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桃源:為大灣區社區建設探路

深圳南山區桃源街道下轄龍光、珠光、平山等12個社區,轄區內有清華、北大、哈工大、南科大等高校,還有智園、智谷、雲谷等高新技園區,街道社區、園區、校區三區聚集特色顯著。

本刊記者 楊洲

2018年,南山桃源街道創造性地將民生微實事工作與精品特色社區創建工作有機結合,以社區為主導、以園區校區為支撐,以創新、創智、創客為驅動,實現社區治理制度化、智慧化、社會化,構建“三區融合”的現代社會治理新模式,為大灣區社區建設探索新路。截止到2018年12月5日,桃源街道民生微實事累計實施292個項目,全年完成區下撥的1,680萬民生微實事經費指標。

桃源街道的“三區融合”民生微實事服務項目緊扣“精品”二字,以“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為導向開展課題研究,深入社區調研、學習,結合校區、園區集聚的優勢,以解決民生問題和優化服務為目標,將民生微實事作為精品特色社區創建的重要抓手,積極發揮街道的政治軸心作用。

按照要求,桃源街道以制度先行,構建“民生微實事”工作機制,對民生微實事項目進行徵集、遴選、確定、公示及評議等工作。並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服務類和實物類項目評估,工程類項目監理。通過“兩代表一委員”和居民代表不定期進行現場視察走訪,對項目實施全過程評估、監理以及過程隨機督查,實現監督公開透明化。同時暢通“民生微實事”徵集渠道,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群眾的小事、急事、難事。邀請市區級人大代表、黨代表及政協委員、社區居民代表對桃源街道徵集遴選到的項目“把脈問診”,集思廣益,全面推動民生微實事項目“問需於民”。為了引入街區特色強、服務需求精準的服務項目,打造“量身定制”民生微實事項目,桃源街道也優化了“民生微實事”供給方式,篩選出30個優秀項目進入街道項目庫。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不順暢的問題及時向社會事務科匯報,確保項目契合桃源特色、擦亮桃源品牌。

通過一系列創新性舉措,桃源街道實現了民生微實事“五大轉變”,民生資金由“粗放式投入”向“精準化回應”轉變;服務供給由“行政化”向“專業性”轉變;供給資源由“物理整合”向“化學融合”轉變;工作方式由“埋頭拉車”向“開門治理”轉變;民生服務由粗獷向質量和效益全面轉變。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