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補選結果彰顯香港主流民意
2018年11月25日,立法會九龍西選區補選以候選人陳凱欣獲勝而告終。陳凱欣的最終得票不但大幅超越反對派候選人李卓人,甚至比李卓人與同為反對派候選人的馮檢基兩人得票的總和更高,如此壓倒性的獲勝亦令本次補選變得更有研究探討的價值。
陳凱欣選前選情一度艱難
說實話,在補選投票日之前,筆者一度不敢看好陳凱欣選情。與「3.11」補選比較起來,「11.25」補選開始前的政治氛圍顯然更加差,「明日大嶼」願景、「沙中線」醜聞、「FCC」副主席被禁止入境等議題不斷被反對派加以政治炒作;特區政府各官員的民望較半年前低。「3.11」補選時,鄭泳舜在九龍西艱難取勝,而相比於鄭泳舜,陳凱欣的選舉籌備工作起步更遲,其知名度和與社區聯繫的緊密成都亦較鄭泳舜為低。
「11.25」之前,建制派與反對派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的議席比例是「17:16」,反對派再失一席便會徹底失去議會的否決權,故此他們有更充份的理由和力度動員支持者。此外,反對派已總結「3.11」失利的經驗,在「11.25」加強了社區宣傳,並得到了反對派整體更積極的支持,而劉小麗及李卓人由於早已得到主流反對派默許參選,故他們的宣傳期實際上較姚松炎更加長。種種不利因素加起來,注定了愛國愛港陣營的候選人在「11.25」的勝算較「3.11」更低,面對的是一場更艱難的「逆境波」。
筆者認為陳凱欣高舉民生和建設旗幟,呼籲「政治放一邊」,合符民意和社會氣氛,選舉結果亦引證了這一點,圖為假期同樂的父子
然而,愛國愛港陣營最終以壓倒性優勢獲勝,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從兩次補選的結果可見,香港社會的政治大氣候確實在轉變。在習近平主席去年來港視察,特區政府換屆,以及習近平主席前不久在北京接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並發表重要講話後,香港社會氣氛確實變得較平和穩定、正氣上揚,市民對「一國兩制」有更全面準確的理解,對國家與香港的發展更有信心,更聚焦於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
然而,在社會政治氣候持續改善的情況下,反對派繼續「吃老本」堅持「為反而反、逢中必反」的老定位,仍以炒作政治議題為政綱的主要內容。結果不但不能吸引中間游離選民認同,其支持基礎還愈加萎縮。無論是「3.11」補選或「11.25」補選,反對派的宣傳輿論工作都是煽動市民對中央政府不滿,對特區政府不滿、對建制派不滿,藉「DQ」議題打悲情牌,甚至打出「背水一戰」的旗幟,兇神惡煞,一副進入立法會就是為了復仇的模樣。
然而反對派政客會對搞政治鬥爭樂此不疲,但香港市民又會甘於被綁架麼?經過了幾年激烈的政治衝突後,難道市民不會厭倦嗎?反對派議員因為違法而被「DQ」,其支持者自然心中不滿,但在廣大市民心中,又怎會形成共鳴?何況有不少市民一直認為這些被「DQ」的議員屬於咎由自取。
持續的執政爭拗會對香港造成負面影響,廣大市民已經看得清清楚楚。他們已經認識到問題的關鍵,反對派為反而反,進入立法會就是為了抗衡政府,靠打擊特區政府的民望來爭取政治資本,但這會是香港的出路嗎?這能夠解決香港現存的社會問題麼?選民需要的不是只會「反對」的反對派,而是能帶來希望和出路的建設者。此時此際,陳凱欣高舉民生和建設旗幟,呼籲「政治放一邊」,筆者認為是合符民意和社會氣氛的,至少不會令主流市民反感,而選舉結果亦引證了這一點。
愛國愛港陣營上下團結 反對派望塵莫及
當然,陳凱欣在最後關頭挺身而出,依然成功繼承愛國愛港陣營的絕大部份得票,跟其聚焦民生的政綱與選舉旗幟、優秀的溝通技巧、親和的個性與態度、勤奮拚博的競選工作是離不開關係的。此外,陳凱欣成功的背後充份反映了愛國愛港陣營的齊心與團結、認真與重視、鬥志與紀律。在競選期間,筆者留意到幾乎全港的建制派區議員、社區幹事、社團領袖都全力協助陳凱欣助選工作,反對派陣營必然沒有如此團結,他們嘴上呼籲團結,實際上又是否真的「一條心」?
在「11.25」補選開始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接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並發表重要講話,除了肯定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這40年來所作的重大和特殊貢獻外,亦強調香港能夠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中繼續培育新優勢,發揮新作用,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而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和貢獻者,在不斷參與國家建設的過程中,香港也得到了不少利好,香港的競爭力和發展空間也獲得了提升。
香港社會目前仍存不少問題,但香港的未來仍一片光明;現時的部份問題可透過發展來得以解決,沒有發展的話,眼前的很多問題卻只會不斷惡化。反對派為反而反,李卓人的整個選舉工程幾乎也在攻擊政敵,煽動仇恨,完全表達不了對經濟民生的關注,與謀求切實改善民生的主流民意可謂背道而馳。所謂期望愈大,失望愈大,自上世紀90年代初始,反對派一直在立法會地區直選中佔優,但他們有能力把香港建設的更好麼?經過多年的政治爭拗,筆者認為不少港人已反思到過去所托非人,政治鬥爭無助社會與經濟發展,更不能凌駕經濟民生,香港未來大有可為,反對派不要再拖後腿了。
作者係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常務副主席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