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共享 詩畫麗江
麗江,一度只是人們口耳相傳、遙遠虛幻的世外桃園;而今,這一片古老的土地已成為與外界密切相連、享譽全球的秀麗城市。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原來偏僻老舊的古城煥發了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麗江市經濟實力大幅躍升、生態環境更加優良、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顯著提高、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黨的建設全面加強。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瀘沽湖魅力無限,讓全球遊客流連忘返,經過40年的發展,麗江已經成為中國十大文化旅遊城市,無數人一生嚮往的世界旅遊勝地。
雲南 |蕭陽 麗菊
▽▽▽
玉龍雪山
崔茂虎︰ 改革開放40周年 麗江社會經濟高速發
▲
麗江市地處雲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區交界處,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漢、藏、白、納西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匯區。麗江北連迪慶,南接大理,西鄰怒江,東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多元,資源優沃,是資源寶地、旅遊勝地、創新高地和康養福地。
1999年,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先生攜夫人到麗江度假,參加了首屆納西族文化節,董先生高度讚譽麗江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穩定團結。改革開放40年來,麗江旅遊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創造了雲南旅遊上市第一股,並且成為雲南省第一個與香港通航的地級市。緊隨高鐵時代,麗江再向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在海拔2,416米建成世界最高的高鐵站——麗江站,比青海省西寧高鐵站2,295米高出121米。
據統計,到2017年,麗江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39.5億元(人民幣,下同),是1978年的204.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0,403元,是1978年的76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9,520元,是1978年144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加到40.06億元,是1978年的307倍;固定資產投入增加到402.2億元,是1978年1,559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到117.7億元,是1978年的158倍。
近幾年來,麗江市生產總值逐年增長,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增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招商引資等也取得了新成果。
麗港合作 情誼深厚
▲
“獅子山”“香江路”“香江小區”“紫荊花園”,這些港味十足的名字,乍一聽讓人誤以為身處香港,其實這些地名都來自雲南麗江玉龍雪山腳下的一個美麗的縣城。
1996年2月3日農曆臘月十五,19時14分,雲南省麗江及其鄰近地區發生了里氏7.0級強烈地震,麗江地區遭受了巨大財產損失和慘重的人員傷亡,百萬人受災,32萬人無家可歸,309人遇難,17,000餘人受傷。大量公共建築物,重要基礎設施和大批民房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40多億元。地震發生後,香港社會各界積極開展救援,積極捐款捐物,共捐贈港幣1億6千6百萬元,人民幣5,224多萬元,以及10萬多美元,還有各種物資3,288多噸。僅何英傑先生及其親屬就捐贈港幣七千五百萬元,香港婦女聯合會、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香港中旅、邵逸夫、李嘉誠、曾憲梓、陳有慶、余國春、霍震寰等香港同胞用個人和公司名義踴躍捐錢捐物,協助麗江人民度過難關。1997年7月,雲南省委、省政府,麗江市委、市政府為了紀念香港同胞的深情關懷,在玉龍縣建造了“香港同胞捐贈紀念碑”廣場。如今,紀念碑在高原的暖陽下更加雄偉壯觀,記錄著香港同胞血濃於水的深情厚誼,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參觀。
中共麗江市委書記崔茂虎告訴記者,麗江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與香港長久深厚友誼密不可分,一方面香港是世界旅遊中心,具有完善旅遊管理體系讓麗江學習借鑒;另外一方面香港是雲南招商引資的主要地區。40年來,兩地政府在民間交流、招商引資、學術研究等方面交往密切。因此,麗江就有了“紫荊花園”、“香江路”和“香江花園”。春夏時節,香江路上綠樹成蔭,紫荊花嬌豔綻放。
建設法治麗江新時代
▲
改革開放40年來,麗江法治建設工作不斷發展,從1979年麗江地區行政公署成立司法處,到1985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要求開展第一個普法工作,完成了六個五年普法工作,以及現在正在實施的2016年至2020年的“七五”普法規劃。通過連續30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麗江市法治建設從啟蒙到深入開展,依法治理和法治創建活動深入推進,憲法和法律知識得到廣泛普及,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法治意識得到了逐步提高,法治精神逐漸深入人心,為在新形勢下進一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建設法治麗江、平安麗江奠定了堅實基礎。
麗江民族團結成典範
▲
麗江有26個民族,世居少數民族有11個,少數民族人口77萬人,佔總人口的60.49%。漢族、納西族、彝族、白族、藏族等民族在麗江和諧共處,造就了麗江多元的文化,彰顯出一幅和諧的民族畫卷。近年來,麗江市牢固樹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緊緊圍繞“建設小康同步、公共服務同質、法治保障同權、民族團結同心、社會和諧同創”的民族團結進步創一流目標要求,以“一率先、三結合、五聯創”為抓手,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示範引導、全面推進,民族團結示範區創建取得可喜成績。
近年來,麗江市委,市政府深刻領會、准確把握“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目標任務,加強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同步全面實現小康,共同建設共有家園,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努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鄭藝︰麗江生態
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句經典闡述,麗江市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及綠色發展的過程中,一直秉承這一理念,狠抓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並取得了實效。
2014年5月,麗江市被水利部列為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麗江市委副書記、市長鄭藝介紹,試點以來,麗江市按照“一壩(麗江壩)、三湖(瀘沽湖、程海、拉市海)、四城(麗江中心城區和永勝、華坪、寧蒗縣城)”的總體布局,重點圍繞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化水資源配置、構建江河湖庫水系聯通體系、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嚴格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方面,建立了較為科學完善的水資源管理與水生態文明保障制度體系、健康優美的水生態環境體系、安全可靠的水資源配置與供水保障體系以及特色鮮明的水文化及水景觀體系等四大體系。經過一系列的工作,2018年8月,斷流1,200多天的黑龍潭公園得以復湧。
麗江市還通過對拉市海周邊進行整治,恢復了拉市海周邊藍天碧水的自然風光,從2018年5月22日起,對玉龍雪山冰川公園正式實行限流,其索道每天限售票1萬張,以盡可能地減少因人流超載而對玉龍雪山環境造成的破壞。為保護瀘沽湖,雲南省與四川省共同成立了滇川瀘沽湖保護管理委員會,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共管協調、聯合執法、相互監管的合作方式,共同實施封湖禁捕、保護候鳥、環保聯合行動等活動,努力探索跨省湖泊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聯席會議機制。麗江還通過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著力實施“森林麗江”建設,森林覆蓋率達68.48%。當前,麗江主動服務和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強化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著力打造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推動麗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鄭藝表示:“綠色是麗江的‘底色’,生態是麗江的‘本色’,旅遊業已成為麗江的支柱產業,我們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何玉蘭︰ 弘揚“麗美千秋” 的“麗江精神” ▲ 2018年4月25日,為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展示麗江城市形象,提升麗江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凝聚人心,激發動員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不斷提高市民文明素質,中共麗江市委宣傳部、麗江市文明辦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麗江精神”宣傳語,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和踴躍參與,共收到稿件400餘條,最終,飽含著麗江特點及民族文化精髓,又能體現麗江人精神風貌,展現麗江美好發展前景的“麗美千秋,江匯百川,披星戴月,奮勇爭先”,成為新時代的“麗江精神”。 “麗美千秋”是麗江精神的根本標誌。自然風光是麗江的形,民族文化是麗江的神,形神兼備是麗江的生命力、吸引力之所在,和諧的自然之美和濃鬱的文化底蘊潛移默化中涵養了麗江人民高遠、堅定、務實的精神品質。 “江匯百川”是麗江精神的鮮明特質。金沙江之水滋養了麗江和諧包容的文化因子,為麗江永續發展加注了活力,塑造了開放、包容、和諧的精神特質。 “披星戴月”是麗江精神的顯著特徵。納西族“肩挑日月、背負七星”的服飾,象徵著納西族勤勞、善良、熱情和夢想,表現了麗江各族人民堅韌篤厚、和諧包容、匠心獨運、追求卓越的優良品格。 “奮勇爭先”是麗江精神的目標願景。駿馬面前無溝壑,勇士面前無強敵。在千百年的奮鬥歷程中,麗江人民培育了好學上進、天雨流芳、廣采博納的文化底蘊,鑄就了不畏艱難、破障闖關、敢為人先的奮鬥精神,正在形成與時俱進、革新圖強、趕超跨越、爭創一流的時代風采。 ▽▽▽
END光影古城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