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灣三聖廟巨石顯靈傳說

  新界西部的屯門歷史悠久,據龍鼓洲等考古遺址發掘的眾多文物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屯門附近已有人類居住活動的跡象。上世紀60年代港英政府計劃於青山發展新市鎮,至70年代末正式落實屯門新市鎮發展計劃,並在青山灣進行大範圍填海後,屯門才算是正式發展起來。雖然現今青山灣大部分海面已被填平,但部分如三聖廟、三聖墟等一系列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至今依然保留。

青山灣三聖廟巨石顯靈傳說

圖為位於麒麟崗公園旁小山上的三聖廟,本稱「聖廟」,因供奉孔子、釋迦牟尼、及老子三位聖人而得名


內地移民大增近海成墟集

  屯門青山灣據說是屯門區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其地理位置優越,在很早以前作為漁港已有不少人口流動。後來青山灣因發展需要而進行了大範圍填海工程,不少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雖然遭到淘汰,但卻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來。

  在港英政府覓地興建三聖廟之前,有人在當地發現一個石洞,裡藏一尊銅麒麟像,故稱立廟之地為麒麟洞,附近小山崗為麒麟崗。麒麟崗公園旁小山上的三聖廟本稱「聖廟」,因供奉孔子、釋迦牟尼、及老子三位聖人而得名,為1914年由港九船塢業人士集資興建,並在1997年8月26日獲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該廟為三進三間式建築,門額有「聖廟」兩字,兩旁對聯為「智仁勇三德,儒釋道一家」。正門外建有「九宮八卦魚池」,魚池底部布有了八卦法陣。據稱能匯聚天地靈氣,吸引不少善信在此許願,認為其十分靈驗。廟內亦設有佛祖殿、十大仙殿、觀音殿、紫微殿、三聖殿、太歲殿、福德祠、祖師堂、及孝思堂等。

  而三聖墟則位於青山灣東南岸,約井頭村及掃管笏村之間,原為一個小漁村,近青山灣避風塘。因相鄰的山邊上建有一座三聖廟,漁村遂以「三聖」為名,如此便有了「三聖墟」一說。三聖墟村民主要以蜑民及客家人為主,在山邊建有不少寮屋。後來上世紀50年代初,隨著來自內地的移民大增,他們只能在海邊搭建棚屋,至近海地方逐漸發展為墟集。

  1976年港英政府為發展屯門新市鎮,下令拆卸三聖墟近海棚屋,並在填海後興建「三聖邨」。至於原來墟集的地方,後來發展為三聖墟海鮮市場,現稱三聖村海鮮街,又名青山灣海鮮街,是香港著名的海鮮市場之一。

青山灣三聖廟巨石顯靈傳說

圖為麒麟崗公園內一塊高約3.3米、闊約2.3米的巨石,傳說曾數次「顯靈」


三聖廟神秘巨石數度「顯靈」

  三聖廟附近的麒麟崗公園內豎有一塊高約3.3米、闊約2.3米的巨石,石前碑文刻著「填海之前,岸線所在,以此石為界」13字,是為舊日屯門海岸線之標誌。早年青山灣一帶的海岸遍布嶙峋怪石,當中以此石為最大者。當地村民認為它有靈性,不少漁民歸航後皆到此誠心膜拜,每逢節令,該處香火極為鼎盛。

  關於這塊巨石的歷史,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坊間更流傳著一個傳說。相傳1976年港英政府擴建青山公路,銳意在青山灣填海後興建三聖邨。由於海邊一帶有大量石塊,需要先行清理才能動工,遂派工人前往負責。工程起初頗為順利,直到爆破巨石前一晚,全部工人突然染上怪病,使得次日工程被迫暫停。其後每次計劃進行爆破工程前夕,負責的工人皆無故身體不適,令工程不能展開。久而久之,工人們認為觸怒了靈石,不敢再進行工程,承建商唯有放棄作罷。

  然而青山公路重建工程勢在必行,巨石所處之地有礙工程發展,港英政府只得再次招標,讓另一家建築公司接手。

  是次負責爆破的工人雖身體無恙,但炸藥竟不能將巨石炸毀,且有工人發現石隙中流出紅色液體。當地坊眾認為此石具有靈氣,凝聚了麒麟崗之精華,是麒麟崗鎮山之石,並為對海老鼠洲之鼠精所依附,能庇佑當地居民。是故街坊組織遂向有關部門建議,研究修改公路圖則,以保留該石。

  當時新界民政署一位外籍高官認為靈氣一說全是無稽之談,堅持要將巨石炸毀。當他再次籌備爆破工程時,其兒子卻離奇喪命於一宗交通意外。自此,巨石「顯靈」之說更是轟動社會。當地坊眾懇請當時麒麟崗上聖廟的執事與民政署交涉,後經詳細研究後,最終決定該段擴建的青山公路繞過巨石而行。而當時的新界民政署署長彭德(Mr.K.M.A.Barnett)更以麒麟崗上三聖廟之名,將該地命名「三聖墟」以作紀念。

青山灣三聖廟巨石顯靈傳說

三聖墟位於青山灣東南岸,約井頭村及掃管笏村之間,因相鄰的山邊上建有一座三聖廟,遂以「三聖」為名。圖為三聖墟海邊景色


媽廟落成歷經波折

  填海後所得土地用作興建公共屋邨,名「三聖邨」。巨石旁豎有一座石碑,上刻「屯門三聖墟村未填海前,其岸線原以此石為界,謹泐貞奉以追憶舊日漁村,並象徵新市建設。一九八一年立」。時至今日,每逢初一、十五,仍有不少人在石前膜拜,有些人甚至會把從家中帶來的土地公神像「放置」在石旁,以求庇佑。

  距離巨石不遠處有一座小廟,名「青山三洲媽廟」。該廟原址麒麟崗,建於1967年。據聞廟內天后神像原供奉於台山上川島三洲塘。1951年時,當地駐軍徵用青山三洲媽廟為營房,神像被棄,幸得漁民梁勝利拾獲,於其艇上供奉。至1967年,在天后像前卜杯請示,獲天后首肯,便於麒麟崗下海濱,建廟供奉。

  其後該地因填海之由遭到清拆,新廟遂落成於三聖邨對面。直到1987年獲港英政府撥地,便於原址重建,同年7月開光。該廟為單間式建築,門額木刻「青山三洲媽廟」,門聯「三洲揚聖域,媽廟蔭屯門」,廟內供奉天后、龍母、太歲、關帝、黃大仙、太白金星、佛祖、老子、及孔子等神位。

  屯門作為新市鎮的首要重地正值急速發展,不少歷史建築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新建築以符合現代發展需要的形式繼承過去的文化價值。雖然物是人非,但其流傳下來的故事一樣值得緬懷。

作者係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暨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