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西補選結果預示香港政治生態向好

  一般而言,四年一度的立法會換屆選舉的過程和結果,最能反映香港的政治形勢和社情民意的變化,以及那些變化對特區政府施政和中央與特區關係的影響。然而,在沒有立法會全部議席選舉的情況下,一個立法會議員席位的補選過程和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為理解當前香港的政治形勢和民意走勢提供重要的分析材料。由於每個選區的人口構成、政治力量的分布和實力對比,以及選區內所面對的問題都不同,要從地區補選結果來對香港整體狀況作出判斷並不嚴謹。不過,鑑於香港面積並不大,香港的政治形勢和社情民意在地區之間的差異不可能太大,而地區選民的投票行為也不可能不受到香港的整體狀況和氣氛的影響,因此籍助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的過程和結果來窺探接下來香港的政治局面及政治生態有一定的價值。

九龍西補選結果預示香港政治生態向好

建制派在九龍西再次獲勝,顯示了建制派的政治能量有所增長,在2020年立法會選舉中有望取得更好的成績。圖為九龍西


本屆立法會建制派將持續佔主動

  綜觀香港過去一段時間政治發展,2018年11月九龍西選區補選的過程和結果有幾方面值得留意。首先,此次補選關係到反對派能否在立法會取得與建制派相同的地區直選議席,從而奪回在分組點票時在地區直選組別中的否決權。在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反對派和建制派在地區直選中分別取得19席和16席,反對派掌握了立法會地區直選分組點票的否決權,得以抗衡長期在功能界別佔多數議席的建制派。不過,選舉後發生了「宣誓風波」,令反對派6名議員被剝奪議員資格,當中包括5名地區直選議員,這讓反對派和建制派在地區直選議員中的比例,由19對16,變成14對16,分組點票的主導權完全掌控在建制派手上。

  此後,建制派抓住機遇,通過分組點票,成功修改了立法會議事規則,大幅限制了反對派議員藉「拉布」來阻礙立法會工作和特區政府施政的手段。在2018年3月舉行的立法會補選後,反對派與建制派在立法會內的直選議席比例變成16對17,主導權仍然控制在建制派手中。故此,2018年11月舉行的九龍西補選對反對派來說事關重大,如果他們能夠贏得此席,則他們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的議席便是17席,與建制派相同,從而令建制派失去分組點票的主導權,特別是建制派有意再接再厲,對立法會的議事規則再作修訂,把反對派議員的「拉布」空間進一步壓縮。如果反對派此次補選落敗,則就算他們在明年舉行的最後一次地區直選議席的補選中得勝,他們在本屆立法會任期內也無法在地區直選的議席中佔多數,建制派在本屆立法會餘下的任期內不但繼續享有主導權,還可以在必要時對立法會議事規則作進一步修改。

  第二,此次補選關係到反對派在立法會內的政治實力和作用,它對反對派的戰略意義更加重大。過去幾年來,在非法「佔中」失敗後,反對派便陷入內部分化、群龍無首和社會支持基礎削弱的困境。此次補選既然事關重大,其內部能否「團結一致」,對反對派來說乃是重大考驗。然而在挑選候選人「代表」反對派參加補選的過程中,反對派的內部裂痕卻進一步擴大。反對派人士馮檢基因為不滿反對派「欽點」候選人而毅然以「獨立人士」參選,直接對反對派的選情造成了打擊。

  第三,非法「佔中」失敗後,香港社會的保守心態抬頭,人們把穩定、秩序和發展視為頭等要事,長期以來造成嚴重政治衝突的「政改」議題已經難以成為讓反對派動員群眾參與政治鬥爭的議題。不過,從理論上來說,這不等於已經沒有其他政治議題可以在此次補選中被用來挑起政治恐懼和掀起鬥爭,從而讓反對派候選人獲得優勢。事實上這樣的議題還不少,比如「一地兩檢」、國歌法本地立法、反對派立法會議員遭「DQ」、劉小麗未獲補選參選資格、一些反對派人士因為暴力行為而負上刑責、取締「香港民族黨」、FCC副會長馬凱簽證不獲續簽並遭拒絕入境、基本法第23條立法、「明日大嶼」願景等等,都很容易被反對派煽動、發酵,從而影響選情。


2020年立法會選舉建制派有望成績更好

  過去的經驗表明,儘管是地方選區補選,但重大和具爭議性的「全港性」政治議題在選舉中往往會掩蓋地方居民關注的問題,並左右了他們的選舉意向。最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11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在當年7月1日那場大型遊行所帶來的陰霾持續籠罩下,不少建制派的候選人,無論他們在地區上的工作表現如何出色,都逃脫不了敗選的命運。所以2018年11月的這次補選會否受政治議題主導自然會引起關注。

  第四,此次補選「代表」建制派出戰的是無政團背景、缺乏地區工作經驗、知名度有限的政治素人陳凱欣,而她的競選對手卻是知名度高得多的反對派「元老」李卓人和馮檢基。雖然反對派的內訌和李卓人與馮檢基的對壘會產生「分薄」反對派候選人得票的情況,但由於反對派傾向支持李卓人,再加上李在選民中的知名度,陳凱欣要擊敗李卓人絕非易事。因此,此次補選實際上是考驗建制派的團結性和動員能力。陳凱欣作為政治素人成功當選,則顯示了建制派的政治能量有所增長,在2020年立法會選舉中有機會取得比2016年更好的成績。

  最終陳凱欣以106,457票贏得補選,其得票佔總有效票數的49.5%。反對派推舉的李卓人獲得93,047票,而前民協成員馮檢機則得到12,509票。李卓人和馮檢基的票數相加,仍較陳凱欣少約900票。李卓人的得票與今年3月九龍西補選反對派候選人姚松炎所獲的票數相近。不過,與反對派在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時九龍西約16萬票相比,反對派在今年兩次補選中均只能獲得其中的約10萬票。

九龍西補選結果預示香港政治生態向好

此次陳凱欣的勝出,更會讓建制派的政治自信心進一步提高。圖為投票結束後,選管會主席倒出票箱選票


處理社會民生問題 建制派更佔優勢

  此次補選的過程和結果,對之前長期存在的問題帶來一定的啟示。首先,政治議題在此次補選沒有佔有顯著地位。在求穩定、重秩序、謀發展的大氛圍下,即便反對派候選人偶有拿政治議題說事,但卻沒有引起選民的積極回應。這個情況反映了不少香港人對中央和特區政府所採取的針對反對派的手段沒有強烈意見,部分人甚至表示贊同。比如,大部分香港人對「一地兩檢」和國歌法不持異議。「23條」立法不是當前議題,而香港人對此的態度比以前複雜得多,反對派很難藉此煽動起「一邊倒」式的輿論場。「明日大嶼」更是一項長遠的發展政策,雖然有人對此持異議,但要用它來發動政治攻勢也甚為困難。而且當前中央與特區關係不錯,而特區政府的表現又比較好,反對派候選人也難以挑起香港人與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對立情緒。所以,所有候選人都集中於社會和民生議題,而在這些問題上,各候選人的實力差異其實不大。但必須考慮到,很多社會、民生方面的問題需要特區政府的配合與支持才能解決或改善,這樣看來,則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更有能力處理那些社會和民生問題。

  第二,過去反對派經常把自己和建制派區分和對立起來,以為只要把對手標籤為建制派人士便可以達到抹黑對手的目的。現在看來這一招越來越不管用,理由不一定是建制派的聲譽和地位在香港人心目中有明顯提高,而是香港人對反對派,尤其是他們過去幾年的所作所為頗為反感和厭煩,比如搞非法「佔中」、提倡暴力和鼓吹「港獨」等極端行動。反對派候選人竭力以反對派身份來佔領「道德高地」,以此擠兌建制派候選人的圖謀越來越難得逞。


反對派內部分化進一步加劇

  第三,此次補選結果進一步印證了反對派的分化和弱化情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和中產人士對他們的支持下降。此次補選中,反對派的候選人無論是李卓人或馮檢基都是「政治老人」,反映了反對派在培養新人問題上處於困境,但同時也反映了香港人對「政治老人」的厭煩。相反,建制派無論在士氣或團結性方面都比反對派佔優,也標誌着建制派在尋覓較年輕的接班人方面已經取得成績。此次陳凱欣的勝出,更會讓建制派的政治自信心進一步提高。

  總之,此次補選的結果確認了香港政治生態的一些重要變化,包括政治議題降溫、社會和民生議題抬頭、反對派與建制派的勢力對比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民主派」的正名標籤作用下降、建制派在進行聯合行動上的能力有所增強以及特區管治的有效性進一步提升。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