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祠:三教同源自千秋
黃大仙祠,不但以其美輪美奐的精巧設計位列“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的重要位置,而且因其連接歷史與現實、文化與藝術、觀賞與教育等多元功效,深受市民與遊客的喜愛。走近它,你就走近了以道教發源為脈絡的一段歷史;深入了解它,你就更加明白它為何能經歷近百年的風雨滄桑仍始終煥發勃勃生機。
文|香港 童丏智
三教合流:傳統文化的活教材
黃大仙師寶殿(大殿)(圖:王明銘 視覺中國)
一個陽光很好的冬日午後,筆者來到了黃大仙祠。從港鐵站一出來,巍峨的山門便躍入眼簾。山門,又稱“頭門”,四柱擎天,瑞獅蹲伏,深紅石四柱三門的格局格外大氣。三門有象徵跳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外,進入神仙之鄉、清靜之境的寓意。與很多道觀不同的是,黃大仙祠的山門上面有兩塊匾額,位於上方的是“嗇色園”,位於下方的則是“第一洞天”。“嗇色園”,“嗇”乃慳吝之意,而“色”可解作“所好之物”“有欲之類”。筆者查閱了道教的典故,嗇色二字,有愛精神、致虛靜、省思慮、寡情欲的要義,包含導人悟道修真的意思。難怪黃大仙祠又稱“嗇色園黃大仙”。但筆者又不禁心生好奇:“第一洞天”不難理解,一般的道觀廟宇都會給自己以一個頗有高度的定位,但稍加留神,會發現這四個字的書法,非顏非柳、非楷非行,筆力蒼勁之間又似有一抹欲書還休的飄遊之感,這究竟是何緣故?
帶著這個疑問,筆者穿過繚繞在陽光中的縷縷青煙,走進了主殿。主祭壇中央安奉黃大仙師畫像,金碧輝煌、瑰麗之中不失莊重。主殿之內,每一根樑和柱,都精心雕刻著圖畫,每一幅畫,都講述著一段故事,把儒釋道三教文化,在這有限的空間裡,闡釋了內涵,并做了藝術的展示。大殿內壁上更飾有道、釋、儒三教的木刻經文和圖畫,反映了“三教同源”的信仰宗旨。有一幅畫很吸引筆者,講的是孔子遊學的場景,對子貢等學生和孔聖之間對話時的表情,雕刻得入木三分,即便是對這些典故并不熟悉的人,看罷也能感受到“尊師重教”的意味。筆者認為,這樣的雅俗共賞又保持品味、以“善”化人,正是黃大仙祠頗具匠心的寶貴之處。它用藝術的形式,汲取了三教中的養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活教材,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向真、向善、向美。
在主祭壇背後的木雕上,刻載著仙師得道成仙傳說的木雕“仙師八相成道”。黃大仙,原名黃初平,仙號赤松仙子,生於東晉時代公元328年。據傳,黃大仙自小家境清貧,八歲已於浙江金華府城北金華山牧羊,十五歲巧遇仙翁指引,修煉於山上石室中,兄長黃初起一直沒有放棄打聽其弟下落,直至四十多年後,兄弟終得重逢。當黃初起詢問羊群下落,黃大仙就帶其兄往山之東面一堆白石前,突然對白石群叱喝一聲,石群就動了起來,變成羊群,此為黃大仙師著名的“叱石成羊”神蹟。由於仙師得道於赤松山,故有赤松黃大仙之稱。這當然只是傳說,但聽了這個傳說,走出大殿之外,回望時,驚覺大門之上“赤松黃仙祠”橫匾原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而這傳說,更是已流傳千年。
黃大仙祠金華分蹟牌坊(圖:大山 視覺中國)
大殿的右側是三聖堂,這是黃大仙祠“三教合流”的又一個典型代表:關聖帝君、觀世音菩薩、孚佑帝君各自獨立分坐三個神壇。孚佑帝君是道教的神仙,觀音是佛教的菩薩,加上麟閣供奉儒家先師孔子,盂香亭供奉佛教之燃燈佛。集三教神祇,蔚為大觀。三聖堂內有楹聯以“嗇色”二字為聯首:“嗇節有餘三教同源承一脈,色空雖幻眾生樂善自千秋”。讀來讓人感慨萬千。三位尊神的神像亦用上不同的物料塑造,分別為現代的玻璃鋼、傳統木雕及陶瓷,凸顯不同工藝的特點。原來,黃大仙祠在年復一年的改造中,也在與時俱進地引入高科技,為其修繕和發展服務,難怪它的藝術觀賞性歷久彌新。
五行俱全:傳統建築的妙構思
黃大仙祠景區內一角(本刊記者 莊蕾 攝)
黃大仙祠建築配合“五行”而建,謂之五形:以“飛鸞台”建築物為金形、“經堂”為木形、“玉液池”為水形、“盂香亭”為火形、“照壁”為土形,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而這樣傳統的構思,如何把宗教、文化、藝術融為一體?筆者耐心地尋找答案。
飛鸞台,內外四周皆鑲嵌上銅片,屬於五行中的“金”格局,是香港第一座銅亭。室內除供奉黃大仙師外,亦供奉有“朝陽得道啟善菩薩”。頂部四周更掛有《黃大仙寶經》的經文書法,門外有一幅對聯:“修善果可登斯門,存險心勿到此地”,實在發人深省,特別是在這冬日的陽光午後,從此門進出,連呼吸都變得更加真實清澈。筆者發現牌匾上“飛鸞台”三個字的書寫同“第一洞天”風格相近,卻沒有題字的落款,於是更加好奇了。
經堂是典型的傳統廟宇建築,內部為兩層的實木結構,屬於五行的“木”格局。經堂內除掛有曾為嗇色園作出貢獻之善長瓷相外,所有的物料皆為木質。懸掛於堂中的“為善最樂”四個大字,道出了“樂善”的真諦。
位於經堂前的玉液池為一圓形建構的噴水池,屬五行的“水”格局。七朵蓮花,取“七寶”之意,傳說道家修煉以人身之精、血、炁、髓、腦、腎、心為七寶,歸身不散,便可煉就大藥。
而紅色的盂香亭,供奉佛教“燃燈聖佛”,亭外的四周走廊有佛教“四大護法”的瓷器神像,格外神聖莊嚴。不同方位的牌匾上分別寫著“三教同源”和“皆大歡喜”。看著它們,筆者心裡暖暖的,像是陽光灑落在心間:三教同源,融合共生,勸人樂善,最終豈不就是皆大歡喜!多麼貼切的妙構思!看來,優秀的傳統建築,之所以吸引人品味和喜愛,正因為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底蘊和哲思。
“神”來之筆:傳統風俗的現代風
黃大仙祠終年香火旺盛,特別是除夕夜,有很多人就為了搶新春的第一柱香甚至提前一天就來排隊(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黃大仙祠并不大,不出一個鐘,筆者就已經基本逛完。道德經書法墻的青石雕刻,鳳鳴樓的綠琉璃瓦,中藥局的行善濟世,太歲元長殿的星座玄學,都讓筆者流連忘返。不過筆者仍然心心念念地想找出“第一洞天”和“飛鸞台”這兩處題字究竟出自誰人之手。一個工作人員指點筆者返回到飛鸞台探究“飛鸞”的深意。
筆者於是又返回飛鸞台,細細地觀察起來,對聯下方的一行小字寫著:鸞鳥是中國古代傳說的神鳥,是西王母的使者,負責帶來神明的訊息。飛鸞有傳達神諭之義。原來,飛鸞是道家占卜的一種形式:這種占卜儀式,必須有正鸞、副鸞各一人,另需唱生二人及記錄二人,合稱為六部人員。運用一Y字型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筆,在預設的沙盤上,由鸞生執筆揮動成字,並經唱生依字跡唱出來,經記錄生抄錄成為文章詩詞,最後對該訊息作出解釋。原來“第一洞天”和“飛鸞台”就是用這樣的形式“寫”成的。筆者恍然大悟:“神”來之筆,原也是人之傑作,只不過賦予了內心的一份虔誠和熱愛。
潘女士在這裡工作已經三十餘年了,她見筆者看得認真,和筆者攀談起來。她告訴筆者,黃大仙祠終年香火旺盛,特別是除夕夜,有很多人甚至提前一天就來排隊,就為搶新春的第一柱香,香港人稱之為“頭香”。“大家覺得這是好彩頭的意思,很多年了,搶到頭香的人,第一句往往都是希望香港平平安安,希望大家都平安快樂。這就是向善的文化力量吧。”潘女士說。
的確,短短的一個小時,筆者注意到,黃大仙祠的管理機構嗇色園,不僅僅維護著黃大仙祠的日常運作,更引導人們參與到傳統的習俗當中,而且在傳統習俗中融入現代的理念,頗受人們歡迎。比如“趁墟”,就是以有機環保及優質農產品為主題的市集活動,包括有機蔬果、優質漁農產品、藝術手作及綠色理念分享與展示等;同時,還邀請環保、有機、養生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綠色生活心得,多元化的活動旨在保護本土農業資源及支持環保創業,為生活增添更多綠色。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倩妍、史帥、周琦