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補選結果分析及對未來選舉的啟示

  2018年11月25日九龍西補選是香港回歸後第九次立法會補選,也是繼同年3月11日立法會補選後,建制派再次在九龍西單對單補選(立法會選舉沿用的「比例代表制」在補選中變相成為「單議席單票制」)中獲勝,令反對派始料不及。本文就本次補選結果進行分析,並探討其對未來選戰帶來的新啟示,期望起拋磚引玉之作用。

  立法會6名反對派議員早前因「宣誓風波」而遭「DQ」,導致6個議席懸空,其中九龍西和新界東各有兩席。同區兩席分開補選,按歷屆選舉得票計算,在單議席單票制下反對派很有可能全取兩席,因為九龍西向來都是「泛民」支持者佔多數。由1998年首屆立法會選舉開始,「泛民」在九龍西得票均超過六成。後來,比較激進的黃毓民和「本土」勢力的游蕙禎瓜分了傳統「泛民」的部份票源,但非建制陣營在九龍西選區的6個議席中仍佔有4席。在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中,建制派的蔣麗芸和梁美芬合共獲得102,286票,只佔總有效票約三成六,在六席中只能佔兩席。2018年「3.11」和「11.25」兩次補選改變了九龍西的政治版圖,建制陣營佔4席、非建制陣營只佔2席。選舉結果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立法會補選結果分析及對未來選舉的啟示

2018年11月25日九龍西補選是香港回歸後第九次立法會補選,建制派再次在九龍西補選中獲勝,圖為九龍西何文田愛民總站


一.補選結果分析

  1.民意走向左右選舉結果

  非法「佔中」結束後,香港主流民意逐漸回歸現實。市民對政治爭鬥、政治內耗已感到厭倦,「拚經濟、重民生」成為主流民意。反對派動輒以「環保」、「守護香港」、反「大白象工程」等口號,反對香港與內地聯繫、反對香港城市建設,例如反對興建高鐵、反對港珠澳大橋建設、反對高鐵「一地兩檢」,實質上是高舉「反發展主義」旗幟,令香港經濟停滯不前,最終被市民用「選票」打了臉。

  香港研究協會2018年11月22日發布的選前調查結果顯示,四成半受訪的九龍西選民對劉小麗被「DQ」覺得「合理」,而表示「不合理」的佔四成一;支持「明日大嶼」願景的九龍西選民佔四成四,「不支持」的則佔三成九。反對派候選人李卓人的政網主打「反DQ」、反對「明日大嶼」願景,明顯與該區民意相違背,可謂逆民意而行。他的落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對社會嚴重內耗、停滯不前的不滿。

  而建制派支持的陳凱欣提倡「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其政綱主打民生議題,主張「為基層解困、為中產減壓,為青年實現夢想、讓長者重拾尊嚴」,獲得該區多數選民的認同,可謂「得民意者,得『選票』」。

  2.「泛民」陣營分裂,導致部份選票流失

  由於「泛民」陣營內耗嚴重,同屬「泛民」陣營的李卓人和馮檢基因不能協調,互相不肯讓步,最終雙雙出戰、雙雙落敗。「泛民」陣營放棄其內部的「初選機制」而推舉李卓人參選,馮檢基不滿泛民「欽點」文化而以個人名義出選。兩人在競選過程中針鋒相對,互相攻擊。李卓人指責馮檢基「鎅票」,馮檢基則以「反獨裁、反欽點」批評泛民的不民主行為,加劇了「泛民」陣營的內耗,令其支持者失望,導致部份選票流失。

立法會補選結果分析及對未來選舉的啟示

表一:2018年11月22日香港研究協會選前調查——投票取向與年齡組別交叉分析結果


  3 .「本土」勢力支持者不再「含淚投票」

  自2014年非法「佔中」後,反對派的政治光譜分裂為傳統「泛民」、「本土」勢力、「自決」勢力和「港獨」勢力。「本土」勢力主張香港政策以港人優先;「自決」勢力提倡以所謂「公投」來決定香港命運,但不排斥「港獨」是其中的選項,被建制派批評為「隱性港獨」;「港獨」勢力則一味鼓吹分裂。

  本次補選中,李卓人公開指駡所謂「焦土策略」,令「本土」勢力的游蕙禎與較為激進的黃毓民都拒絕為李卓人站台,另一方面也加劇了「本土」勢力支持者響應「焦土策略」(意為寧可建制陣營勝利,也不支持傳統「泛民」);黃毓民更在選舉日之前連續多日於網上呼籲支持者在今次補選將票「射落海」(意為投白票或不投票),梁國雄亦於社交平台與「本土」勢力支持者激烈爭辯,進一步減低「本土」勢力支持者的投票意欲,令其不再「含淚投票」。

  在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中,反對派在九龍西獲得約11萬票,比較激進的黃毓民和「本土」勢力候選人游蕙禎合共得約4萬票。從3.11和11.25兩次補選結果看,李卓人加上馮檢基合共只有10.5萬票,反映大約有4萬名激進勢力和「本土」勢力的支持者並沒有在兩次補選中投票支持「泛民」候選人。

  另外,根據香港研究協會的選前調查交叉分析結果顯示,表示會投票予李卓人的九龍西選民中,只有18.7%為青年,其青年支持者比例明顯低於其餘兩位主要候選人。

  4.建制派競選策略勝一籌

  4.1「非典型建制派」模式受歡迎

  獲建制派全力支持的陳凱欣出身記者,後來加入政府擔任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被視為「非典型建制派」。由於陳凱欣出身記者,在傳媒公關方面具一定優勢,加上她沒有傳統建制派的包袱,形象清新、親民,容易獲選民青睞。

  陳凱欣的競選策略,與台灣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一樣「接地氣」。韓國瑜的成功在於衝破意識形態的束縛,全力拚經濟,為市民謀福祉,贏得選民的支持;陳凱欣則強調「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與選民同行,不主動攻擊對手,從而獲選民支持。實踐證明,「非典型建制派」模式在大區選舉中能更廣泛地團結中間力量,可獲更多選民支持,對今後選戰具一定借鏡作用。

  4.2建制派動員能力再顯優勢

  眾所周知,雖然陳凱欣在競選後期才表明自已屬於建制派候選人,但整個建制派自始至終都全力支持她參選。在單議席單票制選舉之下,建制派傾盡全力,動員了所有能夠動員的力量投入選戰,包括鄉親票、組織票等,展現了建制派團結一致的良好形象。可見,在鞏固支持票、開拓新票源以及參選協調方面,建制派均較反對派更勝一籌。

立法會補選結果分析及對未來選舉的啟示

建制派人士任區議員的選區,在補選中反而被反對派攻陷的問題必須正視。建制派必須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審慎部署,才能鞏固區議會戰果。圖為美孚新邨


  5.選前民調可能影響選民投票決定

  2018年11月22日,蘋果日報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選前民調結果顯示,李卓人支持度31%,陳凱欣支持度25%,馮檢基支持度11%,未決定投票取向的選民佔23%。根據上述結果,在李卓人支持度領先陳凱欣6%的前提下,而馮檢基支持度佔11%,明顯存在「鎅票」的可能。該民調的導向性和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讓反對派支持者集中票源支持李卓人,希望馮檢基的支持者改投李卓人,減低「鎅票」造成的負面效果。但結果很可能弄巧成拙,給予反對派支持者發出了錯誤信息,導致兩名候選人雙雙落敗。

  另一間民調機構香港研究協會在2018年11月23日發布的選前民調卻顯示:李卓人支持度24%,陳凱欣支持度26%,而馮檢基支持度11%,未決定投票取向的選民佔28%。結果與港大民調截然不同,陳凱欣領先李卓人2%。這卻與政府最終公布的選舉結果非常吻合。可見,選民在參考選前民調時需要提升甄別能力,才能作出客觀判斷。

  6.得票變化與陣營力量對比

  本次補選,反對派陣營(李卓人加馮檢基)獲得105,556票,比「3.11」補選增加496票;而建制陣營(陳凱欣)則獲得106,457票,比「3.11」補選減少1,022票。若只計算反對派陣營及建制陣營的得票數作對比,本次補選兩大陣營的得票比率分別為49.79%對50.21%,比率與上一次補選非常接近。可見,反對派陣營未能取回「3.11」補選流失的票數。

立法會補選結果分析及對未來選舉的啟示


二、未來選舉策略展望

  1.選民投票將更趨務實

  2019年將進行區議會換屆選舉,其政治色彩較淡,選民比較著重候選人的地區工作和實績。無論是剛剛過去的台灣「九合一」大選,還是「11.25」九龍西補選,其共同點是選民回歸理性務實,「拚經濟、謀發展、求福祉」是多數市民的共同訴求,亦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民意。這可能給2019年區議會選舉的參選人提供了新啟示和方向。

  反對派若要在未來選舉中取勝,必須重整策略,擺脫歷史悲情和政治空轉,不能再高舉「反發展主義」旗幟,阻礙香港向前發展。否則,必將再次受到選民的懲罰。根據香港研究協會在2018年12月6日發表的選後民調結果顯示,在九龍西補選中投票的選民中,有31%的選民因不滿某候選人/某政團/某派別而前往投票,這是進行「懲罰性投票」的行為,相信「焦土派」在本次補選中發揮了一定作用。

  2.建制派必須審慎部署

  本次補選中,雖然建制派最終獲勝奪得立法會議席,但有部份由建制派擔任區議員的區議會選區卻被反對派取勝,例如由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擔任區議員的黃埔東選區,李卓人取得2,659票,超越取得2,453票的陳凱欣,馮檢基則取得269票。李卓人加馮檢基比陳凱欣合共多出475票。在「3.11」補選中,反對派姚松炎以2,967票,超越取得2,477票的民建聯鄭泳舜,姚松炎得票比鄭泳舜多出490票。可見,2018年兩次補選結果顯示,由建制派擔任區議員的黃埔東選區已經失陷。

  位於美孚北選區的荔枝角公園體育館票站,同樣在2018年的兩次補選中被反對派攻陷。這就給明年區議會選舉敲響了警鐘,建制派必須一區一策,審慎部署,才能鞏固區議會戰果。

  3.「風雲計劃」會否對區議會選舉產生影響?

  非法「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曾在2016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出「雷動計劃」,打亂了反對派政團的部署。隨後,他又提出應對2019年區議會選舉的「風雲計劃」,倡議招募約150名有意參選者出戰勝算較低的區議會選區。目的是令反對派重奪區議會的控制權,以左右下屆特首選舉大局。

  「風雲計劃」推出至今引發不少詬病,一些自稱為該計劃學員的人在網上撰文,聲稱該計劃硬湊人數,又招幕了一部份「自決」勢力或激進勢力,甚至支持「港獨」人士,若真的參選很可能被「DQ」,影響選舉部署等。可見,「風雲計劃」在非建制陣營內部已產生不少矛盾和爭議。

  另一方面,從本次九龍西補選各選區得票來看,相信戴耀廷的如意算盤也很難打得響。九龍西的63個選區中,在「3.11」補選中勝出的建制派鄭泳舜只攻下35個選區,但今次建制派陳凱欣共攻下了47個選區,佔九龍西選區的四分之三,當中有12個選區在「3.11」補選中是反對派獲勝的選區,意味著建制派的地區工作比半年前更扎實,獲得了更多地區選民的支持。

立法會補選結果分析及對未來選舉的啟示

「非典型建制派」有其獨特優勢,容易在眾多參選名單中突圍,因此可能成為建制派在未來選戰中爭取中間選民的法寶。圖為旺角街頭


  4.「泛民」陣營分裂嚴重,協調更困難

  本次補選結果顯示,「泛民」陣營分裂嚴重。首先,即使不考慮與「本土」勢力和「自決」勢力的關係,單看九龍西兩次補選,傳統「泛民」推舉參選人的過程便爭議不斷,期所謂的「初選機制」反而埋下了「泛民」分裂的種子。2019年區議會選舉和2020年立法會選舉時,陣營內各派系為爭奪利益必各懷鬼胎。第二,傳統「泛民」內部老一輩「民主明星」或輸或退,已無威權管束陣營內的改革派和少壯派,陣營內路線之爭將更激烈,近日民主黨新界東支部出現退黨潮就是實證。相信泛民陣營在未來的選舉協調將更加困難。

  5.「本土」勢力和「自決」勢力可能以隱蔽路線捲土重來

  雖然選舉主任手執「取消參選資格」之利器,能阻止「港獨」勢力參選。但「本土」勢力和「自決」勢力人士可能不再在媒體公開表達政治訴求,改以利用去中心化的社交工具(Telegram Messenger)或討論區以匿名用戶宣揚其政治主張及動員支持者,令選舉主任更難查證。此外,被取締的「本土」勢力和「自決」勢力亦可能化整為零,與傳統「泛民」陣營中較激進的改革派和少壯派合作,以支持其選戰來換取生存空間,也就是轉換面孔「韜光養晦」,靜待時機捲土重來。「本土」勢力和「自決」勢力的這種策略值得觀察及留意。

  6.「非典型建制派」模式,或成為爭取中間選民的法寶

  2019年區議會選舉是「單議席單票制」選舉,「非典型建制派」屬「政治素人」,沒有政治包袱,可以專業及清新形象,淡化政治色彩,爭取中間選民支持,增加獲勝機會。即使是2020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在比例代表制下「非典型建制派」也有其獨特優勢,容易在眾多參選名單中突圍,搶攻泛民流失的中間選票,達到分票甚至突襲議席的目標。因此,「非典型建制派」模式可能成為建制派在未來選戰中爭取中間選民的法寶。

  7.2020年立法會選舉,九龍西的部署將考驗建制派

  從本次補選結果可見,建制派在九龍西只有大約10萬票,該區連續三次選舉均未能突破此困境。假設2020年換屆選舉,九龍西維持6席不變。建制派在2016年的得票只有三成六,扣黃毓民和本土派游蕙禎合共約4萬票後,反對派與建制派得票數非常接近。初步分析,建制派若取得3席已是合理預算,要取得4席應該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泛民陣營配票出現嚴重失誤(例如2012新界東選區),否則,現在4位建制派議員中最多只有3位有機會連任。若協調不當,出現4位參選人,則可能將補選贏得的兩席拱手讓予反對派陣營。因此,建制派必須審慎部署。

作者係政賢力量主席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