人們來說,2020年的“大選”結果對於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兩岸關係發展也具有分水嶺的意義。倘若民進黨當局得以繼續執政,再經過四年的“台獨”施政,島內政經社會狀況和民意主流將更趨複雜,在“台獨政權”長期灌輸教化下,兩岸關係的複雜性、對抗性和不確定性將顯著升高。對於期望打“台灣牌”的美國、日本而言,幾十年的歷史經驗也反復證明,美日絕不會放棄“以台制華”戰略,台“大選”為美日新的插手干預提供了機會。可見,台灣“大選”將牽動各方利益,引發內外聯動,兩岸關係的狀況只是表象,核心是台灣向何處去,台灣將再次面臨關鍵的抉擇。目前,蔡英文在強烈危機感促使下,已提前半年成立競選辦公室,這清楚地表明,民進黨和國民黨拼死一戰的2020選戰已提前開打,2019年的兩岸關係注定不會平靜。
蔡英文會否為競選連任放手一搏
未來,無論外在客觀環境如何變化,蔡英文在主觀上絕不會主動放棄連任,相反,謀求競選連任則是她個人的最高追求。然而,殘酷的現實與她的意願和目標形成巨大反差。剛剛結束的被視為其執政“期中考”和信任投票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遭遇慘敗。“全台最大黨是‘討厭民進黨’”,成為選舉流行語。蔡個人的支持度也不斷創新低。選舉已釋放清晰的信號,即,蔡當局為所欲為的施政不得人心,民眾對其執政路線投了反對票。這一結果加劇了民進黨的執政困境,使蔡英文的連任之路變得更加黯淡。
選後,外界都在觀察蔡英文及其民進黨是會從挫敗中汲取經驗教訓,改弦易轍重新出發,還是執迷不悟一意孤行?這也是判斷“九合一”選舉對蔡英文當局會否產生“骨牌效應”還是“鐘擺效應”的重點所在。目前看,蔡英文並未真正讀懂看清民眾所釋放的信號,她在選後請辭黨主席時仍然辯稱,“近三年來台灣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今後也將會“繼續堅持既有路線”;民進黨的選舉操盤手甚至把失敗歸咎於競選策略失誤等等,這些錯誤的認知表明,蔡英文當局並未真正認清慘敗的根本原因,“台獨”和“反核”兩大“神主牌”加上權力霸凌帶來的治理能力低下,是其“拼經濟”和內政改革窒礙難行、失去民心的症結所在,兩岸關係不好,台灣不可能好!
預計,未來一年多,蔡當局仍難以把握民心脈動,順應新民意,也難以遏止民進黨下滑的頹勢,“九合一”選後帶來的政治“骨牌效應”正在強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外界多認為,蔡英文為了挽救選情贏得勝選,在無牌可打的情況下,可能放手一搏捨棄“溫和路線”,走陳水扁式的衝突對抗老路,即,利用執政地位和資源,蓄意挑起兩岸統“獨”對抗,以煽動民粹、凝聚綠營、騙取選票。其可能的做法包括:縱容支持“喜樂島聯盟”等島內“急獨”勢力搞各種名目的“涉主權議題公投”,全力推動“公投綁大選”;甚至利用“立法院”多數優勢修訂“公投法”,強行將“領土”變更、“憲改”、“兩岸政治協議”等敏感議題納入;或借修法變更兩岸政治定位,聲請涉主權議題的“釋憲”,乃至“實質修憲”;或民進黨領銜公然舉辦“正名、制憲、入聯公投”甚至“台獨公投”等等;倘若這些激進的“台獨”挑釁活動得以實施,將嚴重衝撞大陸底線,導致兩岸關係劇烈震蕩甚至失控被迫提前攤牌。對於這種惡化兩岸關係的可能性,切不可掉以輕心。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蔡英文當局在內外巨大壓力下,被迫繼續玩兩手策略,在不改變“台獨”的前提下採取政經分離做法,將施政敗績的責任歸咎於大陸和國民黨。
台灣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慘敗,國民黨大勝。圖為“六都”及縣市長選舉總得票率
中美博弈升級背景下
美台關係會否失控
2019年的兩岸關係發展回避不了美國因素的影響。歷史經驗顯示,由於中美之間存在根本性分歧和結構性矛盾,中美作為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的戰略競爭會長期存在,美國不會放棄“以台制華”戰略,始終是影響台灣問題最大的外部因素。美國何時以多大的力度打“台灣牌”,取決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和戰略策略,取決於中美力量對比和中美關係的狀況,台灣則一直處於被動的“棋子”地位。
當前,由於中美貿易戰升級帶來的雙方諸多領域戰略博弈的加劇,中美戰略互信赤字增大,美國打“台灣牌”的動因明顯增強,特朗普政府會更傾向於使用靈活的手法將台灣議題作為對華政策的議價工具和調節閥。同時,由於蔡英文上台後全力“倚美抗統”,唯美馬首是瞻,甘當棋子,積極迎合美方的戰略部署。因此,可以預見,對於2019年的兩岸關係和2020年的台灣“大選”,美國不僅不會放棄對民進黨的支持,而且會通過各種方式唆使挑動、扶持蔡英文當局與大陸對抗。新的一年,美台勾聯的做法包括:揚棄一中政策,強化美台軍事安全合作,提升售台武器的性能、規模和機制化,如出售F-16V戰機等,推動美台軍艦互泊;提高美台官員互訪層級,干預外國與中國建交或復交,在國際場合為台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活動撐腰打氣。
儘管如此,形勢並非不可控。一方面,鑒於中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以及為捍衛核心利益不惜一戰的堅定意志決心,“台獨”盡頭就是統一;另一方面,由於美國霸權實力的相對衰落,以及特朗普講究成本代價的商人思維,筆者認為,2019年,中美雙方在和則兩利、鬥則兩害的權衡考慮下,雖然彼此競爭會加劇,美國也會加大干預兩岸關係的力度,甚至可能試探碰觸紅線,但是尚不至於造成美台實質關係突破引發美中關係失控的可能,因為那種狀況只會迫使北京加速兩岸統一進程。此外,美國主動為了“台獨”或者因為“台獨”挑釁被拖下水而不惜代價與中國全面對抗攤牌的可能性也不大,其根本原因在於,面對視台灣為核心利益的日益強大的中國,美國承擔不起因此而付出的巨大代價。相反,從中長期的角度看,中國崛起勢不可擋,中美之間有著巨大合作空間和共同利益,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消極作用越來越能夠得到有效管控,可能逐步由消極因素向積極因素轉變。
大陸塑造力和島內新民意影響日深
剛剛落幕的“九合一”選舉,大陸對台政策的影響力和塑造力潛移默化地展現出來,兩岸因素愈益成為民眾投票的重要因素。隨著“三通”帶來的兩岸一體化進程加快,以及島內三次政黨輪替和近20年兩岸關係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對比,兩岸關係的好壞越來越和島內民眾的自身利益乃至投票行為相聯結,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到“兩岸好,台灣才能好”,期盼當局認同“九二共識”為兩岸和平合作帶來新願景。韓國瑜在高雄選舉關鍵時刻敢於公開支持“九二共識”且獲得大勝就是一個實證。“台獨”政權的挫敗表明,大陸對台政策措施日益深入人心,“九二共識”獲得了島內新民意的授權,這也是蔡英文、民進黨乃至美國在台協會在選舉中操弄“大陸介入選舉”失效、所謂“東奧正名公投案”遭到挫敗的關鍵原因。
2019年,兩岸關係發展由於島內“大選”提前開打而進入一個複雜嚴峻的新階段,蔡英文當局不會放棄既定的“台獨”路線,兩岸對立對抗的僵局不僅難以打破,而且呈固化升級的趨勢。但可以確定的是,大陸仍然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其日益提升的綜合國力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對台影響力,其剛柔相濟的對台政策也正在對島內社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塑造力。在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指導下,大陸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守行之有效的對台政策,比以前更有條件、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把握兩岸關係的大局和發展方向。對各種“台獨”冒進挑釁做到防患未然、露頭就打,無論是“灰犀牛事件”還是“黑天鵝事件”,大陸都將予以強力遏制,確保對“台獨”震懾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迫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堅決防範和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另一方面,針對“九合一”選舉所展現出的“重經濟民生、盼和平合作”的島內新民意,大陸方面將全面回應廣大台灣同胞的訴求和期盼,真心實意、想方設法增進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進一步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將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落實落細落地,切實提升台灣同胞的獲得感,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