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明珠 甘肅敦煌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這3.12萬平方公里的神奇大地上,匯集了眾多令人神往的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不僅有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邊牆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彩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

| 甘肅 陳錦業

絲路明珠 甘肅敦煌

鳴沙山月牙泉(圖:敦煌市旅遊局)

文化藝術寶庫——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現今全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程度最好的佛教石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1987年12月,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學者們將其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南區主要是禮佛活動的場所,也是對外開放可以參觀的區域。整個南區保存了各個朝代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87個。其中彩塑有2,400多身,其中最大的彩塑高約35.5米(唐代武則天時期建的第96窟“北大像”),壁畫4.5萬多平方米,如果以單幅題材面積來看,最大的約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台山圖”)。另外還有一座唐代木構窟簷,四座宋代時期保存下來的木構窟簷建築,清代光緒年間所修的三層樓和民國年間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誌性建築的九層樓。

北區保存了248個洞窟,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有5個,其餘243個洞窟是歷史上僧人坐禪修行、居住以及埋葬靈骨的場所,北區的洞窟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的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台等,但基本上沒有彩塑和壁畫。敦煌研究院在1988年到1995年對莫高窟北區進行過五次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了很多珍貴的歷史生活遺跡和文物,北區現在處於保護研究狀態,所以不對外開放,參觀者可以遠眺到北區的原始外觀面貌。

莫高窟的洞窟是由石窟的建築結構、彩塑和繪畫三個方面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綜合性佛教文化藝術的遺存。從洞窟的建築結構來講,保存下來最大的有200多平方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米。莫高窟的各種窟型結構集中表現了佛教在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時代的不同特點。

彩塑的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360度表現人物的圓塑、有只做出人物2/3左右的浮塑,還有用類似於製作蛋糕或者月餅的模具製作的影塑等。

莫高窟的壁畫從中國繪畫美術的門類角度看,主要有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等。這些繪畫門類都有著千年歷史,特別珍貴的是,敦煌壁畫保存了中國宋代以前如此豐富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的實例,這是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中所未能見到的。這些精美絕倫的壁畫保存至今色彩依然鮮亮如初。一方面是因為敦煌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平均不到40毫米,另一方面因為古代絲綢之路比較發達,敦煌地方經濟、文化等比較繁榮,很多純天然的礦石顏料得以通過駱駝商隊進入到敦煌石窟。

絲路明珠 甘肅敦煌

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孫志軍攝)

2014年8月1日起,為了“有序利用,有效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開啟了全新的開放參觀模式,所有遊客必須提前預約才能參觀莫高窟。

沙漠奇觀——鳴沙山月牙泉

絲路明珠 甘肅敦煌

敦煌壁畫(圖:敦煌市旅遊局)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於敦煌城南五公里,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鳴沙山因沙動成響而得名,雖然叫“山”其實它更像是一個由金色沙丘組成的沙海。沙壟相銜,盤桓回環。沙隨足落,經宿復初,此種景觀實屬罕見。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泉水清澈明麗,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

白天的沙漠酷熱難耐,因此選擇出行時間至關重要。欣賞大漠奇觀月牙泉的最佳時間是日出和日落時分,當泉水的光輝和周邊的沙丘交相輝映,召喚出神秘的氛圍使人不禁聯想無數關於月牙泉、鳴沙山的讚歌。

景區內設有乘騎駱駝、滑沙、觀光車觀光等服務項目,當您騎著駱駝沿著沙漠中的小徑穿過景區,駱駝搖搖晃晃的前進方式和同您一起騎乘駱駝的人們會讓您不禁產生一種置身真正駝隊的幻覺。騎駱駝的路線首先會帶您登上沙丘頂端,在那裡您可以徒步爬上最陡峭的山坡欣賞美景,也可以自由選擇滑沙項目。

奇觀異景——敦煌雅丹

在敦煌市西北約160公里的大漠深處,分布著一片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天下奇觀――敦煌雅丹地貌地質遺跡自然景觀。園區分南、北兩區,主要是風蝕作用而形成的第四紀地質遺跡和自然地理大漠景觀,是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之一。

雅丹(維吾爾語),原意為陡峭的土丘,是干旱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被認為是世界一大奇觀。敦煌雅丹地貌規模之大,屬世界罕見;這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和旅遊觀光價值。敦煌雅丹地貌形狀各異、大小不同、方圓參差、高低錯落,實乃鬼斧神工、妙造天成。雅丹地貌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由湖底沉積、地殼變化、雨水沖刷、勁風侵蝕而成,形成頗具規則的溝谷、高矮不等的土崗和刀刻斧鑿的雕塑。一個個似人非人、似禽非禽,“街道”“城堡”“戰艦”“金字塔”造型千姿百態、維妙維肖。若進其中,如掉迷宮,千曲百回,迂回深遂,懸崖若壁,形態各異,使人遐想聯翩。

敦煌雅丹地貌是迄今為止在世界上發現的規模最大、地質形態發育最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更是影視廣告拍攝的絕佳外景場地,曾先後拍攝過多部影視廣告作品。同時公園還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導遊講解、自駕車探險遊等旅遊服務項目。

兩關遺跡——陽關、玉門關

陽關,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西漢武帝時期,曾是中國漢唐時期重要的邊塞關隘和最早的海關。陽關景區現存有漢唐時期的古關、古城、古烽燧、古水源、古道、古塞牆、古墓葬、古陶窯等眾多文物遺址。景區內興建了陽關博物館,是採用建築、雕塑、壁畫、文物陳展、環境等綜合藝術手段建成的一座依托歷史遺跡、館園結合的新型遺址博物館。

遊客遊覽陽關景區,通過參與憑吊古跡、參觀展覽、登城遠眺、持牒出關、飲酒壯別、騎射練兵、刻石留名、漫步陽關道、攀行獨木橋、沙漠探險、品嘗農家餐飲等特色活動,可以親身領略大漢盛唐歷史文化的燦爛與輝煌,欣賞大漠自然風光的奇險與廣闊,體驗風土人情的淳樸與自然。

玉門關遺址是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漢王朝設立在河西走廊地區西端最重要的關隘遺存,是絲綢之路起始段的終點,也是絲綢之路天山廊道的起點。遺址遺存主要包括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漢長城及烽燧遺址,在長約45公里、寬約0.5公里的區域內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線性分布。遺址內共有城堡2座、烽燧20座、漢代長城遺址18段。

絲路明珠 甘肅敦煌

敦煌雅丹(圖:敦煌市旅遊局)

玉門關遺址保存了見證漢代交通與防禦保障體系的整體格局;保存了遺址的歷史環境與地貌特征,包括戈壁、荒漠濕地湖灘、河流泉水等環境要素;保存了各種類型遺存要素的格局、方位、規模、材料等特征,真實地傳遞著漢代邊疆防禦、屯田戍守邊、交通要隘、中西文化交流等歷史信息。絲路明珠 甘肅敦煌

(作者係敦煌市旅遊局黨委書記、局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李倩妍、周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