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西補選結果顯示「泛民」頹勢已現

  香港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已於2018年11月25日結束,結果為獲得建制派全力支持的陳凱欣獲得106,457票,比代表「泛民」的李卓人多13,410票。更令反對派深感沮喪的是李卓人與馮檢基兩人得票總和為105,556,仍低於陳凱欣的得票數。雖然選前反對派已將馮檢基邊緣化,但給馮投票的也是反對派支持者,可見這次的補選不但打破了被反對派在九龍西必能穩拿六成選票的自信,甚至連以往的鐵票也有不少沒拿到。回望2018年3月的九龍西補選,當時反對派姚松炎只輸給建制派的鄭泳舜2,419票,反對派在這次補選中輸得更多。九龍西選區一向是反對派佔優勢,然而事隔8個月,一連兩次的補選,反對派卻越輸越多,這說明反對派的地區直選實力已出現退潮的趨勢。筆者就以這個頹勢初現,客觀地從「泛民」政綱、人事體制、自我定位及與建制派作對比的四大方向試作文分析。


「反中」主體政綱道盡途窮

  「泛民」政團是從中英會談結束後,港英殖民統治將會結束的年代開始出現。「泛民」政團的出現正是代表後者的政治立場,他們不斷對英方施壓,為求英方能力壓中國政府從而可全面管治香港,同時他們也提出了全力「反中」為主體的政綱,為了爭取選民果決支持他們的政綱,他們也果決地推行「逢中必反」的宣傳及政治行動。在1997年政權移交前,他們的「反中」政綱得到了末代港督彭定康的鼓勵,很快便於政改下出現的議會選舉中冒出。由於當時香港的人口結構不少是內地「來客」,當中不少是戰爭時期來港避難,或是文革期間來港,或是改革開放後以「單程證」申請來港定居的。從1979至1980年的一年半時間裡,「單程證」來港的數字便達到38萬,再加上1946年至1949年間來港至少兩百萬人口,可見當時香港的人口結構並不是自身的人口自然增長,而是由外來人口提升起來的。

九龍西補選結果顯示「泛民」頹勢已現

由於當時香港的人口結構不少是內地「來客」,當中不少是戰爭時期來港避難,或是文革期間來港,或是改革開放後以「單程證」申請來港定居的。圖為1950年間內地「來客」


  外來人士歷經千辛萬苦才來港定居,換成全新的生活環境,所以他們會擔心回歸後香港可能變成與內地一樣的環境。故市民在聽到「泛民」政團爭取1997年後維持港英制度不變的政綱後,認同「泛民」這個政綱的「現狀派」佔有上風,也並不出奇。因此每當區議會與立法會的直選,「泛民」政團取得多數支持,而且也每每出現得選票達六成的優勢,這一來他們便漸漸萌生「守株待兔」心態。部分「泛民」更以為加碼「反中」可以更有效地爭取選票,甚至想到以打擊特區政府有效管治來爭取一些港人的支持。於是乎自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沒有一個特首不被反對派說成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泛民」便日趨頻繁地採用遊行示威及各種銜頭爭鬥方式打擊特區政府。非法「佔中」出現後,反對派為求所謂「真普選」,更是全盤否定中央提出的政改方案。在「佔中三丑」長期煽動下,更極端的「港獨」冒起,這批極端分子在青年學生中不斷鼓吹「港獨」這種極端的分裂行為,甚至把原有「泛民」的政治主張視為保守,無可作為。這些人將傳統「泛民」的思路視為「老思」。視「泛民」各政團的掌權者為敵,受影響的部分所謂「泛民」「老思」心灰意冷接連退出,也有部分人轉變「思路」自告奮勇支持「港獨」與「自決」,於是乎傳統「泛民」原本仍能整合的各勢力迅速出現四分五裂。這種情況在非法「佔中」後特別明顯,尤其是「學運」出身的候選人參與立法會選舉後,原先的「泛民」「老思」也紛紛「老化」而去,李柱銘、何俊仁、余若薇、梁家傑、黃毓民等大批「元老級」人物被迫退隱,梁國雄、李卓人等人即使不退,也面臨重重困境。  

  反對派中,年輕的「港獨」分子,雖然大力參加立法會選舉,也不過是「風聲大雨聲小」。梁頌恆、游蕙禎等人雖然得以當選,最終也因不依誓詞宣誓而被依法剝奪議員資格。「港獨」分子的做法等於直接踐踏港人所珍視的法治核心價值,不但嚇怕了原本支持傳統「泛民」的選民,更令絕大部分港人齒寒,再加上姚松炎、劉小麗,梁國雄等議員其後相繼被依法剝奪議員資格,令港人更加不能接受極端勢力的做法,他們的表現給傳統「泛民」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縱觀全球所有安定繁榮的民主社會,沒有一個為極端政治留下生存空間,故「泛民」政團被「港獨」勢力拖累也就在預料中了。

  「泛民」政團太過片面的高調主張「反中亂港」,以此否定中央、否定特區的政治制度;他們的選舉政綱與他們頻密的「抗議」、「示威」不斷宣揚所謂香港的自由、民主等已經全面喪失,這種說法事實上與港人實際體會到的現實截然相反。參政者最忌諱的就是給人「言不由衷,別有政治企圖」的印象,而「泛民」政團偏偏就是搞政治多於搞民生福利,對香港的發展和港人的民生福祉沒有任何建樹。反觀11月25日九龍西的補選,陳凱欣這樣一個沒有政團背景的政治新人,單單強調民生福利,便一舉獲勝,而且勝得漂亮,更反應出「泛民」的衰敗原來乃出自政綱之失。

九龍西補選結果顯示「泛民」頹勢已現

事實已經證明,「一國兩制」是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最佳方案。圖為皇后碼頭


「泛民」內部人事安排混亂

  任何組織,除了其組織宗旨會決定成敗之外,其人事安排也會起到一定的決定作用。「泛民」內部的人事安排混亂不堪由來已久,香港回歸之後,從董建華任行政長官的時代起,以民主黨為代表的「泛民」政團未能有效處理政團內外異議的問題就已經顯現了出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梁家傑與余若薇另起爐灶,其後更名正言順地成立了公民黨。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政治主張上矛盾不能化解之外,就是人事問題。從每次的競選推舉候選人需要費盡唇舌去協調仍然未能平息紛爭,就可見一斑。「泛民」陣營內黃毓民與梁國雄為首的社民連,還有馮檢基為首的民協,「泛民」的人事糾紛更是不絕如縷。更嚴重的是,「泛民」陣營不但不能整合各方勢力,甚至各政團內部的人事分裂情況也比較嚴重。最典型的例子是劉慧卿退出民主黨又重新加入,與其說是她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如說是民主黨的問題。因為劉慧卿一退一回並非個別事件,它反映出了該政團領導層中出現中生代無法出頭的情況,這正是人事安排出了問題。

  不但民主黨如此,公民黨與社民連也存在這種問題,例如黃毓民的出走,直接導致其與梁國雄不和公開化;湯家驊退出公民黨,非法「佔中」後毛孟靜也退出,都是人事不和累及政團整合。非法「佔中」結束後,冒出了不少「傘兵」組織,其中有不少明裡暗裡主張「自決」或「港獨」。這些組織公開批判傳統「泛民」是「老思黨」,公開在文宣與行動上和民主黨、公民黨等傳統「泛民」政團打對台。這些組織的行為,還一度營造出「老思黨」已經害怕了的現象。這種現象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時,一度令外界認為傳統「泛民」因為不能有效調整而不得不讓路,這一來不但助長了這些反對派年輕政團的自我膨脹走向「港獨」,同時也加劇了傳統「泛民」內部的認識問題。對於2018年11月25日的九龍西補選,馮檢基公開揭露所謂「泛民」推舉候選人的存在問題,是「既不公平,也不正義」,更沒遵守民調決定候選人的「民主原則」,馮出來揭發所謂的「問題」,正是人事的問題使然。

  從「泛民」政團的出現到今天這20餘年,其人事問題自從開始便已非常混亂,而且愈來愈糟。這個問題如果無法解決,立法會補選失敗只是開始,最終難逃「大廈傾塌」的命運。


政治自我定位錯亂是「泛民」致命傷

  一個政團的政治定位通常會以意識形態定位,也可用社會階層定位,例如主打中產階級的選票,更可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經濟利益,或用最大多數人的最關心的議題來定位,這些都是最平穩、最常見到的政團定位。

  可是自1997年之後,「泛民」整體政治定位卻無法落實到上述三種應有的定位。首先說意識形態的定位,「泛民」的最大問題出在「反中」、「反共」,也就是要在香港用資本主義制度對抗社會主義制度。然而中央一早已經提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基本法開篇即已寫明「不在香港實施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事實及法律已經證明,香港政壇不存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鬥爭。可是「泛民」陣營的政治定位偏偏緊咬「反共」不放,還抹黑行政長官或議員是內地的「代理人」。「泛民」陣營的這種政治定位毫無疑問是「庸人自擾」,不是正常參政者應有的做法,更不可能取信於選民,又如何能保證手上的選票不會流失?

  至於社會階層的定位方面,香港最大的社會階層是中產階層,一般社會的中產階層最關注的是政府政策是否維護他們的階層利益,政府在議會提出重大提案表決時,他們便會密切關注議員在商討議案細則時,是否有建設性地完善政府的提案。這種建設性的行為,自回歸初期以及回歸最初的十年,「泛民」議員的表現仍算過得去。可是在最近十年,包括「泛民」在內的反對派陣營不斷「拉布」,毫無原則地阻礙或拖垮政府所有提案,連涉及民生福利的提案也被拖累,遲遲無法通過,這種蓄意發難及破壞性的行為引發了市民的詬病。然而反對派議員多年來堅持不改,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黃毓民等「拉布」活躍分子由高票當選淪落到被選民遺棄。事實上,包括「泛民」在內的反對派的「拉布」的行為不但擾亂了立法會議程,更令立法會運作接近癱瘓,對於香港多個涉及市民大眾福利的提案遲遲不能過關或被忽視需要負上很大責任。九龍西兩次補選,「泛民」接連失利就是最直接的後果。

  第三,非法「佔中」結束後,有一群青年跳出來組織政團參選,「泛民」見狀如獲至寶,以為有他們在,每年都會吸引來有八、九萬青年「首投族」加入投票選舉,於是將黃之鋒、羅冠聰之輩捧為政治巨星,到處煽動社會運動。可是他們想得太簡單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除了年齡會增長,社會經驗也不斷積累,青年時雖充滿激情,不顧後果,到了中年也會由激情改為務實,到了老年更會變成保守,因此「泛民」把「首投族」當成是他們選票有增無減的保證,這無疑是癡人說夢。2018年11月九龍西補選中可見黃之鋒、羅冠聰等人的「叫座力」已然迅速消退中。


建制派擁護「一國兩制」始終堅持正確政治道路

  事實已經證明,「一國兩制」是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最佳方案。民建聯、工聯會、經民聯、新民黨及功能界別中的建制派人士,他們的政治社會目標旗幟鮮明,堅定擁護「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也致力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治港,以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為目標。九龍西選區一直是「泛民」佔優勢,「泛民」與建制派在選舉中的得票常出現6:4的對比。然而九龍西選區兩次補選,雙方的得票皆接近5:5,相信未來這一比例將朝對建制派更加有利的方向發展。「泛民」若仍執迷不悟,仍抱著對抗建制的態度,必然會愈加式微。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