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聯會會長吳秋北: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尋求更大幸福感和獲得感
文|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聯會會長 吳秋北
吳秋北
國家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在去年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國家為深化改革,自2012年提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都為了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從而使人民群眾(包括香港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獲得提升!
40年改革開放,令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翻了200多倍,但正如習主席所講,國家所關注的,並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成就,也關注人民生活上的幸福感,強調“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具體上,改革開放40年也使國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包含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社會保障網基本建設完備,養老保險覆蓋逾9億人口,醫療保險覆蓋逾13億人口。
國家看重香港市民的幸福,為此早在“一國兩制”草擬階段就大大採納香港市民的意見,2016年,國家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寫入“十三五”規劃,這是習主席親自謀劃、推動、部署的,所以去年11月,習主席在會見港澳各界訪問團時,鼓勵港人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灣區必將為香港帶來再騰飛的機遇。
大灣區發展最主要的是打通各種不必要的關隘。所以香港工聯會一直積極向國家倡議進一步打通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並更新法規,以便港人能夠全方位地參與大灣區發展,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提升市民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此,工聯會曾於去年向國務院及香港政府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融合”的做法,提出了四大範疇合共20項建議,重點在於完善港人在內地就業的保障、提高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方便港人在內地(特別在灣區內)自由出行、為在內地生活的港人提供醫療保障,以促進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流通。
繼上述建議外,今年工聯會也將繼續提出新倡議,例如呼籲內地政府接受港人以香港地址辦理各種公共或商業服務、建立灣區內職業資格互認制度和平台、加強執法取締違法旅行團、共建灣區旅遊事業等,並進一步辦好五個工聯會內地諮詢服務中心,積極拓展大灣區服務,為香港青年在內地就學、就業、創業、居住方面解決實際困難。
由中央會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編制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出台,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的角色舉足輕重,國家肯定、重視香港的貢獻,我們更應堅定前行,走向大灣區!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讓我們為建設大灣區共同家園、美好生活而努力奮鬥!。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