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兩檢」的憲制意義與「一國兩制」實踐新發展(上)

  「一地兩檢」不僅僅是內地執法人員在香港特區執法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內地的法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適用問題。對於這一方案的理解和實施,還關係到我們對於「一國兩制」的發展方向和基本趨勢的基本判斷。實際上,實現香港特區社會發展與香港基本法規定之間的協調,是基本法實施過程中一個經常要遇到的歷史性難題。正是如此,我們唯有以一種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態度來面對,才可以理解「一地兩檢」方案順利落實的重大歷史意義。

  編者按:本文為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所撰。文章從「一國兩制」實踐新發展的高度、深入分析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實施「一地兩檢」的憲制意義。全文1.8萬餘字,因版式篇幅所限,本刊分兩期進行連載,本期刊登文章第一部分。

「一地兩檢」的憲制意義與「一國兩制」實踐新發展(上)

「26公里」的香港段高鐵連接「2.5萬公里」的國家高速鐵路網,開啟了香港特區的「高鐵時代」。圖為從長沙南站開往香港西九龍站的高速列車


一、香港並軌國家高鐵網:「一國兩制」實踐中的新問題

  (一)18年磨一劍:香港開啟高鐵時代

  2018年6月1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三讀通過《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一地兩檢」在香港的本地立法程序基本完成。9月23日,正值中秋佳節前一天,首列從內地駛往香港的G5711次「和諧號」高鐵列車在早上6時44分從深圳北站出發直奔西九龍;7時,首列從香港西九龍站出發的G5736次「動感號」高鐵列車發往深圳北站。香港正式邁入「高鐵時代」。

  在首班列車開出西九龍站首日營運儀式上,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由開始的概念到今天建成,高鐵香港段前後花了18年,這是值得香港驕傲的大型跨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早在香港回歸之後的第二年即1998年,特區政府展開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探討進一步擴展鐵路網絡的最佳方法,其主要原因是考慮到香港人口在未來20年的持續增長,以及香港與內地之間活動聯繫將日益頻繁,這些將為香港帶來新的鐵路運輸需求,當時曾就此提出建設「區域快線」的建議。

  於2000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布《鐵路發展策略2000》闡述政府新的鐵路發展政策並提出下一階段鐵路網絡發展的基本方案。該策略著眼於香港未來15年在經濟、社會和人口方面的增長,以及加強香港與內地、特別是廣東省和珠三角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聯繫,香港特區鐵路發展研究提出的「區域快線」建議被納入香港鐵路網絡發展藍圖,主要為香港邊界和都會區提供快速鐵路服務。

  2007年10月,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向立法會發表主題為「香港新方向」的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十大建設,繁榮經濟」規劃,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西九文化區等被列為十項大型工程,其中高鐵被視為頭號工程。報告認為「這些項目不但可以拓展空間讓香港進一步發展,更可以改善內部交通情況,將社會、文化、商業活動用更快捷方便的運輸系統聯繫起來。更重要的,是藉著強化香港與毗鄰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在鐵路和道路交通網絡上的聯繫,加強香港與周邊區域的融合,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城市的地位,為未來的持續發展奠下新基礎。」

  2009年10月20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高鐵項目獲特區立法會批准興建,項目預計造價537億港元,期望可按計劃年底動工、2014年完成。此後,立法會財委會在審議項目撥款申請的過程中幾經波折,先後於2009年12月18日、2010年1月8日、2010年1月15日的會議中押後表決,直到2010年1月16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第四度開會審議高鐵撥款申請,在經過冗長的審議之後,財委會最終以31票贊成、21票反對通過兩項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共值669億港元的撥款動議。

  2010年4月,高鐵香港段正式開工建設。由於施工周期長、地質條件複雜和惡劣天氣影響,項目施工成本增加,在項目已完工超過7成時,特區政府之前批出的撥款即將用完,需要追加撥款並推遲竣工及通車日期。由於立法會反對派議員的阻撓,追加撥款的申請直至2016年2月底也未能在立法會進行表決。2016年3月11日,立法會財委會審議並表決通過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涉及196億港元的追加撥款申請,高鐵香港段竣工通車的計劃也推遲至2018年第三季度。

  2018年3月23日,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宣布,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項目主要工程竣工,全部工程已經完成99%,並於4月1日進入試營運階段,香港9列高鐵被命名為「動感號」。

「一地兩檢」的憲制意義與「一國兩制」實踐新發展(上)

對於香港這個區域和國際交通樞紐城市而言,高鐵是一張重要的現代化名片,也是這座大都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圖為停靠於西九龍站的動感號高速列車 


  (二)「26公里」連接「2.5萬公里」:香港並軌國家高鐵網

  縱觀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規劃和建設過程,可以發現,香港特區在成立之初即提出初步的建設意向,而隨著國家高鐵網建設規劃的出台,香港段高鐵建設也正式提上日程並得到國家大力支持。廣深港高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北京-廣州-香港高鐵的南段,全長約140公里,其中香港段線路長約26公里。

  2004年1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描繪中國之後十多年的鐵路建設藍圖,其中即規劃了「四縱四橫」客運專線以及珠三角區城際客運系統。2007年,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年度施政報告中第一次對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國家高鐵網連接做出專門規劃:「國家現正興建長達一萬二千公里的高速鐵路網絡,連接各大城市,列車時速可高達二百至三百公里。這個網絡將大幅提升內地運輸能力。為配合這方面帶來的機遇,我們正全力推展由西九龍伸延至廣州石壁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項目。這條路線採用專用走線,確保在香港境內服務暢通無阻。」

  事實上,在香港回歸祖國之際,也正值世界範圍內高速鐵路發展第三次浪潮興起,以中國為代表的高速鐵路全面建設的展開,則將世界高速鐵路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2008年,中國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開通,此後迅速發展形成2.5萬公里「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網,運營里程佔世界高鐵總里程的2/3,運營速度更以時速350公里引領世界高鐵潮流。經過10年的建設和運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群因高鐵聯繫而形成1小時交通圈,大中城市之間因高鐵的互聯互通而變得更加緊密,中國已建成並運營世界上高鐵里程最長、技術最全面、運輸密度最高、成網運營場景最複雜的高速鐵路網,並將實現從「四縱四橫」高鐵網到「八縱八橫」的升級,高鐵發展迎來新的時代。

  按照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2030年),到2020年,中國鐵路網運營里程將達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年,鐵路網規模達17.5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鐵路3.8萬公里左右。

  高鐵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中國,不僅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還極大的增強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高鐵在改變中國和世界的交通格局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製造」。同時,高鐵也在悄然之間成為感受中國發展節奏、理解中國發展模式的重要標誌。2015年11月26日,李克強總理邀請中東歐16國領導人共乘高鐵時指出,中國高鐵是中國多年來經濟發展、技術進步、裝備升級、工程建設、人才成長多方面因素積累的成果。

  2018年9月22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西九龍站出席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開通儀式的致辭中特別談到:「國家的高鐵發展是驚人的,是舉世矚目的。從無到有,從有到領先全球並且獲得國家名片的美譽,只是十多年間的事,期間國人的生活體驗和出行模式不但得到前所未有的轉變,亦大大推動了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對於香港這個區域和國際交通樞紐城市而言,高鐵是一張重要的現代化名片,也是這座大都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廣深港高速鐵路全長142公里,香港段長26公里,全線均以地下隧道形式建設,採用專用軌道。高鐵香港段通車之後,將大大減少由香港以鐵路往來內地各主要城市的時間,同時方便並加強內地人民和香港特區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聯繫,鞏固香港作為區域海、陸、空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

  「26公里」的香港段高鐵連接「2.5萬公里」的國家高速鐵路網,這意味著香港並軌國家高鐵網,開啟了香港特區的「高鐵時代」,也讓「一國兩制」實踐進入到高鐵時代。林鄭月娥在高鐵香港段開通儀式的致辭中也談到,這條短短26公里的鐵路接入內地段後,會貫通廣州、深圳、香港3個高速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龍頭城市,除了使大灣區的快速客運網絡更臻完善,推動區內經濟、社會和文化交流之外,更透過京廣客運專線和杭福深客運專線,將香港連接至首都經濟圈和長三角區域。進一步接通國家三大經濟圈,有助增強區域之間的協同效應,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二、「三步走」落實「一地兩檢」:化解「一國兩制」實踐難題

  (一)「三步走」程序與「一地兩檢」合作安排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由全國人大於1990年4月4日通過,在基本法的制定過程中,香港特區成立之後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問題不可能事無巨細的預先做出安排,也不可能精確預見到未來幾十年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速度和進程,同樣也無法估計和預料內地和香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高鐵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和高鐵網絡不斷升級是中國進入21世紀之後的一個重大實踐,如何讓誕生於綠皮車時代的基本法能夠適用並應對解決高鐵時代的「一國兩制」實踐的難題?這的確是基本法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制度和實踐難題,也是對「一國兩制」實踐如何走向更大成功的重大考驗。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建設從創意提出、項目啟動到基本建成差不多用了近20年時間,期間曾面臨高鐵建設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立法會撥款以及因造價上升而追加撥款等難題,而如何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根據基本法的規定設計出便捷、高效、穩妥的通關方案,則成為廣深港高鐵順利運營的關鍵。這是香港特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難題,其圓滿而妥善的解決不可能靠簡單的適用香港基本法的條文而直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創造性的實踐來避免機械而刻舟求劍的基本法適用難題,特別是需要內地和香港特區社會各界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來尋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案。「一地兩檢」方案的設計安排,就是為了化解這一重大難題、根據高鐵的運營規律要求而做出的最優選擇。

  2017年7月25日,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袁國強、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和保安局局長李家超舉行記者會,公布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安排,即乘坐高鐵的旅客將可在高鐵西九龍站一個地方先後完成出入境手續。根據現有方案,相關安排將參考深圳灣口岸模式,採用「三步走」方式落實「一地兩檢」,以確保高鐵效能充分發揮,即首先會與內地達成《合作安排》,然後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決定批准及確認《合作安排》,最後則通過香港和內地各自相關法律程序,香港特區立法會審議通過相關條例後在本地實施。袁國強表示,高鐵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最能發揮經濟及運輸等效益。由於「內地口岸區」被視為香港特區範圍以外,所以不會違反基本法,特區政府在「一地兩檢」方面並無後備方案。

  之所以採取「三步走」程序來讓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方案順利落地,這是中央有關部門和香港特區政府反復協商之後而做出的富有創造性的設計安排,是實現香港特區高度自治權和中央管治權有機結合的經典範例。「三步走」的程序一方面是要尊重香港特區和內地的法律制度,這既體現在第一步即內地和香港特區簽署合作安排,同時也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批准程序為「一地兩檢」方案的合法性做出具有法律效力和權威性的確認,即第二步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相關的合作安排,繼而在此基礎上由香港特區和內地各自按照各自的法律程序來落實具體的合作安排,即第三步。

  2017年11月18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與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簽署了《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簽署關於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啟動了「一地兩檢」方案「三步走」程序的第一步。為了在香港特區立法會順利通過「一地兩檢」方案的本地立法,立法會在此之前(11月15日)審議並通過特區政府提出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無約束力議案。這實際上是特區政府為落實「一地兩檢」「三步走」方案而做出的一個精心準備和安排。袁國強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時表示,立法會議員是不同界別選民的議會代表,政府通過提出非約束力議案,聽取立法會全體議員就「一地兩檢」的意見,是有效而尊重民意的諮詢方式。

  2017年12月22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為實現香港特區與全國高鐵網絡的互聯互通,深化香港與內地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關於批准〈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於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的決定草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對該文件作出說明。張曉明表示,「一地兩檢」是「一國兩制」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涉及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設立內地口岸以及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管轄權的劃分和法律適用。在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有利於實現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全國高鐵網絡的互聯互通,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運輸、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有利於促進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內地之間的人員往來和經貿活動,有利於深化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內地的互利合作,有利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於保持香港特別行政區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批准〈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於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的決定》,批准此前廣東省人民政府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的《合作安排》,並確認《合作安排》符合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其中特別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內地有關方面就在西九龍站設立口岸並實施「一地兩檢」的相關問題協商作出適當安排,是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行使高度自治權的具體體現。在西九龍站設立內地口岸區,不改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範圍,不影響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權,不減損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和自由。出於在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的需要,《合作安排》對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管轄權(包括司法管轄權)劃分和法律適用作出規定,並明確西九龍站內地口岸區視為處於內地,是適當的。至此,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方案完成了「三步走」程序關鍵而決定性的「第二步」。

  事實上,在港澳回歸之後的「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也曾數次遇到過與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方案類似的法律難題。不管是澳門特區新邊檢大樓管轄權變更,還是香港特區深圳灣港方口岸管轄權變更,以及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建設與法律管轄,中央政府都是遵循憲法和基本法確立的法律原則和規定,通過創造性的實踐來實施港澳基本法,實現中央管制權與港澳特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為港澳特區發展中的難題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化解兩地之間的法律障礙,同時也讓「一國兩制」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2018年1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並刊憲。1月31日,草案被提交立法會進行一讀,香港特區本地立法程序正式啟動,落實「一地兩檢」「三步走」程序的最後一步。6月14日,香港特區立法會經過二讀程序之後以40票支持、20票反對、1票棄權,三讀通過「一地兩檢」方案。這意味著,「一地兩檢」方案被轉化為香港特區的法律規定,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本地立法問題得到解決。

「一地兩檢」的憲制意義與「一國兩制」實踐新發展(上)

前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指出,在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的唯一目的,是令乘坐高鐵往返香港與內地的乘客可方便、快捷地辦理兩地通關手續,從而發揮高鐵效益。圖為西九龍高鐵站內


  (二)「一地兩檢」方案:考驗兩地人民的智慧

  在香港回歸前夕,由於香港和內地交流頻繁、來往人數增加,當時的鐵道部專門成立了工作組制定京九直通車計劃。1997年3月,鐵道部向國務院呈報開行北京、上海到九龍直通旅客列車的請示並著手制定列車通行辦法,確定在1997年7月1日之前開通。1997年5月,京九、滬九直通車正式通行後,列車在東莞站停靠約一個小時,乘客須攜帶所有行李在該站辦理內地出入境手續。之後,出入境手續程序也曾改為在廣州東站至深圳站區間運行途中辦理。2003年10月,隨著北京西站、上海站出入境大堂啟用,乘客出入境手續在始發站及終到站辦理。

  而今,廣深港高鐵則採取了「一地兩檢」方案,即在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口岸設立香港口岸區和內地口岸區,由內地的有關查驗部門進駐內地口岸區執法查驗辦理出入境手續。這一制度設計和落實極大的方便了高鐵旅客辦理通關手續,在簡化流程的同時也縮短了辦理時間,比京九、滬九直通車「兩地兩檢」輪候通關更加方便快捷。從內地口岸區到香港口岸區或從香港口岸區到內地口岸區,「一地兩檢」方案實現了「同層兩檢」,通關流程指引清晰,程序簡潔,配合新設計的e道機,可以進一步加快識別、驗證、通關的速度。

  從京九、滬九直通車的「兩地兩檢」,到今天西九龍站「一地兩檢」,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持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通過「三步走」的程序將「一地兩檢」方案最終轉化為香港和內地各自的法律制度進行實施。從廣東省與香港特區簽署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一地兩檢」方案,確認「一地兩檢」方案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憲法和香港特區基本法,夯實「一地兩檢」制度安排的法律基礎。繼而,香港立法會通過《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並由行政長官簽署刊憲之後於9月4日起實施,以配合廣深港高速鐵路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的籌備工作。當日零時零分起,就內地口岸區的法律適用及管轄權劃分,條例界定的非保留事項由內地根據《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於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和內地法律實施管轄。「一地兩檢」方案順利落地實施。

  「一地兩檢」方案是香港與內地經過反復協商溝通之後找到的最為妥當、最為合理的方法,既滿足了兩地人民便捷高效出行的要求,也符合高鐵運營的規律,有助於發揮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潛力。「一地兩檢」模式的提出和法律化也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為開啟香港「高鐵時代」提供了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豐富了香港特區的「一國兩制」實踐。「一地兩檢」方案的落實為創造性的實施基本法,化解香港特區發展進程中民生社會難題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為內地與港澳將來在其他領域更為廣泛的合作提供有益借鑒,也標誌著香港特區「一國兩制」實踐正在經歷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歷史變遷。

  香港特區立法會2017年11月15日審議並通過特區政府提出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無約束力議案時,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時就特別指出,在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的唯一目的,是令乘坐高鐵往返香港與內地的乘客可方便、快捷地辦理兩地通關手續,從而發揮高鐵效益。同時,特區政府認同堅守「一國兩制」和維護基本法極為重要,因此,香港與內地構思「三步走」安排時一直堅守「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精神。特區政府會繼續分析議員提出的意見,務求在落實「一地兩檢」工作時妥善處理相關事宜。

  「一國兩制」是中國當代發展的戰略性制度設計與安排,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而這種包容性要在實踐中通過創造性的實踐來得到體現。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順利開通運營,通過「一地兩檢」方案順利落地實現「一國兩制」實踐的發展,這也是推動「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不斷走向深入的基本要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是祖先傳給我們的智慧,「一地兩檢」難題也應該遵循求實務本的原則,以創造性的努力尋找解決之道,而不可簡單以「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規定來應對香港特區發展進程中的各種重大難題。

  「一國兩制」對於香港基本法實踐的適應性也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而不是簡單地製造經濟與政治上的區隔和法律上的難題與障礙。法律自身的正當性在於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制度支撐,而非簡單地將歷史難題轉化為法律難題就萬事大吉。對於「一地兩檢」問題的解決和香港基本法的規定,切不可做狹隘和封閉的理解,簡單地以破壞「一國兩制」的說法和借口來阻擋「一地兩檢」方案,忽視了「一地兩檢」方案中設計合作安排對於「一國兩制」實踐的發展,最終也會把特區「一國兩制」的實踐帶入死胡同。就「一地兩檢」採取「三步走」程序,並特別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相關的合作安排,明確相關的合作安排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憲法和基本法,明確相關的合作安排的法律效力和落實程序,可以為國務院批准內地在西九龍站設立口岸並派駐機構依法執行職務提供法律依據,也為特區立法機關通過法律程序落實相關的合作安排提供法律依據。而且,在「一地兩檢」方案落地過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常設機關作出的批准決定是具有法律效力和權威性的,這一決定本身就是對香港基本法實踐的一種發展。

「一地兩檢」的憲制意義與「一國兩制」實踐新發展(上)

在港澳回歸之後的「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也曾數次遇到過與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方案類似的法律難題,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建設與法律管轄就是其中之一。圖為澳門大學橫琴校區


  (三)「一地兩檢」方案:以創造性實踐破解發展難題

  面對這個日益複雜而變化的世界,面對國家這些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整體進步,特別是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深度調整和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重大歷史時刻,我們決不可止步不前,亦不可畫地為牢,更不能刻舟求劍,而是應該與時俱進,尋找創造性的解決之道。機械、偏執、狹隘地理解「一國兩制」偉大實踐,其結果可能是將好事變成壞事。香港回歸21年了,「一國兩制」偉大實踐應該不斷走向更大的成功,「一地兩檢」方案能夠順利落地實施,就是發展「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契機。

  之所以採取「一地兩檢」的方案,就是考慮到高鐵運行的基本特點,在實現香港與全國高鐵網絡互聯互通的同時,也讓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運輸、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仔細分析「一地兩檢」方案和「三步走」的程序,可以發現香港特區與內地就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進行深入的討論、協商並簽署合作安排,這是對香港特區高度自治權的充分尊重。這是在不改變香港特區區域範圍、不減縮香港特區居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條件下,實現廣深港高鐵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制度設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於相關的合作安排做出批准的決定,為「一地兩檢」方案順利落實提供權威性的法律保障,這是由憲法所規定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常設機關地位和職權所決定的,這為國務院批准內地在西九龍站設立口岸並派駐機構依法執行職務提供法律依據,也為香港特區在本地制定相關法例來保障「一地兩檢」方案提供了法律依據。

  當年「一國兩制」實踐從設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偉大的創造性實踐。今天,面對「一地兩檢」方案難題時,面對「一國兩制」偉大實踐的歷史進程中的各種複雜問題和挑戰,同樣需要以這樣的創造性精神、以這樣的立場和態度、以這樣的實踐勇氣,讓「一地兩檢」方案順利落地。

  在香港和內地人民之間的交流和聯繫日益密切的今天,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一地兩檢」到底是問題還是機會。我們既可以把問題變成機會,也同樣可以把機會變成問題。這其中的根本和關鍵,實際上並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選擇。因此,面對「一地兩檢」難題,其解決之道不僅僅在於基本法規定本身,還在於如何創造性地理解和實施基本法,如何通過適用基本法創造性解決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不斷地推進「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未完待續)

 作者係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