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九龍西補選改寫香港政治版圖重塑政治生態
經過九龍西補選的二連戰,香港的政治版圖出現轉變。其中最重要的,是建制派首次在地區直選議席上過半,並且成功突破了立法會選舉傳統的6:4比例。
建設力量候選人先後在反對派佔據優勢的九龍西選區擊敗對手當選,不但改寫了香港的政治版圖,更逐步重塑香港政治生態:一是建制派首次實現地區直選過半,成功取得了立法會兩個組別的控制權,作為特區政府最重要的盟友,建制派在立法會取得全面優勢,將為特區政府施政提供重大支持;二是建設力量接連在「單議席單票制」下擊敗反對派代表,成功打破了立法會選舉的「六四比例」,反映傳統反對派的票源和基本盤正在不斷萎縮;三是中間選民開始離棄反對派,中間選民有「游離化」趨勢,如何爭奪這些中間選票,是建制派和反對派未來要研究的課題;四是補選結果既是香港形勢穩中向好的結果,也是香港的政治局勢發生良性轉變的重要標誌。香港政治局勢持續好轉,令反對派的「對抗牌」、「政治牌」難以發揮過去的作用,泛政治化正在退潮,香港的政治生態環境正在進一步改善。
儘管得到建制派的全力支持,但陳凱欣是以中間人士的獨立身份參選
陳凱欣逆轉劣勢 勝選來之不易
立法會第二場九龍西補選結果塵埃落定,首次參選的陳凱欣以106,457票擊敗反對派兩名「元老」李卓人和馮檢基。
陳凱欣這次勝選具有兩重意義:一是,她並非以建制派政黨代表身份參選,而是以中間人士的獨立身份參選,儘管得到建制派的全力支持,但在性質上仍是屬於中間人士參選,而一戰功成,擊敗反對派的資深政客,成績更加難能可貴。
二是,這次補選不論是陳凱欣或是建制力量,都面對嚴峻挑戰,這不但由於九龍西屬於傳統反對派強勢選區,撇除最近的兩次補選,在過去幾屆立法會選舉中,反對派的總得票都領先建制派6至7萬張,反對派優勢明顯,而且反對派這次更加全面動員、全面綑綁,動員助選力度都遠超姚松炎那一次,甚至連外國勢力在選舉前夕亦動作頻頻,不斷挑起各種政治風波,變相為李卓人助選。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下,陳凱欣仍然能夠逆轉劣勢,在今次補選中成功拿下了13個姚松炎在上次勝出的選區,其中包括多個中產選區,反映陳凱欣成功開拓了部分中間票源,打出了一場漂亮的選戰。
打破傳統的6:4比例
在五大選區之中,九龍西是其中一個最能凸顯建制派與反對派「6:4比例」的選區。建制派候選人以及由建制派支持的候選人,先後在九龍西補選勝出,正代表「六四比例」正式被打破。建制派在立法會的功能組別和地區直選都取得過半數,雖然議席仍未達到三分二,未能確保政改方案通過,但卻可以主導《議事規則》的修改、主導議案的表決,為特區政府的施政提供支持,扭轉過去幾年議會長期空轉的情況。
然而,雖然「六四比例」已在兩次補選後被打破,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建制派在九龍西補選的獲勝,主要是由於反對派嚴重失票所導致。2016年立法會選舉中,反對派在九龍西共取得16萬票,當中約10萬5千票來自傳統反對派,其餘則來自「自決派」,包括游蕙禎、黃毓民的支持者。而在最近兩次補選中,反對派的總得票(包括馮檢基得票)正正就是約10萬5千票,這正是傳統反對派在九龍西的基本盤。不論是姚松炎或李卓人的落敗,主要原因都是流失了這5萬多票,當中主要是「自決派」、「本土派」支持者,也包括中產及基層市民,反對派的大量流票是九龍西兩連敗的真正主因。
按目前的政治形勢,反對派也承認很難再爭取「自決派」、「本土派」的青年選票,加上反對派近年的所作所為引起愈來愈多原有支持者的反感,反對派的基本盤正出現嚴重萎縮,這不單是出現在九龍西的現象,更是全港性的現象,反對派正進入回歸後最大的一段低潮期,其基本盤的不斷萎縮將改寫目前的政治版圖。
反對派不但流失了「自決派」的青年票,更逐漸流失了中間選民的支持。圖為11.25補選投票站
中間市民離棄反對派
事實上,反對派不但流失了「自決派」的青年票,更逐漸流失了中間選民的支持。在這次73個票站數據中,李卓人僅勝出13個票站,而且得票在中產選區跌幅明顯,只能在黃埔西、奧運、荔枝角及美孚獲5成或以上得票率,其餘中產階層集中的區域,包括九龍塘、何文田、嘉道理、大角咀北及又一村等,李卓人的得票率僅介乎3至4成,較3月補選時姚松炎的得票少17%至25%。而姚松炎上次參選時已有流失中間選票的跡象,李卓人的跌幅更進一步擴大。
其實,中間選民離棄反對派並非自今日始。香港社會受泛政治化困擾已久,非法「佔中」及旺角暴亂衝擊法治和社會安寧,反對派「拉布」成災,拖累經濟民生,市民厭惡政治爭拗,香港人心思穩、人心思變,反對派的行徑引起中間市民的不滿和離棄,建設力量在九龍西的再戰再捷,帶出了香港選舉環境發生重大改變的重要信號。
香港政治生態的基本狀態可以概括為「兩頭小,中間大」。民調顯示,自認為屬於建制派或者反對派的市民是少數,共有約4成左右;自稱中間派或沒有政治傾向的人,共有6成左右。中間市民始終佔香港政治生態的主流,過去由於反對派的意識形態與中間市民相近,有利於吸納這些票源,從而形成所謂「六四比例」,但現在中間市民的投票意慾正出現轉變,部分已開始離棄反對派,部分則選擇不投票,這些票源的流失正影響著未來的政治版圖和選舉格局。如何爭取這些流離的中間票源,將是未來建制派和反對派選舉工作的一個重點。
建設力量在九龍西一勝再勝,既是香港形勢穩中向好的結果,也是香港的政治局勢發生良性轉變的重要標誌。圖為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
香港政治局勢發生良性轉變的重要標誌
毫無疑問,建設力量在九龍西一勝再勝,既是香港形勢穩中向好的結果,也是香港的政治局勢發生良性轉變的重要標誌。
《孟子》有言:「雖有智能,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選舉講策略,也要講時勢。近年香港政治局勢持續好轉,令反對派的「對抗牌」、「政治牌」難以發揮過去的作用,泛政治化正在退潮,為建設力量營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出席香港回歸20周年慶祝活動時發表的講話,全面宣示中央對香港的大政方針、治港方略,強調中央實行「一國兩制」的初心不會改變,決心不會動搖,大大增強了港人的信心;習主席提醒香港社會不要陷入「泛政治化」的漩渦,需聚焦發展,引起港人對「泛政治化」歪風的警惕和反制。時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指,習主席此行取得圓滿成功,標誌香港局勢正出現回歸以來具有根本性意義的好轉,香港的發展前景令人鼓舞。
這個判斷不但權威,而且準確,體現在香港社會亂則思變,民情趨穩,市民對於反對派不斷挑動政治爭拗、製造政治衝擊感到厭煩之上。反對派前一段時間發動的政治行動、各種政治化炒作,都得不到民意迴響,大多在無聲無息之下散場。就是「DQ」事件後,亦不見民情反響,正反映香港民情鐘擺正在回撥,「泛政治化」有退潮之勢,這種政治氣氛,必然不利於反對派的選情。
同時,行政長官林鄭開局良好,新一屆特區政府聚焦經濟改善民生,積極回應社會訴求,在教育、青年、住房、扶貧等多個領域推出新政策、新措施,帶來了新氣象,實現了良好開局。香港正在謀劃如何通過參與國家的「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這個大形勢和大氣候之下,民情在變,社情在變,人心思穩,但反對派卻沒有調整路線,仍在打政治牌,反「DQ」、反威權、反填海,完全適應不到新的政治形勢、感覺不到民心在變,仍然沉睡在過去靠政治牌「躺著也當選」的好日子,但市民現在需要的是民生和發展,反對派逆民意而行,自然受到民意的唾棄。
建設力量今次勝選,是香港政治版圖、政治生態、政治局勢發生良性轉變的重要標誌。全面認識今次勝選的大背景和在整體形勢方面的指標意義,對於我們準確把握香港的政治大局,持續推動香港政局穩定向好,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係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